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573|回复: 4

今天在去圖書館路上遇到妙天的門徒,有感「只修禪不讀佛陀智慧經典」的亂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42 天

    连续签到: 29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55

    主题

    2146

    帖子

    80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02
    发表于 2023-9-15 14: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PadmaRatnaJvala 于 2023-9-16 05:32 编辑

    如題,
    今天在去圖書館路上遇到兩位領X社的成員,他們說他們只修禪定,「不看佛經」,我心頭頓時一驚,「不看佛經」、「不看佛經」迴盪在我和他們兩人的空間內,我懵了,
    借問一句,你不看佛經怎麼會知道佛法的深廣?    佛法的真實祕密都在智慧的修持上,也有禪宗的祖師看經看到開悟的,怎麼能偏於坐禪而不看佛經呢? 開悟的祖師這裡我舉一個例子: 宋朝普庵祖師(俗姓為余;名為印肅)閱讀「新華嚴經論」(唐代李通玄作品)讀到「達本情亡,知心體合」而得開悟從此獲得大智慧,還有更多祖師讀經例子,請問怎麼能偏於坐禪而廢讀經呢?

    普庵祖師開悟因緣
    https://tripitaka.cbeta.org/mobile/index.php?index=X83n1578_030
    若不導化檀那。枉作釋子。楮衣糲食。脅不沾席者十有二年。一日誦華嚴論。至達本情亡知心體合。豁然大悟。徧體汗流。曰我今親契華嚴法界矣。遂示眾曰。李公長者。於華嚴大經之首。痛下一槌。擊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湯消雪。不留毫髮許。於後進者。作得滯礙。普庵老人一見。不覺吞却五千四十八卷。化成一氣。充塞虗空。

    再者,禪定的行相在《大毘婆沙論》有講基礎定義:「靜謂寂靜、慮謂籌慮。」,但是這群人如果不看佛經,如: 楞嚴經五十蘊魔解,而對於在修禪時,自身五蘊所起魔境如何能解?這是其一。

    第二,是佛陀所說的智慧觀察,在佛法經典裡面用智慧觀察一切現象的本質,閱讀佛陀法語認識到一切現象的本質,這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缺少了佛陀所說的正知正見,那哪裡還算佛教徒?



    以下引用自佛陀教育基金會的pdf檔案
    http://ftp.budaedu.org/ghosa/C009/T0AAL/ref/T0AAL_7.pdf
    云何名禪定?
    禪為梵語禪那之略,從印度名詞翻譯成中文曰「思惟修」,「靜慮」。
    阿毘曇中,以「功德叢林」一詞來翻譯印度來華的「禪」一詞。
    思惟修者:思惟所對之境,而思惟修
    觀察、思慮。定慧皆有,所以是靜慮。
    靜者:心體寂靜。「能」審慮之義。
    慮者: 觀察、思慮,就是智慧的意思。
    《大毘婆沙論》卷 141:「靜謂寂靜、慮謂籌慮。」(大正 27,726c12)。大智度論第二十八卷曰:「四禪亦名禪,亦名定,亦名三昧 ;除四禪,諸餘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不名為禪。」PadmaRatnaJvala註記:由此可見禪的境界至少是四禪境界。在無色界中定力很夠,但是智慧不夠,故不平均。未到地定和欲界定,定的力量很微小,唯有色界天初禪、二禪、 三禪、四禪的境界中,定慧是均等的,所以稱之靜慮。
    故無色界、欲界和未到地定皆不能稱之為靜慮。依何種禪定才能引發無漏慧:「九地無漏定:四禪、三無色定、未到地、禪中間,能斷結使。」(《大智度論》卷 17,大正 25.187c9~10)


