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991|回复: 0

念佛发愿最关键——论发愿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0-17 17:28
  • 签到天数: 153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Master]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理事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7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93494
    发表于 2011-6-11 16: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念佛发愿最关键——论发愿

    序言  

    一切修持,首重信愿,慎护口业,多发善愿,有愿必成,故先贤大德都注重发愿。蕅益大师说:“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阿弥陀经要解》)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劝发菩提心文》)龚自珍也认为,“行是车船,愿是马楫,有船无楫,难可到也。”(《发大心文》)
       
    《佛说阿弥陀经》上,世尊三次提到让我们发愿:

    1、“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2、“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3、“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我们相信之后就要发愿,愿生西方。你若不发愿,信了等于没信。
    不但有愿,而且还要迫切,如死囚犯逃离死牢,溺水者逃离深海,刻不容缓。一方面是出离火宅之迫切心,另一方面是求生净土的迫切心,两者同时具足欣厌,迫切到究竟程度;若愿不究竟,拖泥带水,那么临终时心里还在挂碍尘世,那么往生的把握就很小。

       已发愿的人、今发愿的人、将来发愿的人,因为受持阿弥陀经起了信心,而发了愿力,就得到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并因诸佛护念而摄受之,必得往生极乐国土。所以,已发愿的人,已经生到极乐国土。现今发愿的人,现今就能生到极乐国土。当来发愿的人,当来决定能生到极乐国土。总而言之,有愿必生,只要你发愿往生西方,一定能往生西方净土。有愿必生之故,不但你们要发愿,一切有信心的善男子、善女人,都应该赶快发愿,往生极乐国土!

    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藕益大师)
    可见发愿是关键。因为有愿有才有信心、目标和动力,因为有愿才能一心念佛。
    今人不信因果,不知业力,身语意业,肆无忌惮;污言秽语,家常便饭,观此文乃知果报之可怕也。

    南无阿弥陀佛!


    上篇·历代祖师谈愿力


    莲池大师谈愿力

      吕文正公每晨兴礼佛,祝(祷告)云:“不信三宝者愿弗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后吕氏所出(生),若(吕)公著,若(吕)好问,若(吕)用中,皆贵显而奉佛。夫文正亦只是人世之善愿,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绝;况求生净土,为出世间之大愿乎?文正之愿,取必于子孙者,得否未可知;况求生净土,取必于自己者乎?故知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
    昔有贵室,供养一僧,问僧云:“师百年后,肯来某家否?”僧一笑,遂为其子。近世总戎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类(相似)。夫一时之笑诺,即孕质于豪门;岂得积久之精诚,不托胎于莲品?因果必然,无容拟议矣!
       (敬录《竹窗二笔》)

    彻悟大师谈愿力

    我辈修习净业,信贵于深,愿贵于切,以信深愿切故,一切邪说莫能摇惑,一切境缘莫能引转。

    若正修净业时,倘达摩大师,忽现在前,乃曰:“吾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禅。汝但舍置念佛,吾即以此禅授汝。”但当向祖师作礼,谓:“我先已受释迦如来念佛法门,发愿受持,终身不易。祖师虽有深妙禅道,吾则不敢自违本誓也。”纵或释迦如来,忽尔现身,谓曰:“吾先说念佛法门,特一时方便耳。今更有殊胜法门,超于彼者。汝当且置念佛。吾即为说胜法。”亦只可向佛稽首陈白:“我先禀受世尊净业法门,发愿一息尚存,决不更张。如来虽有胜法,吾则不敢自违本愿也。”虽佛祖现身,尚不改其所信。况魔王外道,虚妄邪说,岂足以摇惑之耶?能如是信,其信可谓深矣。

    若赤热铁轮,旋转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轮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此逆顺至极,尚不改所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哉!能如是愿,其愿可谓切矣。

