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397|回复: 7

[大德开示] 海云继梦和上开示:如何找寻适合自己的法门?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00:4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76

    主题

    356

    帖子

    13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

    积分
    7659
    发表于 2014-5-19 17:4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san 于 2014-7-6 22:44 编辑



    普贤行愿(五)——海云继梦和上




    五 如何找寻适合自己的法门?
    生命品质是在什么样的水平上?这是基础位置,接着,目标在哪里?这两个点一设定出来,直线便即出现,要如何修行便清楚了。所以修行不难,看自己怎么定位。譬如现在学佛什么都不懂,不要紧,那就所有基础通通学,念佛、拜忏、诵经、打坐、参禅、持咒、修法都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
    今天介绍华严思想及其中心价值观。在宇宙观中,中心价值观是一个基本命题,假如没有基本的定位,不管站在哲学的立场,或站在人生的立场,都无法进行任何推理。假如一个人的人生有所恐惧,他会非常不安而一直找寻目标,即使他不知道那个目标是什么。
    加拿大这里有很多动物,像松鼠,它几乎没有一刻钟停止活动,它找到食物以后也只是赶快藏起来;它到处藏,藏到最后都被老鼠吃掉了,它自己却不懂得享受,这就是不安。人在不安的时候会到处找人投诉、抱怨。移民的朋友们常患这种毛病,不管移到哪里,先找个语言能通的地方,找个朋友依靠,心才会安一大半。很少人会说:“不管了!我就去跟洋人住,这样学得比较快。”这种人是真勇敢,他能够独立,肯定也一定会成功。但是绝大部分的人会找寻依靠,这就是找寻所谓的中心点。你到任何城市去也一样,会找一个中心点,一般人都先找到车站,再由车站辐射出去。
    生命的中心点,对或不对并不重要,但是一定要有,然后到了某个时机,它会开始转化,会自然转移到另一个中心点。这时候,原来被他依靠的那个人会抱怨说:“他忘恩负义!当初来的时候举目无亲,都是我帮他,现在羽毛丰了,翅膀硬了……”。讲这种话多无知!生命本来就是这样,他找的依靠是你,而你是人,所以会抱怨,假如他的依靠只是车站,那他需不需要离开,另谋发展?车站会不会抱怨?
    同样地,某个人依靠你,受你照顾,这个恩他抹灭不掉,就算他现在真的背叛你,下辈子也要还你。这只是一种人性,一种物性,自然如此。就像我们读完幼稚园就上小学,然后再上中学、大学,每一个阶段的老师都无法强留你。这转换与离开,寻找更好的生活环境,都属正常,但无论如何,刚开始一定会找一个立足点,这就是中心价值观的建立。
    各位现在进入佛门,真的进入了吗?或只是一种依靠?因为这个你比较熟,所以就靠过来?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必然有所转换,即使转到别的宗教领域去,那也是一种成长。你也可能发现佛法不只这样,而要更深入、更强化、更超越,那也是成长。总之,生命成长的本身,就是佛法。我们要怎样深化,在既有的中心价值观里,走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才重要。
    我们看每一部经典,几乎都有「位」跟「行」两个部分,亦即「定位」与「实践」的法门。《华严经》里有很多「位」,很多「行」。它讲「无量法门」,因为一个凡夫到成佛的整个过程,经历的是无量的阶段,所以说是无量法门。
    《华严经》虽然简单画分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指的不过是「位次」、「阶次」,事实上,在每一阶次里都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我们在这当中要先能够定位,然后才能进一步谈聚集资粮;你不定位,就难以聚集资粮。很多人很愿意学习,也很愿意成长,可是到头来却是焦头烂额,因为他无法定位。你能定位,才能有所筛选,轻重缓急就能分辨清楚,否则所有境界通通会集,你负担不了。