    以上引用完畢
    ※※※※※※※※※※※※※※※※※※※※※※※※※※※※※※※※※※※※※※※※※※※※※
    PadmaRatnaJvala註記:
    另有很會修禪定,修到無色界天的非想非非想處天的古印度仙人,他是修禪很厲害對吧?是阿可是修到非想非非想處定餒,但是他智慧不夠高沒辦法看透念頭的本質,在深山修禪定時被周圍的鳥鳴打擾就移到水邊,在水邊被周圍的魚鱉游泳聲打擾,然後就生嗔恚心了,遂發惡願,要來生變成狸貓身體、老鷹翅膀的惡獸來吃這些打擾他修行的眾生,這個公案告訴我們「只修禪不讀經典、不修智慧、沒有看透念頭與情緒的智慧,有這樣的缺點」。

    請參考如下公案。
    ※※※※※※※※※※※※※※※※※※※※※※※※※※※※※※※※※※※※※※※※※※※※※
    鬱頭藍弗公案?
    https://ref.ncl.edu.tw/%E5%AD%B8%E7%A7%91%E5%B0%88%E5%AE%B6%E8%AB%AE%E8%A9%A2%E5%B9%B3%E5%8F%B0/%E7%9F%A5%E8%AD%98%E5%85%B1%E4%BA%AB%E5%9C%88-%E6%96%87%E7%AB%A0/%E6%AA%A2%E8%A6%96%E6%96%87%E7%AB%A0/791-


    鬱頭藍弗
     (人名)Udraka Rāmaputra,涅槃經三十八曰:「鬱頭藍弗。」同二十一曰:「鬱陀伽。」佛本行集經二十二曰:「優陀羅羅摩子。」
    中阿含優陀羅經曰:「優陀羅羅摩子。」中阿含羅摩經曰:「鬱陀羅羅摩子。」十輪經三曰:「嗢達洛迦。」智度論十七曰:「鬱陀羅伽仙人。」
    同一梵語也。佛出家而問道之仙人名。
    慧琳音義二十六曰:「鬱頭藍弗,此云獺戲子坐,得非想定,獲五神通。飛入王宮,遂失定,徒步歸山。」名義集二曰:「鬱陀羅羅摩子。亦云鬱頭藍弗。此云猛喜。又云極喜。」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萬不可亂發願:一句戲願來世成將軍,一句惡願來世成飛狸(兩則歷史公案)
    公案一:郁頭藍弗成飛狸
    郁頭藍弗是佛陀時代一位非常有知名度的外道仙人,修非想非非想定,釋尊成道前曾向其求法。他在水邊的樹林下修定,每當他的定功快要修成的時候,都被水裡的魚和樹林裡的鳥驚擾,讓他禪定一直不能成就。他生了瞋恨心,發個惡願:「我以後要做飛狸。」飛狸是個兩棲動物,既可以入水,也可以飛行。郁頭藍弗想入水吃魚,飛行捕鳥。這個惡願發了之後,他又平心靜氣,找了一個更安靜的地方修定。最後這個定功成就了,生到非想非非想天。等到八萬大劫的天福享盡後,他就投生成了飛狸。PadmaRatnaJvala註記:他變的飛狸死後就去惡道報到了。因此只修禪定卻沒有照著佛經指導來藉著禪定修智慧,是最可悲也最可憫的。
    郁頭藍弗是有禪定功夫的,他發的願帶有定的力量,所以八萬大劫以後馬上現前的是他發的惡願。但是他的願是違背本性的,力量會減弱。如果我們發出稱乎本性的,上能契理,下能契機的善願,它就帶著自性實相的力量,兌現的就更快、更直接、更究竟、更圓滿。