    信深愿切,是谓重心,而修净业,净业必强。心重故则易纯,业强故则易熟。极乐净业若熟,娑婆染缘便尽。果得染缘已尽,则临终时,虽欲轮回境界再现在前,亦不可得。果得净业已熟,则临终时,虽欲弥陀净土不现在前,亦不可得。然此信愿,要在操之有素,临时自不入于歧路。如古德临欲命终,六欲天童次第接引,皆不去,唯专心待佛。后佛现,乃曰“佛来也”,遂合掌而逝。夫临欲命终,四大分张,此何时也?六欲天童,次第接引,此何境也?苟素常信愿不到十分坚固,当此时,对此境,而能强作主宰乎?如古德真可谓千古修净业者之标榜矣。
                 ——彻悟禅师法语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寿八万大劫。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 《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后果作大将军。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
       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缘。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傍僧曰:“吾代汝为之。”问其僧有何所蓄。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曰:“此亦足矣。”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复教以发愿。乃嘱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其僧如所嘱,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为少年,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转世)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不能自度耶。
       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此则直(只)以发愿,便可往生(经云“应当发愿,生佊佛国;今发愿今往生”)。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三日后果得往生。
        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胡不然。银台遂隐。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玉遂泊然而逝。
       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佛现身。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佛即手摩其头。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佛即以衣覆其体。呜呼,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欲衣覆体即覆体。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大慈悲心,无有拣择,安有此理。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矣。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
    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之业乎!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亦是以如意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之果乎!

    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

         (敬录《彻悟禅师语录》)

    龙舒上人谈愿力

       身口意,谓之三业。大藏经所云,果报多因口业者,以口易发也。云:昔有人,恨其母送饭来迟,乃云:“生于母腹,不如生于鹿腹。”后果托生于鹿腹中。又有人,以食与之,若不如意,则云“不如与狗”,后乃生为狗头。是皆口业果报也。
       所谓恶口者,直为秽语矣。恶口果报,固已不佳。若秽语,则地狱畜生之报也。世人多不知此,乃以恶口秽语为常。奉劝世人力以戒此,常念阿弥陀佛,以洗涤口业之秽恶。闻人恶口秽语,亦常念此佛名,以洗涤耳根之秽恶。愿以此生念佛之善业,洗涤累世以来之秽恶。如此则善念日熟,恶业日消,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则灾难可消,福禄可永,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生矣。 (敬录《龙舒净土文》)


    无异禅师谈愿力

    法门无量,愿为先导

    敬录《无异禅师广录》卷第二十二
       愿力品第六

       问:发菩提心,最胜功德,利他自利,为菩萨行。如诸比丘对佛菩萨发大愿誓,为是义故,其如宰官当权住世,一切易办。至或卑微分力欠薄,作何愿力,而为功德?
      师云:法门无量,愿为先导,世出世法,无愿不成。愿者,好也,欲也。欲舍离一切恶法故,欲破除无明结使故,欲入诸菩萨甚深法门故,欲广行善法,饶益有情故,欲化诸众生同成佛道故。若无有愿,如画无胶,如马无辔,如陶家器,虽成其坯,未经火锻,终不堪用。是故,初心学者,及诸菩萨,以愿为基本,故更以弘誓坚之——弘者广也,誓者制也,以弘誓愿,广制其心,令无退堕。

       释迦文佛,因地中发四弘誓愿,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发愿度生,必能自成矣。发此誓愿,须以勇猛智力,资以自强,如有力人无有怯弱,地有退转,径入佛道,斯誓愿最为有力也。是故,金刚藏菩萨,于华严会上,令诸菩萨忆念本所誓愿,普大饶益一切法界众生,皆令得入不思议智慧之门。又,诸菩萨因地有大智力,发大誓愿,谓能摧怨敌故,不可屈折故,知是处非处,无因恶因等。