    我们这一生该如何定位?生命品质是在什么样的水平上?这是基础位置,接着,目标在哪里?这两个点一设定出来,直线便即出现,要如何修行便清楚了。所以修行不难,看你自己怎么定位。譬如我现在学佛,什么都不懂,不要紧,那就所有基础通通学,念佛、拜忏、诵经、打坐、参禅。持咒、修法都好。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你会发现哪个适合自己,或需要哪个,然后就定下来了。假如这些法门中,你认为诵经最好,那一开始就什么经都诵,你慢慢会发现自己不适合某些经典,而某些经典却让你很喜欢。
    经典很多,刚开始不容易定位,你可以找跟自己目标比较相关的,譬如《法华经》、《楞严经》、《华严经》,这些经典前面都有一大络关于经典属性的介绍,你会发现开智慧要《楞严经》,成佛要《法华经》。你的目标如果不只是开智慧而要成佛,那么《法华经》可能就比较合适,当然,《法华经》前面也有一大络的介绍,就像我们讲经之前会先玄谈一番,你又会发现,《法华经》是佛的经,《华严经》是法的经。哦!怎么这样?你开始注意什么叫法的经,什么叫佛的经,你又进一步去定位、找寻适合自己的经典或法门了。
    你可能从《法华经》再跳到《华严经》。读《华严经》也有很多种情况,选择从哪里下手,这是一种定位。你如果要成佛,佛是依法修行而成佛的,并非天生就是佛;《华严经》即是讲「成佛之法」的一部经。你要找的就是这个,如此定位以后,便专攻华严。然而要如何攻,可能还不知道,那不打紧,再忙碌一阵子就能找出来。
    定位以后,目标便出现,目标一旦出现,怎么修学就简单了。例如关于华严的资料,通通先收集过来,有关法华或楞严的部分只留意一下,因为不是你的专攻。可是社会上普遍流行《弥陀经》、《地藏经》、《金刚经》,那么有空有缘也涉猎一下。这涉猎一下,对于主修会有很大的帮助,它会让原本要走的主轴路线,显得更加明确。
    基本定位、目标跟途径,三者皆备,该怎么修行就知道了。然而摸索一段时间后,又会发现好像使不上力了,于是就又依据社会流行的,或者佛教界提供的资讯:参禅、修密、持咒、念佛等等,转换跑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重新发掘适合自己的法门,而不只是局限在诵经上。
    这时候的你,其实已经到达某种程度了。诵经时该怎么修行?读经时该怎么修行?传统参禅的方法又要怎么修行?你反复体会,可能还会参考相关书籍,在这整体的运作里,你会找到自己的所需。涉猎了这么多以后,你也许会发现,《华严经》内容丰富,既有禅法,又有《金刚经》的旨要,于是便将那些相关资料再凑合起来。
    例如,我们发现,般若经典有一个特色:非空、非有、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你会觉得奇怪,「非空」应该就是「有」,怎么又讲「非有」?这其实就是要打破我们脑筋习惯的二分法,所以它讲「非空」亦「非有」。但这又是什么?我们的脑筋,这时一定马上又丢出疑问了。不是空就是有,不是生就是灭,不是净就是垢,不是增就是减嘛!现在既不增又不减,那是什么?
    我称之为「第三种状态」。刚开始我发觉这是一种真空状态;非人、非我,不是你也不是我,那是什么?既然什么都不是,我们脑筋马上产生一种真空状态。原来这是第三种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你其实能找到真正的答案,而那不是用大脑推理出来的。不增不减是什么?你说就是「不变」。对不起,那是你的答案,别人可不这样认为。这里头没有所谓对错,记得:第三种状态不论对或错!
    我们凡夫会去争论是非对错,但是第三种状态没有这些。放到生活中来观察,当两个人起争执的时候,不是你也不是我,用双破法把它破掉,那个争论和争执马上就消失了。这可以在生活中运用,但不能只停留在生活层面上,因为它是生命中非常高度的一种水平和情操;你要持续地去参:“答案是这样吗?”这叫疑情。
    疑情不是怀疑,而是从第三种状态中切入,然后去求证、检验,而后再去超越。检验后,肯定了某种答案,但也只是现在肯定而已,你还要在这个答案的基础上继续提升,继续超越,所以是无尽地超越,这叫「双破法」,是文殊师利菩萨所教导的方法,称之为「般若空性」。