    資料來源:藥師佛光明大論壇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在深山中打坐用功,修到四禪八定。因為定力啟發了五種神通,其中之一為神足通,可以在天上飛翔。
    鬱頭藍弗仙人天天都從山上飛到皇宮裡,接受皇帝的供養。皇妃看到仙人仙風道骨的模樣,逐漸地心中就生起了好感。有一次,在供養之後,皇妃以最恭敬的接足禮來頂禮仙人。
    禮拜時,皇妃看到仙人的腳,覺得很可愛,於是就用手去摸了一下。仙人看到皇妃美麗的模樣,也動了凡心,這一動心,定力就散了,神通也消失了,飛也飛不起來,只好走路回家。
      鬱頭藍弗仙人,覺得很慚愧,自己雖然修道數十年,卻在一剎那之間,定力頓失,神通也沒了。於是他又發願,重新來過,再修四禪八定。當他走進山林裡面準備打坐時,聽到樹上雀鳥的叫聲,覺得很吵雜、很討厭,他就離開山林,想到恆河邊去靜坐。到了河邊,剛坐下來,又聽到河水裡面魚群跳來跳去的聲音,擾人清修。他又離開河邊,最後終於找到一個沒有樹、沒有水、沒有鳥、也沒有魚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練,由於他的恆心與毅力,終於又修成了四禪八定。
      修到四禪八定之後不久,他就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天壽八萬大劫。可是天壽享盡之後,他卻墮入畜牲道,變成一隻狐狸。為什麼呢?因為仙人在修到四禪八定之前,聽到鳥聲、魚聲的干擾,當時他心中起了惡念:「這些魚群、鳥群專門來和我作對,真討厭!將來一定要把你們趕盡殺絕。」由於這個惡念,當天福享盡、定力散失後,就變成飛狸,專門吃鳥和魚。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雖然仙人修定證得神通,但是因為一念不覺,貪愛心起,定力、神通也就沒有了。事後雖然又發願修定,並且得定生天,可是天壽盡時,過去的惡業仍然會現前,仍然會從天上墮入畜牲道。因此,除了修定之外,一定還要修慧。有了智慧,就能時時反照,漏盡心中的煩惱,令身心清涼,真正能夠超凡入聖,獲得解脫。

    資料來源:中台世界


    以下內容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story/q9eo3a8.html《大智度論》卷17〈序品 1〉:
    「郁陀羅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飛到國王宮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國法,捉足而禮。夫人手觸,即失神通。從王求車,乘駕而出,還其本處。入林樹間,更求五通,一心專至;垂當得時,有鳥在樹上急鳴,以亂其意。舍樹至水邊求定,復聞魚鬪動水之聲。此人求禪不得,即生瞋恚:「我當盡殺魚、鳥!」此人久後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無想處;於彼壽盡,下生作飛狸,殺諸魚、鳥,作無量罪,墮三惡道。是為禪定中著心因緣。」
    (CBETA,大正藏中收錄 T25, no. 1509, p. 189, a1-10)



    以上引用完畢
    ※※※※※※※※※※※※※※※※※※※※※※※※※※※※※※※※※※※※※※※※※※※※※

    有經驗老道的禪師訓練這群人修禪還好,萬一是跟這群人依樣不讀佛經只參禪的禪師那就糟了,而這群人的老師他們自稱是妙天,是一個有爭議.自稱佛的人,
    在楞嚴經已經說在末法時代自稱是佛.菩薩.羅漢的,一定是假的。老師都是假的自稱是佛的人了,這群人我深感不妙。>_<

    只能為這群人多唸Namo藥師琉璃光王如來祈禱了。世尊 藥師琉璃光王如來的偉大誓願其中之一是拯救眾生遠離外道纏縛。以下分享藥師琉璃光王如來第四,第九大願。
    第四大願: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九大願:令諸有情,出魔罥網,【解脫一切外道纏縛】。若墮種種惡見稠林,皆當引攝置於正見,漸令修習諸菩薩行,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至於他們只修禪定的方式.不閱讀佛經的方式,我也不敢苟同,
    我支持的道路是

    (1).閱讀佛經佛陀遺教、研究理論,
    同時(2).一邊進行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可憐眾生,培養福德,我的藏密上師   扎西堪布也說: 福德是一種力量.能幫助修行.一種推上去的力量,
    同時(3).進入實修(此階段無論「持咒入定」、「禪修入定」務必依照楞嚴經「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


    三個方法是同時進行的。這是我的方式。禪定是手段,為了開發智慧,但是必須輔佐以閱讀佛陀經教以了解禪定的行相,以及金剛經所說一切法的本質、一切因緣的本質,以了悟徹底知道見到這樣的本質為目的,
    來作觀察,來作修行,以及楞嚴經五十陰魔(五十蘊魔)的部份,整個統合起來,才是我修行的手段。

    有的祖師讀經讀一讀就開悟了獲得大智慧,照見一切法的本質,以及不再會被不善情緒拖著走(如鬱頭藍弗仙人
    )、不再有像鬱頭藍弗仙人一樣因情緒發惡願而最後墮入惡道的怖畏,試問怎麼能不讀佛經?