       儒云:“终日乾乾。”此亦刚毅之象,以自强不息而入道故。初心者,勇猛智力,降伏魔外,入深法门故,若无愿力者,譬如种子无阳,悉烂坏故。此愿力非但比丘能发,即一切长者居士,乃至最卑微无势者,皆悉当发此誓愿。自度度人,净所修功德,悉皆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此即觉心。觉心者,即菩提心也。此心不可分发,当全发;不可间发,当时时发,数数发,对佛发,对菩萨发,对圣僧发,对善知识亦发,对一切僧友及有情一切众生前悉当发。以此大心,直至成佛,皆愿力故。故知愿力乃佛法先导。如有一人,我欲参禅,决不退堕,即愿力故。岂但善愿,即世间所欲,皆以愿力成故。
       昔有一推车人,不信佛法,一日推车至塔边过,见火烧宝塔,心不忍坏严饰故,进前救之已,戏发愿言:“佛说有果报,我救此宝塔,愿我来世为一最长大有力者。”其人舍此身已,即生阿修罗道,其身最长大有力。此戏发愿,亦满足不虚(若发愿来世成佛,普度众生,则必定如愿以偿,至善至美),况真实心、至诚心而发愿,无有不满足者!
       如初心发愿,慎不可生卑劣想,当发菩提心。凡所修最微善根,及最殊功德,悉皆发愿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同成佛道。纵于其颠倒退堕,亦藉愿力相资。如无目人,有牵引者,能前进故。修净土者,以信行愿为资粮,参禅者安得不以愿力为导此耶!在家欲舍尘劳,欲离火宅,欲出生死,欲免轮回,非愿力坚强,则不能也。是故,当发大愿,岂以卑劣而不发心乎!若达平等实相,一微细众生,与毗卢遮那佛等无有异。《华严疏》谓:“遮那如来入一微细众生身中入定,全身不散。”此众生不觉不知,谓佛生同体故,理无分齐故。《维摩经》谓:“供养难胜如来,与最下乞者等,斯达实相之理,无所分别。”以此观,人有贵贱,位有尊卑,而心无高下也。是故当发大心,以愿力维持,直成佛道,似不可须臾有间也!



    修净业人宜发愿
            敬录 《净土资粮全集》卷三
        古杭云栖寺莲池禅师 袾宏 校正
        槜李桐邑净业弟子 庄广还 辑

      净土誓愿章
      论修净业人宜发愿(梵网经有不发愿戒)
      《归元直指》曰:慈照宗主云: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虚。无愿无行,空住阎浮(地球)。有愿有行,直入无为。此乃佛祖修净业之根本也。何以故?理由智导,行由愿兴。行愿得均,理智兼备。夫愿者,乐也,欲也。欲生西方净土,乐见阿弥陀佛,必须发愿,乃得往生(佛说阿弥陀佛经,前后四次劝令发愿,慈悲至极,且云已发愿已往生,今发愿今往生,当发愿当往生,何其简便易行。是故祖师云:人不信净土,非愚即狂)。若无愿心,善根沉没。《华严经》云:“不发大愿,魔所摄持。一切佛事,从大愿起。”欲成无上道,故须得愿波罗蜜。所以普贤广无边愿海,弥陀有六八愿门。是知十方诸佛,上古先贤,皆因愿力而成就菩提。
      
      经曰: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惟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还)谨按:此经乃发愿之大纲。后愿文,备诸节目耳。纲以立其体,目以达其用,发愿其庶几哉。
      
       论发愿人宜发誓(梵网经有不发誓戒)
      《戒疏发隐》曰:期其志而必到者,“愿”为之先导也;坚其愿而不退者,“誓”为之后驱也。故疏称誓为愿中勇烈意。吾愿虽发,若无大誓,安克有终。
      《楞严经》曰: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爇一香炷。我说是人,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莲池禅师曰:烧身烧臂,大乘经中屡开。此得忍大士所为,非初心境界也。求生西方净土者,若能用然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恶习,则所然亦多矣。古云善学柳下惠,不其然欤。
      (还)谨按:诸佛菩萨,皆有誓愿以为究竟之地。今人生于浊世,而求最上乘,不可无决定心。欲发决定心,不可无誓愿。予故不效诸经(然臂)之事,而学佛菩萨誓愿之规。其以学柳下惠者,而学莲师欤。
      
    宜发誓
      《阿含经》云:比丘不发誓者,终不成佛道。誓愿之福,不可称计,得至甘露灭尽之处。故愿后必须发誓也。四弘誓愿云: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发隐曰。问:愿多期望之语,誓类咒咀之词。修行本拟出离,云何动称地狱。
       答:誓,愿中之勇烈意也。咒呾,怨中之毒害意也。柰何以愿为怨,以勇烈为毒害乎?世有魔师,教授魔种,闭门塞窦,险语以坚其信根,恶咀以闭其外问。终身蔽锢,累劫牢笼,而莫之能出也。哀哉!
    善学柳下惠
      鲁男子独处一室,邻妇之屋,夜为风雨所败,求寄宿。男子闭门不纳。妇曰:“汝独不闻柳下惠之覆寒女乎?”男子曰:“在柳下惠则可,在我则不可。”以我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故曰,善学柳下惠。
      西方誓文(弟子广还撰)
      弟子(某)谨于(某)年(某)月(某)日,发愿修持净业,立誓于佛菩萨之前曰:
       弟子(某)修持净业,愿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比然臂事,发决定心。奉持斋戒,遵行日课,圆通宗法,必期如西方愿文而后已。否则情随事迁,终致退转,空过一生,轮回永劫,可不痛哉!自今已后,若违初愿,不加精进者,是则欺诳十方如来,必受谴罚。若得往生,见佛闻法,了证无生法忍,成就一切功德,而自利自足,不普度法界众生者,亦同前誓。惟佛昭明,尚其鉴之。