    另外一个,普贤菩萨的教法,不是双破,而是双立。是生也是灭,是空也是有。刚才是两种皆非,现在则两者都是。是什么?是生也是灭,是增也是减。那又是什么?如此一来,又产生第三种状态了。假如你能把心安住在第三种状态中,禅修绝对进境神速。大家可能觉得奇怪,禅修就只是静静坐在那里而已,怎么会跟这个有关系?各位,绝对有关。我们先把行法的部分提一下。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比如说眼根对色尘,你就看到了。我眼睛看到蝴蝶兰,白色的兰花,那叫蝴蝶兰,眼根对色尘,答案马上产生,这没有错。但是你要知道,这是第三阶段,不是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眼根对色尘,就是这个东西,它应该就只是「东西」而已。从物理现象来说,眼睛不过像镜子,把尘境反射出来而已,其中没有分别。现在则是当你眼睛反射出东西以后,就被八识吸引过来,这叫六识起作用。你马上运用大脑去分别:“哦!我看到了蝴蝶兰。”你怎么知道它是蝴蝶兰?因为你的记忆库里有这个东西,所以当这东西一被抓进来,你的记忆马上就接过去对应。你的念头一起变异分别,就放心了,它就消失了,印到你的脑海里,进到阿赖耶识里了。
    修行,就是当你抓到东西的时候,不要马上反应。这是蝴蝶兰没错,但站在修行的立场,这种状态一产生,你就要用「非蝴蝶兰」来破它,这个蝴蝶兰非蝴蝶兰,用这种方法来破,破了以后才说是蝴蝶兰。
    这就是《金刚经》的基本语言模式。提醒我们不要一开始就用意识形态去过滤,否则一变成惯性,就永远无法活在当下。因为你已经掉入了第二念,第二念过滤以后进入第三念,就产生了「这是蝴蝶兰!」结果你把此一作用当成第一念。其实这是错误的,所以《金刚经》就用这三段式的语言模式来破。
    然而站在实修的立场,则不光如此,因为这只是解悟。实修的方法,就是先接受「是蝴蝶兰」,同时也「不是蝴蝶兰」;既是有,亦是空,也就是先把即将挤入第二念的那个部分堵住。在静坐的过程中,每一个境界都从这里先把它堵住,不要掉入意识形态中。打坐的时候通常什么都不用,只用耳根;六根这时当然全部都打开了,可是影响我们最大的尘境,主要是声尘,所以耳根最清楚。
    因此,当耳根接触声尘的时候,你用双立或双破法,避免掉入意识形态里,避免进入生、住、异、灭当中的「住」,不掉入,才有可能把它挡住。在「生」的时候,就直接导入娑婆若海,修行是讲这个地方。我们如果光从理论上来讲,即使每一部经都讲得很清楚,也很容易变成知识的一种分辨,而非真正的实修。实修难,也就难在这里。
    但修行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因为,就这样子而已。为什么叫你参禅,参「念佛是谁?」「是谁透过这个色身在走路?是谁透过这个色身在讲话?是谁透过这个色身在吃饭?是谁透过这个色身在听话?是谁透过这个色身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把它浓缩下来:「念南无阿弥陀佛的是谁?」再浓缩:「念佛是谁?」就这么一句话,把这双破、双立浓缩成这么一句锦囊妙语,然后挡在第一念,不让它掉入第二念。开悟,就是指这第一念不被意识形态所牵引、捕捉(意识形态即八识的作用),而让它直接流入娑婆若海,这就是修行啊!
    我们要用功的,就在这个地方。这时候,我们通常需要很静、很静,不受干扰,才能感受到这心念产生之际,也就是尘境来到耳根之时,心念电闪的关头,你用什么方法把它挡住,而后直接下去,当即成就。
    要形容这种成就的状况,每一个人的手法都不同,如果按照历来祖师大德成就的方式来说明,那每一个叙述也都不一样。经典本身讲的是生命的品质,经典提出来,让我们认识到它的状况,而祖师大德们依经实修以后,把运用来感受这一生命品质的方法讲出来,而感受不同,讲法自是有异,这就是「宗」。
    「经」,是纯化之生命品质的「质化」;「宗」,是思想的量化,是操作的定义。「宗」是祖师大德讲的修法,他们把那抽象的思想加以具体化、量化,好让我们有所依循,所以各家的讲法都不一样。例如曹洞宗讲「默照禅」,其中如天灵寺的宏智法师就很有成就,可是也有一堆人坐在那里像石头,动都不动,光享受那种殊胜感,但无法再进一步了。宗杲禅师就曾批评这种修法,所以他提出「话头禅」,这就很活泼了。这部分后来成为「华严禅」,也就是讲究怎么让生命活泼起来,而不是沉寂下去。
    每一位有成就的修行者,在阐述修行过程的时候,会把每一部分都标示得很清楚,然而因为「量化」的关系,所以差异性也很大,我们却以为他们都不一样。事实上,标的并无不同,过程也一样,只是所用的语言模式有所差异而已。如果我们能了解实修的思维模式,那么也不难解读各家的语言模式了。