    修行到徹見一切法的本質,是我的目標;不因為外在環境生惡心.不發惡願.乃至不墮入惡道,也是我的目標。後者是現階段我們必須要達到的,這樣前者才是有朝一日能達到的。

    因此只修禪定卻沒有照著佛經指導,不持正見修禪定,
    不藉著禪定修智慧(楞嚴經「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是最可悲也是最可憫的。

    也是末法時期的亂象之一。


    敬祝 正法久住,一切眾生皆得利益。

    最後附上  玄奘法師翻譯的大唐西域記。



    T51n2087_009 大唐西域記 第9卷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大總持寺沙門辯機撰
    https://tripitaka.cbeta.org/ko/T51n2087_009
    [0919a23] 四佛坐東渡莫訶河,至大林中,有石柱,是外道入定發惡願處。昔有外道欝頭藍子者,志逸煙霞,身遺草澤,於此法林栖神匿迹。既具五神通,得第一有定。摩揭陀王特深宗敬,每至中時,請就宮食。欝頭藍子凌虛履空,往來無替。摩揭陀王候時瞻望,亦既至已,捧接置座。王將出遊,欲委留事,簡擢中宮,無堪承命。有少息女,淑慎令儀,既親且賢,無出其右,摩揭陀王召而命曰:「吾方遠遊,將有所委,爾宜悉心,慎終其事。彼欝頭藍仙,宿所宗敬,時至來飯,如我所奉。」勅誡既已,便即巡覽。少女承旨,瞻候如儀,大仙至已,捧而置座。欝頭藍子既觸女人,起欲界染,退失神通,飯訖言歸,不得虛遊。中心愧恥,詭謂女曰:「吾比修道業,入定怡神,凌虛往來,略無暇景,國人願覩,聞之久矣。然先達垂訓,利物為務,豈守獨善,忘其兼濟?今欲從門而出,履地而往,使夫覩見之徒,咸蒙福利。」王女聞已,宣告遠近。是時人以馳競,灑掃衢路,百千萬眾,佇望來儀。欝頭藍子步自王宮,至彼法林,宴坐入定,心馳外境,棲林則烏鳥嚶囀,臨池乃魚鼈諠聲,情散心亂,失神廢定。乃生忿恚,即發惡願「願我當來為暴惡獸,狸身鳥翼,搏食生類,身廣三千里,兩翅各廣千五百里,投林噉諸羽族,入流食彼水生。」發願既已,忿心漸息,勤求頃之,復得本定。不久命終,生第一有天,壽八萬劫。如來記之,天壽畢已,當果昔願,得此弊身。從是流轉惡道,未期出離。




    以上。2023.09.15(五)15:58





    共同學習佛法、改善娑婆世界人間制度及思想、行為,與增益地水火風組合而成之器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42 天

    连续签到: 29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55

    主题

    2146

    帖子

    80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02
     楼主| 发表于 2023-9-15 16:3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轉載】---【有四善事獲得惡果的開示】 不是善有善報嗎!怎麼會得到惡報呢?