    净土发愿文

    弟子众等,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下篇·信愿行中愿最强

        念佛发愿,决定往生(道源上人)

    诸上善人:诸位的信心,已很坚固;诸位的行门,已很精进。但是在净土法门之中,还有一个最要紧的条件,这就是必须‘愿力恳切’!所以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念佛决定愿往生’。再分三段来讲:

         一、往生西方全凭愿力

       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端凭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我们在这两句话中,就可以知道,西方得生或不得生,但看有没有信愿。换句话说,只要有信有愿,无论念佛多少,西方一定得生。足见信愿二字,是何等重要了!所以,昨天对诸位讲‘念佛切勿起疑念’,就是讲的信字。今天讲‘念佛决定愿往生’,就是讲的愿字。如果但有信心,没有愿力,亦是不能往生,所以愿力很重要!


       比方说:你们在自己家里,听见朋友说:灵山寺的大殿是如何的巍峨,讲堂是如何的高广,佛像是如何的庄严,僧众是如何的修行;现在打念佛七,参加的人是如何的众多,每天讲经说法是如何的玄妙。你们听了之后,信是信了,可是你们愿不愿去灵山寺呢?如果愿意去,那‘信’才有用处。如果不愿去,就是没有愿力,纵然相信,也是‘白信’。有信而无愿,终究去不了,那‘信’有何用处呢?所以‘信’固然要紧,而‘愿’更要紧!


    再举个例说:大家都知道?孔子是儒家的圣人。但是孔子何以会成圣人的呢?这答案在‘论语’中,孔子自述其修学成就之阶段,颇为简明。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距’。我们在这一段书中,可以知道,孔子之所以成为儒家圣人,是由于他一生精进修学,方能成就的。但是我们不可忽略了‘志于学’这三个字。因为他能立志以求圣人之学,才有以后几十年的修行,方能达到圣人之地位。然而我们何以知道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志于圣人之学呢?这在孔子的一生所言所行,皆是圣人之作略,固然可以证明;而在‘论语’中,另有‘言志’一章,尤足以证明。有一天,颜渊和子路,侍立在孔子旁边,孔子说:‘盍各言尔志?’子路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说:‘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接著请问孔子:‘愿闻子之志’?孔子即发表其志向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直以安信抚天下人为己任,非人间圣人而何?在‘论语’中,更有两句话可以证明;有一次,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若为救人救世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君子;若为升官发财而求学,将来一定做小人。同是一样读书人,而其结果,有云泥之分,可见‘立志’最要紧!

    世法中所谓‘立志’;即是佛法中所谓‘发愿’。能否成为一个人中杰,但看是否曾立人中杰之志?能否成为一个世间圣人,但看是否曾立世间圣人之志?同样的道理,我们能否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但看我们是否曾发生西之愿?有愿,决定能生西方;无愿决定不能生西方。这是没有丝毫犹疑之余地的!