    经典里的资源相当丰富,我个人觉得仅仅《华严经》的宝藏与奥秘,古今所挖掘出来的,都还不到冰山一角,大概只能算是多伦多冬天下的雪里面的一片雪花而已。尽管华严思想讲法界三观、五教止观、六相圆融、十玄门、法界重重无尽缘起观等等,讲得那么多,其实重点都只有一个,即是「重重无尽、无尽缘起」,就这样而已。不只是我们所提的生命的杂华庄严,及其成长性、普遍性等等,还有很多很多有待开发与值得研究的东西。华严思想的量化,可说是无量无边;生命的本质我们很难触及,而《华严经》在这方面却讲得非常好。
    修行的实际行法,应该从禅坐中去体验,境界是如何产生的?譬如转八识成四智,是在哪里转?当然,真正要用功,每天四个钟头,最少也要三、五年以上。我们可以先简单地静坐,感受一下身心宁静的状态中,声尘产生之际,心是怎么波动的?或者看清呼吸的状况,息入息出一数到十,你真的能看住吗?数息时为什么常有长短差,常有深呼吸、叹气的情形?虽然就一个行者而言,这算是粗糙的,但对初次参禅的人来说,却是很微细而且容易遇到的困难,这一关一定要突破。如果有机会参加禅七,那就用七天的时间对自己的生命重新审视一番,看看禅七所给予我们的认知和启示到底怎样。
    其次要讲的是「三圣圆融」。所谓「三圣」,尤其「华严三圣」,指的就是毗卢遮那佛、普贤菩萨跟文殊师利菩萨。显教的佛陀造像中,毗卢遮那佛通常是释迦牟尼佛的形象。三圣的意义有很多层面,基本而言,佛是一,而且是妙高山头不容商量,那怎么办?就退而求其次,把它分为两个,一是文殊,一是普贤;其实文殊、普贤两者融合为一的时候,就是佛。
    文殊即感受生命的能力,普贤则是尽虚空、遍法界的那个生命的存在。换句话说,一个是存在,一个是感受的能力。存在是什么?对于生命的存在,我们多少都有一点感受的能力,如果没有,那人家打你的话,你不会逃。这种感受力虽然有一点点,但是不够完整,而且有偏差、有错误。所以说,生命品质较低,所感受的生命存在也比较有限,大概仅限于安全和利益两部分,亦即色身的财、色、名、食、睡;简单来说,就是名跟利。
    可是生命的存在不只这些。举个例子,我们这辈子的欲望和想做的事多得不得了,可是寿命有限,顶多一百年好了,活一百年能做多少事?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想用有限的生命,达成无限的欲望,人生也就在这无限的追逐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痛苦。
    过去不管了,从今天开始,想想未来,你只做一件事就好,其他通通放下。完成了一件,再去想另一件,绝不贪多。这样,人生会多美好!可不可以做到?那是你的事噢!我只能建议。你说:“不行!我还有股票、我的事业、我的房子、我的……我的……”都是“我的”,而这些“我的”都跟生命无关!
    如果你能转过来,追求生命的真相,人生的价值与意义肯定幡然改观。你的生命感受水平会大幅提升,那种感受能力就叫「自证智力」;由智慧证得的那个力量,要让它产生出来;而你面对境界时,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存在,这个部分叫「境缘法力」。
    生命品质的高低就指这两个部分。我们有时候属于文殊的自证智力会高一点,有时候则是普贤的境缘法力高一点,总之,都还没有达到一百分。当两者皆达一百分的时候,就合一了,就是佛——是至高无上的圆满性德!佛的境界我们难以形容,所以才退而求其次,以文殊和普贤这两大因行的条件来作说明。
    佛陀的生命多么的光彩、多么的美好!那个境界和领域是完全绝对的极乐世界,你搭飞机也到不了,唯有设法让自己的自证智力跟境缘法力都提升到一百分,才能到达。不过,一时之间达不到一百分也不要紧,因为极乐世界分为五十几个阶段,真正进入的那个阶段从第五十一个开始起算,而最后成佛的阶段也不算,这中间还有五十一个阶段,你从十信位就可以往生极乐了。
    假如极乐世界是外在的一个世界,那也会有成住坏空,所以极乐世界其实就是提升自己的心灵与生命品质。记得,当我们开始提升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时,肯定已经通往极乐世界的路上了。我们只要一提升,一定比现状更佳。譬如自证智力提升了,下辈子赚的钱比这辈子多;境缘法力提升了,下辈子的生活环境也绝对比现在好。