    本帖最后由 PadmaRatnaJvala 于 2023-9-15 16:39 编辑

    • https://bestzen.pixnet.net/blog/post/60638620

    • 分享:

    大般涅槃經【有四善事獲得惡果的開示】 不是善有善報嗎!怎麼會得到惡報呢?
    文 / 大般涅槃經 迦葉菩薩品

    作者: 道隱法師

    《教行信證略贊》解釋什麼是『虛偽』:「虛者,謂雖修,為勝他名利,不如實,為虛也。又雖入佛正法,內心走外道邪偽,失佛法正法,是外面佛教,內心外道,為偽者。」『虛偽』的因果相狀是怎麼個樣子,我們可以讀讀...
    『善男子!我雖複說一闡提等,名為常沒。復有常沒,非一闡提。』一闡提,就是沒有善根的眾生,這些沒有善根的眾生,當然長劫以來在惡趣中流轉;但是,有另一類常沒常流轉的眾生,不是沒有善根的眾生:


    【中間這一塊在網頁上是廣告】


    『何者是耶?如人為有修施、戒、善。是名常沒。』什麼樣的眾生?有目的性的,有酬償心態去佈施、持戒,修種種善行,這些都叫做常沒眾生!
    『善男子!有四善事,獲得惡果。何等為四?』做四種善事,會招致惡果,哪四種呢?
    一者,為勝他故,讀誦經典。
    二者,為利養故,受持禁戒。
    三者,為他屬故,而行佈施。
    四者,為於非想非非想處故,繫念思惟。
    是四善事,得惡果報。
    第一種,為了勝過別人而讀誦經典。人家一天念佛一萬,我偏偏比他多個三五千,所以可以在道場吹噓:「我啊!一天念佛二萬聲!」以前初學佛時接觸某位善知識,聽他常說:「我閱藏三遍!」還特別加重語氣:「三遍哦!」
    以前不懂佛法,還為他生起敬仰之心,這個不僅是『勝他』而且帶有第二種的『為利養故』的氣味。如果『讀誦經典、受持禁戒』是為了突顯我相的獨特性,招感名聞利養,『名聞』是近益,『利養』是遠利。
    現代社會龍蛇混雜,很多的出家人、在家人、半僧半俗、非僧非道的『大師大德』,聽說這位大德功夫深吶、有神通吶、持戒精嚴吶、不倒單吶,『名聞』就傳開了,幾百萬幾千萬的『利養』就進來了,接著蓋起富麗堂皇的道場,圈地自成一派來了!
    第三種,是『為他屬故,而行佈施』。就是拿屬於別人的東西來佈施,這是屬於偷盜的行為。佛經上講佈施,有『為他屬故而行佈施』,這一種是心術不正的佈施,所謂慷他人之慨;另一種是『屬他故而行佈施』,把自己的財物、王位乃至頭目腦髓,都佈施給眾生,這叫做『屬他』,無我我所,是真正的佈施。
    第四種講修禪定。修定的動機想要生到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命八萬大劫。最有名的就是郁頭藍弗仙人修非想非非想處定,生到無色界天,八萬大劫壽命享盡之後,因為自己咒願的關係,投生成為飛狐與水獺。
    『若人修習如是四事,是名沒已還出,出已還沒。何故名沒?樂三有故。何故名出?以見明故。明者即是聞戒、施、定。何故還沒?增長邪見,生憍慢故。』這四種善事,通指六度法門,四種善事,修的就是智慧、持戒、佈施、禪定。這四種行門,在六度裏屬於方法,忍辱與精進屬於態度,因地不正來修行六度,得到的是不善的果報。
    修習四種善事的人,內心狀態也就是善導大師一直勸諭我們的『不得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嗔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亦名雜毒之行,不名真實業也!』果報如何?沒已還出,出已還沒!
    我們常說的載浮載沉,為什麼能浮出頭?聽聞六度法門之善業力。可是聽聞佛法,他是用來增長自己的邪見,憍慢心,所以又沉淪下去,頭出頭沒,永無出離之緣,這也是凡夫修諸行功德潛在的毛病所在!