    兹再引经证明:佛说阿弥陀经,乃净土三经之一,亦即我们每天必诵的功课。以信愿行为一经之要旨,亦即所谓往生西方的三资粮。蕅益大师即以此三资粮把阿弥陀经的‘正宗分’分为三大科:
       第一、‘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经文由‘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起,至‘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止。我们看这一段‘劝信’的经文中,却没有明显地说出一个‘信’字,只是把‘劝信’的意思,含在文义之内而已。
       第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只说。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看这一段‘劝愿’的经文中,不但明显地说出两个‘愿’字,而且词意恳切,足见佛的本意,在指示我们要注意‘发愿’。所以蕅益大师在‘科文’上,亦冠以‘特劝’二字。
       第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经文自‘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起,至‘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止。我们看这一段‘劝行’的经文中,佛的结词仍然是劝愿,可见‘发愿’的重要性。
       不但此也,即在‘流通分’中,到了经文的结尾处,世尊仍然再三地劝我们发愿。经文说:‘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我们再看看这一段经文:凡是能发愿的人,于无上菩提皆能得到不退转。何以能得到‘不退转’呢?是因为已发愿的已生彼国,今发愿的今生彼国,当发愿的当生彼国之故。须知只有阿弥陀佛国土,才有‘不退转’的利益。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得不退转的。然而如何方能生到彼佛国土呢?经文上不是说的很明白吗:已发愿者已生,今发愿者今生,当发愿者当生;但有发愿,无不生者。这‘发愿’二字是何等的重要啊!

    总之,往生西方全凭愿力;若无愿力,则西方是生不去的。

        二、愿不恳切行不真诚

       我们既知发愿很要紧,发愿的心一定要恳切,念佛才能念得好。倘若是随随便便发的愿,则念佛的行门也就不会真诚了。愿既不恳切,行又不真诚,所以现在打念佛七,得不到‘一心不乱’的功夫;将来临命终时,要想‘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恐怕很难了!

        因为净土门中,发愿最重要,所以过去诸大祖师,作了很多发愿文。在念佛七中用的发愿文,和平常用的不一样;在‘大回向’时,跪念:‘弟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求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弟子众等,不识佛身,相好光明。愿佛示现,令我得见。及见观音势至,诸菩萨众,彼世界中,清净庄严,光明妙相等。令我了了,得见阿弥陀佛’。起立,绕念弥陀、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各圣号后,再跪念:‘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在‘佛七仪’文中,有几句注语,说是:‘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我们于正发愿时,何以未得见诸瑞相?乃至于连梦之中,亦未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呢?这就是因为在发愿之时,未能恳切地‘观想弥陀,恩德无量,酸心痛骨,自悲障重’之故。当我们念发愿文时,只是口里念念,心中毫不恳切。像小孩子背书一样,不知书里的意义。不能‘随文作观’,发愿文成为‘具文’,如何能起作用?如何能生力量?既不能‘励意行之’,所以也就得不到感应了。

    以愿引行,以行填愿;‘愿’有引导之力,有恳切之愿,方能引出真诚之行。我们发愿既是随随便便,我们念佛自然也就悠悠泛泛了。如何能念得成功呢?!

        三、有行无愿终不往生

       前面是说,没有恳切之愿,一定不会有真诚之行。这里是说,纵令有真诚之行,没有愿力,一定不能往生。

    有人说:‘能往生不能往生我不管,我只管念我的阿弥陀佛好了。’如果是这样,决定不能往生!前面说过,‘愿’具有引导之力;不但现在能引导真诚之行门,而且将来能引导至于西方。今既无引导之愿力,虽有实行,终无法出三界至极乐。果真是只知念佛不知发愿,则这个人对于净土法门亦没有信心。‘信愿’是‘慧行’,‘念佛’是‘行行’。‘慧行’等于眼目,‘行行’等于腿足。必须足目相资,方能生西。今有行无愿,等于有足无目,太危险了!

       有人说:‘阿弥陀佛乃万德洪名,我只多多念佛,自有无量功德。即使不能生西,仍有我的功德在,有什么危险’?念佛有功德是不错的,但你既不知发愿生西,即是没有智慧;有行无慧,把念佛的功德都变成来生的痴福了!第二生在享受痴福之时,必然依福造业,第三生一定堕落三涂,非危险而何?


             念佛信愿行,发愿最重要(智谕法师)

      大家都知道,念佛三资粮,叫信愿行。不过各位是否知道,信愿行三个当中,那一个最重要?大家要知道,这个三资粮之中,「愿」最重要!