    我们这样讲,你马上就有兴趣了,好好体会下面这句话:境缘法力是环境,自证智力是能力。你这辈子要升任经理,却老是被人家打败,那就要提升自证智力,下辈子要当总经理就用不着跟人家抢得头破血流,因为自证智力提升了,能力当然比别人强。如果想买好房子,却老是被别人抢先一步,你的环境不好,那就要提升境缘法力,下辈子的生活环境绝对会很好。所以,极乐世界就在于我们自身,就在于自心里啊,只要现在开始去提升就对了。
    当你提升到某个程度以后,会进入成熟而不退转的阶段,那就叫「法身大士」,这已经是「十住位」以上了。但是你要经过前面十个阶段,才有可能进到不退转位,而且要再经历后面的四十一个位次,才能达到圆满的佛果。
    这样跟各位定义,你可能闻所未闻,不过用现代语言来表达,应该比较清楚了。前面提过三种模式:语言模式、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即身、口、意。其实,身就是普贤,口就是文殊,意就是如来。这身、口、意三圣一体,修行可以分这三方面下手。修密法几乎都以文殊菩萨为主,也就是持咒的这个部分。事实上,普贤也有一个密法,即持戒这个密法;《毘尼切要》里每个行为都要持咒。你要转水龙头时,对不起,先念咒;上个厕所,「大小便时,当愿众生……」你先持咒!任何动作,走路、抬脚,都先念咒。持戒本身就是一种密法,这个修法是就这个身,当下这个境界即得成就。
    我们现在很难体会,因为娑婆众生往往需要一个距离感。普贤的这个法没有距离感,所以娑婆众生不能体会,因此这个法一直到现在都难以彰显。虽然经典里头交代得很清楚,即身成就有二种解释,一是就这一生来修行,一定获致成就,这是比较缓和的解释法;另外一个是就这么一下,你马上登地成就;这是没有距离的,但我们体会不到。
    我常跟各位提到一个疑情:“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你问:“垃圾坑会是普贤境界?”我说是,你恐怕就毛骨悚然;“上厕所是普贤行吗?”我说是,你也毛骨悚然。其实,那都是你的分别心。有哪个境界不是自然法则呢?只是我们用意识形态去分别,落入了第三念,所以才这些不是,那些不是。如果从事件存在的本身或生命存在的本质上来讲,就只是存在而已,我们依这个「存在」,就应该即刻进入殊胜的境界里,但是我们因为那个距离感而进不去,所以也一直不能成就。
    以修行来讲,意业修行怎么会产生触功德呢?这真是不可思议!我们现在是欲界的色身;欲界的四大组成,古代称四大微细,现在叫细胞;当你打坐时,细胞会产生变化,由欲界的四大微细,转变成色界的四大微细。奇怪啊!就只是坐着而已啊,功夫不到变不了,功夫一到自然水到渠成,不可思议啊!而且心理上也同时起变化。
    这是当然的,长时间下来,心性自然改变,所以修行以后整个生命品质也会改变;生命的基因都改变了,命运当然也跟着改变。打坐会这样,持咒也会。你感受得到吗?譬如念佛,一个钟头能念多少遍?四千?八千?念到一万二千遍就很累人了,别人念到十万遍是怎么念的?你说:“哪有可能?”就是有,所以才说不可思议啊!
    如果光是持咒,也照样会产生色身跟心理的变化,身、口、意三业都可以做得到。但是有一个原则,身、口、意分开修而不一定要三个一起修。一般人都认为身、口、意三业要一起修,结果就变得很累。我们持咒要持到某一个位阶以后,身、口、意才统合,持戒也是一样,到达某个位阶以后,再身、口、意统合。初阶段刚开始的时候,你不要急着去统合,而只要入手的地方下去用心,先把心安住在那个周而复始、一成不变的行法上。
    修行本身的技术是很简单的,「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一直念,就这样子而已;它是技术,没什么了不起,数息就数息,看呼吸而已,哪有什么花招?勉强算有,也只不过是一数到十,十数到一。你说:“我常常念到七就跑掉了。”那就一算到七,七算到一就好;算到三不见了,那就一到三周而复始即可。都随自己的需要而定,只要不打妄想就好。你算得愈长,表示生命能量愈高,一段时间以后,即会产生大变化。真的!这就是修行不可思议的地方,我们却常常忽略了。
    这三个部分最后都是圆融、贯通的,可是我们初期在因地起步训练,知识上虽然知道要贯通,但是实践上没办法做到,所以要先分开训练;从行的立场,选择一个,这叫一门深入,到了某一个程度之后,自然就会融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00:4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76