      「信」不过启发这个「愿」,只有信,没有愿,这样没有用。信有阿弥陀佛,信有西方极乐世界,不愿往生,不愿见佛,那就没有用。至于「行」,行持名念佛叫行,这个行,是完成你的愿心。如果没有愿,你持名念佛,不得往生,没有用。

      大家记得,念佛一定要发大愿心,厌离娑婆,欣往西方。经云:“若有信者,应当发愿,往生彼国。”

      我们念佛的人,就是要以我们的愿力,超过我们的业力,才得度,才往生。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业力太重,只有一个力量,可以超过它,那就是愿力。如果我们念佛的愿力有十分,业力有八分,就有往生的希望。如果你的业力有十分,愿力仅仅二三分,那往生就没有希望了。如果你的愿力超过业力,你就可以往生。所以大家一定要至诚恳切发愿往生西方净土。时时刻刻地,佛号一起,愿心就起,愿生西方,愿见弥陀。根据善导和尚讲,每天晚上,都应该念发愿文,就是晚上大回向发愿文。如果仅是念佛,没有发愿,那是修舌根,不得往生。

      有人说,他一天念几万声佛号,我问他:「你发愿往生没有?」他说:「没有。」那几万声佛号是结善缘,不能往生。佛以悲愿心度众生,众生以欣愿心求生西方,这样才能感应道交。

      我们发愿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娑婆世界很苦。如果你感觉你现在生活很安逸,很舒服,你这个往生的愿心就发不起来,所以要知娑婆苦,才能欣往西方乐。古德教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厌离娑婆,是佛所说的苦、集二谛;欣往西方,是佛所说的灭、道二谛。古德如此说,确实是深体佛旨。

      大家可不要起虚妄心,说“我听人家说,学佛要不欣不厌、不取不舍。所以我念佛啊,也不厌离娑婆,也不欣往西方,听其自然。”这种人是太愚痴!他不知佛法有真谛、俗谛。无取无舍是真谛边说,不从俗谛边说。我们大家还是凡夫,就要想不厌不欣、不取不舍,那叫自然外道,印度有一种自然外道。

      你们大家想想看,“转凡成圣”,转凡是厌下,成圣是欣上。“诸恶不作,众善奉行”,诸恶不作就是厌下,众善奉行就是欣上。“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上求佛道是欣上,下化众生使众生离苦,就是厌下。“离生死,求解脱”,离生死就是厌下,求解脱就是欣上。所以说,从修道这边来说,没有不是厌离,没有不是欣往。总之,从凡夫以至圣人,从圣人以至菩萨,菩萨以至等觉,无不是厌下欣上的。必至妙觉,过尽德圆,始无取舍也。从这修的一边说,就是“修德”;得到究竟果位了,那叫作“性德”,那时才没有厌离没有欣往。

      请问大家,各位是不是究竟佛呢?不是!所以我们要厌离娑婆,欣往西方。这样才起信愿行,念阿弥陀佛。

      有一种动作必须避免,就是只数念珠不念佛。有些人拿着念珠,天天数,可是他心里一点佛号没有,也不厌离娑婆,也不欣往西方;也不诸恶不作,也不众善奉行;也不上求佛道,也不下化众生。这种人是叫「等死」。所以大家记着,如果你也是不念佛,天天数念珠,心里什么都没有,赶紧改过来,那不是念佛。

      当你佛号一起的时候,就必须厌离娑婆苦,欣往西方乐。佛号一起,你那个心须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佛号一起,要存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你这样念佛,是发大菩提心。

      今天跟大家讲的很重要,希望大家都能记得,不要空空白过,没有愿力念佛。现在我们开始念佛。

      有些人不知道念佛怎么念。念佛的时候,要把嘴巴张开,把你的声音放出来。这时候,有一种开朗的感觉,容易得到受用。如果你嘴巴张不开,声音放不出来,有一种郁闷的感觉,得不到受用。怎么说得不到受用呢?你的声音灌不满你的耳朵,换句话说,你的声音和你的心不能相应,怎么能和阿弥陀佛相应呢?你的声音和你的心相应,自然和阿弥陀佛相应。


            念佛,最要紧的是以愿为主(智谕法师)

      我们要发甚么大愿呢?我们要发「愿生西方,愿见弥陀」的愿。如果大家有这样坚决的愿,将来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大家都知道净土三资粮是“信愿行”,而三资粮当中,以愿为主。必须以愿导行,以行助愿,才得成就。所以古德说:「有愿无行,其愿必孤。有行无愿,其行必虚。」 但是有愿,一定要有持名念佛的「行」。如果只有愿,而不念佛修行,这个愿便不能实现。如果只念佛,不发愿不求生,也不能往生。
      
      妙叶大师说:「念佛三昧,一言以尽之:愿也。」信是启发愿的,念佛的行,是完成这个愿的。要想往生净土,有愿则生,无愿不生。如果念佛人不得往生,不怪别的,怪他没有愿心。所以有愿必成,无愿不成。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一切成功,都从愿心开始。要是没有愿心,任何事情都没有成功的希望。

      明朝末年,军队被清朝打垮了。有一个军官,是在军队里作一个小头目。他小的时候,走到街上看见一个出家人。那个出家人,威仪非常庄严。小孩看了,不知不觉起一种敬慕感,心说「将来我一定出家当和尚。」

      所以说,佛以三十二相度化众生。比丘也是一样,一定要有庄严的威仪,这也是度众生的方便。像舍利弗,目犍连,就是见马胜比丘威仪庄严,以此因缘,便发心依佛出家了。
      当时小孩对比丘起了敬慕心,所以再走过庙门口的时候,不由自主地,便要站住看一阵。不期然而然地,泛起恭敬心。同时看见出家人,自然而然地恭敬,没有一点轻慢心。
      到他作了军人,走进庙里,一定要脱帽致敬。这种恭敬心,就是从那个比丘种下来的。
      军队被打散以后,他一个人逃到深山里,吃没吃的,喝没喝的,逼得走投无路。
      他看见有一所小小庙宇,便走进去恭恭敬敬地拜佛。
      庙里只有一位出家人,见他进到庙里,便笑笑说:「你来啦。」
      他点点头。不知怎么,他忽然问出家人说:
      「师父!我出家可以吧?」实际上他是走投无路,被逼得生出出家的念头。
      出家人笑笑说:「好哇,你可以出家,我收你作徒弟。」
      就这样,他真的出家了。

      出家以后,在深山的庙里,只有他们两个人,冷冷清清,非常凄凉。夜里,他独自走到院子里,天上月亮正圆。他看着月亮,叹气说:「唉,想不到我某某人,今天竟落到出家的地步!」
      这时他师父早已站在他后面,说道:「你不要怪呀,当初你发愿出家,今天怎么又后悔呢?」
      他回头看看师父,说:「我几时发愿出家来?」
      他不知道,师父已经是得道高僧了。老和尚说:
      「当初某年某月,你在甚么地方,看见一个比丘很庄严,你不是发愿要出家的吗?我今天剃度你出家,是满你的愿呀。」
      他一下想起来了,赶紧跪了下来。

      你们看,那个小孩,不经意地发愿,结果都能满愿。何况我们天天念佛,念念求往生,怎么不能满愿?
      所以大家佛七以后,回到家中,往生的愿心,一定要不放不舍。恭敬三宝,至诚念佛,保证各位一定得往生。
      愿力非常的大,甚至可以超过业力。我们求往生,便是要以愿力超过业力。
      我们留在娑婆,轮转六道,就是让业力拖住了。可见这个业力多么大了。

      以前有一位婆罗门问释迦牟尼佛说:「世尊!你的神通力这么大,有没有比你神通力还大的?」
      佛回答他说:「有啊,业力就比神通力大。再过一年,我就要入涅槃了。」可见业力是很大的。
        但是愿力比业力还要大。为甚么呢?因为愿力是业力之始,业力是愿力的增上。
      我们求往生的愿,是净愿。净愿若起,染业则止,所以净愿可以超过染业,这样就得往生了。
      但是这种净愿,必须相继不断。如果净愿一断,染业又生。如果净愿始终不停,染业也就始终不起了。

      同时你念阿弥陀佛求往生的愿力,和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自然可以得到感应道交了。
      你要是留心,便可发现,净土各经,乃至赞偈,发愿文等,都是充满了愿心和愿力的。
      譬如大回向的文,一开头便是「愿我临终无障碍。……」,所以我们作大回向时,要充满了求生的愿才行。

      如果不以愿心念佛,便不容易蒙佛加被,最多不过是种远因罢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往生啊。如果念佛同时有发愿心,那便如同《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所说「子若忆母,如母忆时」,必得往生了。

      如果广说其愿,像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我们专礼阿弥陀佛。礼阿弥陀佛也就是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我们专称阿弥陀佛。因为称阿弥陀佛,也就是称赞诸如来。为甚么呢?因为一佛一切佛,一切佛一佛嘛。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弃众生不管,自己求往生。应该留在娑婆度众生才对呀。」
      龙树菩萨说,菩萨有两种,一种获得无生忍,便有能力度众生。一种未得无生忍,便没能力度众生。何况我们具缚凡夫呢?