    主题

    356

    帖子

    13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

    积分
    765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0 12: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s5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19 20:32
  • 签到天数: 1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

    主题

    35

    帖子

    40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378
    发表于 2014-5-20 20: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s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00:4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76

    主题

    356

    帖子

    13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

    积分
    765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1 22:22: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к棬Σ

    鷨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5-21 00:46
  •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胜妙罗施食村新进同修

    76

    主题

    356

    帖子

    13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

    积分
    7659
     楼主| 发表于 2014-5-21 22: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圣的意义有很多层面,基本而言,佛是一,而且是妙高山头不容商量,那怎么办?就退而求其次,把它分为两个,一是文殊,一是普贤;其实文殊、普贤两者融合为一的时候,就是佛。
    文殊即感受生命的能力,普贤则是尽虚空、遍法界的那个生命的存在。换句话说,一个是存在,一个是感受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9-21 08:37
  • 签到天数: 10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胜妙罗施食村善修同修

    0

    主题

    116

    帖子

    26 小时

    在线时间

    亲近同修

    积分
    484
    发表于 2015-4-20 09:58: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观世音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7 19:49
  • 签到天数: 122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178

    主题

    0

    帖子

    703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习佛近善平天下

    积分
    20356
    发表于 2015-5-5 11: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1-17 19:49
  • 签到天数: 122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178

    主题

    0

    帖子

    703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习佛近善平天下

    积分
    20356
    发表于 2015-9-9 18:4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4-28 05:46 , Processed in 0.14019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