      你说留在娑婆度众生,先问你破无明断烦恼了没有?因为不破无明,就不得无生忍,不得无生忍就不能度众生。所以,声闻缘觉都不敢入生死度众生,就是怕掉进来,出不去。因为他们未破无明,未证无生。所以自疾不疗,能疗他疾,无有是处。

      如果你破了无明,证了无生,那你是大菩萨,我没话讲。如果你亦是个具缚凡夫,烦恼具足,和其它人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那么众生也能度你呀。
      你具足烦恼,一切外道也具足烦恼,大家一样。你说你能度众生,当然一切外道皆能度众生。
      如果一切凡外皆能度众生,那么要佛出世作甚么?

      再说你留在娑婆,有把握保住人身吗?如果有把握不失人身,那是证到解脱知见的人,是得到大自在的人。如果没有把握保住人身,万一掉到地狱里去,怎么能度众生呢?

      所以还是求生西方,见佛闻法,获得无生忍,再来娑婆度生,才是对的。所以说「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奉劝大家,至诚念佛,发愿求生西方,获得无生法忍,再来娑婆维持。


      
        有两种力量不可思议:一个是业力不可思议,一个是愿力不可思议。我们求往生,便是要把愿力胜过业力。如果一个人求往生的愿心切,临终时有病痛也不会感觉的。因为有旺盛的愿力支持他,纵有病痛也可以忍受的。

      命终后一剎那间,自己的愿力和阿弥陀佛愿力相应,便可随愿往生了。佛有四十八愿,愿愿求度众生。如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如果病人体弱无力,不能出声念佛,也不可勉强他,使他起烦恼,可以时时提醒他默念。弘一大师说,如果病人临终时左胁而卧,也不勉强他右胁卧,或是强自翻动他。那样会令他烦恼堕落,于他无益。只宜安慰他,开导他,助他安祥往生。

      愿力不可思议,古德说,若热渴死的人,若入畜生道,多入水虫中。若被冻死的人,若堕地狱中,多生热地狱。这都是随其愿力受报的。所以爱酪沙弥,死后还堕酪中作虫;爱财长者,命终还生家中作守护犬(爱书的人,死后容易成为书虫)。佛在世时,一位长者子家中有一只狗,天天卧在门口当中,有人出入,它便吠。有一天,佛到长者子家中来,狗见佛入门便吠。佛对狗说:「某某长者,你现在作了狗,还那样爱财吗?」狗听了非常惭愧。长者子听了很奇怪。佛告诉他说:「这只狗是你父亲,以恶业因缘,死后落入畜生道。因为爱他生前的钱财,所以还到你家来作狗。」

      长者子不信。佛让他把他父亲生前的食器,盛了饭摆在桌上,狗便跳上桌去吃饭。佛又告诉长者子:「因为你父亲生前,埋了宝藏在地下,就在门口当中。所以这只狗天天守护在门口当中。」长者子去掘地,果然得回宝藏。

      可知愿力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切愿往生,与阿弥陀佛的悲愿相应,一定得生西方。所以我们要切愿念佛,力求往生。

    一、普贤菩萨发愿文



    (最好最美的发愿文,每次功课后必须念一遍,永记不忘)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速得普贤殊胜行。

    我等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慈父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国。
    既得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十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
    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弥陀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
    念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二、大慈菩萨发愿偈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究竟成佛道。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三、往生发愿文
       
    弟 子众等,现是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轮回六道,苦不可言。今遇知识,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一心称念,发愿往生。愿佛慈悲不舍,哀怜摄授。
    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
    我今发愿愿往生,惟愿慈悲哀摄受。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古德注: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于睡梦之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感应事繁,不能具述。惟励意行之者,方信不虚矣。)
    千事错万事错,信愿念佛往生净土的大事不能错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4-28 06:24 , Processed in 0.12462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