    鬱頭藍弗公案
    鬱頭藍弗(人名)Udraka Rāmaputra,涅槃經三十八曰:「鬱頭藍弗。」同二十一曰:「鬱陀伽。」佛本行集經二十二曰:「優陀羅羅摩子。」中阿含優陀羅經曰:「優陀羅羅摩子。」中阿含羅摩經曰:「鬱陀羅羅摩子。」十輪經三曰:「嗢達洛迦。」智度論十七曰:「鬱陀羅伽仙人。」同一梵語也。佛出家而問道之仙人名。慧琳音義二十六曰:「鬱頭藍弗,此云獺戲子坐,得非想定,獲五神通。飛入王宮,遂失定,徒步歸山。」名義集二曰:「鬱陀羅羅摩子。亦云鬱頭藍弗。此云猛喜。又云極喜。」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大智度論》卷17〈序品 1〉:「郁陀羅伽仙人得五通,日日飛到國王宮中食。王大夫人如其國法,捉足而禮。夫人手觸,即失神通。從王求車,乘駕而出,還其本處。入林樹間,更求五通,一心專至;垂當得時,有鳥在樹上急鳴,以亂其意。舍樹至水邊求定,復聞魚鬪動水之聲。此人求禪不得,即生瞋恚:「我當盡殺魚、鳥!」此人久後思惟得定,生非有想非無想處;於彼壽盡,下生作飛狸,殺諸魚、鳥,作無量罪,墮三惡道。是為禪定中著心因緣。」(CBETA, T25, no. 1509, p. 189, a1-10)
    萬不可亂發願:一句惡願來世成飛狸,一句戲願來世成將軍
    公案一:郁頭藍弗成飛狸
    在釋迦牟尼佛的時代,有一位鬱頭藍弗仙人,在深山中打坐用功,修到四禪八定。因為定力啟發了五種神通,其中之一為神足通,可以在天上飛翔。鬱頭藍弗仙人天天都從山上飛到皇宮裡,接受皇帝的供養。皇妃看到仙人仙風道骨的模樣,逐漸地心中就生起了好感。有一次,在供養之後,皇妃以最恭敬的接足禮來頂禮仙人。禮拜時,皇妃看到仙人的腳,覺得很可愛,於是就用手去摸了一下。仙人看到皇妃美麗的模樣,也動了凡心,這一動心,定力就散了,神通也消失了,飛也飛不起來,只好走路回家。
    鬱頭藍弗仙人,覺得很慚愧,自己雖然修道數十年,卻在一剎那之間,定力頓失,神通也沒了。於是他又發願,重新來過,再修四禪八定。當他走進山林裡面準備打坐時,聽到樹上雀鳥的叫聲,覺得很吵雜、很討厭,他就離開山林,想到恆河邊去靜坐。到了河邊,剛坐下來,又聽到河水裡面魚群跳來跳去的聲音,擾人清修。他又離開河邊,最後終於找到一個沒有樹、沒有水、沒有鳥、也沒有魚的山谷,仙人在山谷中慢慢修練,由於他的恆心與毅力,終於又修成了四禪八定。
    修到四禪八定之後不久,他就生到非想非非想處天,天壽八萬大劫。可是天壽享盡之後,他卻墮入畜牲道,變成一隻狐狸。為什麼呢?因為仙人在修到四禪八定之前,聽到鳥聲、魚聲的干擾,當時他心中起了惡念:「這些魚群、鳥群專門來和我作對,真討厭!將來一定要把你們趕盡殺絕。」由於這個惡念,當天福享盡、定力散失後,就變成狐狸,專門吃鳥和魚。
    這個公案告訴我們,雖然仙人修定證得神通,但是因為一念不覺,貪愛心起,定力、神通也就沒有了。事後雖然又發願修定,並且得定生天,可是天壽盡時,過去的惡業仍然會現前,仍然會從天上墮入畜牲道。因此,除了修定之外,一定還要修慧。有了智慧,就能時時反照,漏盡心中的煩惱,令身心清涼,真正能夠超凡入聖,獲得解脫。
    公案二:一句戲願成將軍
    這個公案摘自《神僧傳》。有一位講經說法的鑑空法師,轉世之後,不僅沒有了生死,還變成了一個窮困潦倒的秀才。
    有一年,冬天下雪的時候,幾天沒飯吃,在雪地餓昏了。恍恍惚惚,見到一位梵僧走過來。
    梵僧說:「鑑空法師,你今生怎麼這個樣子啊?」
    秀才說:「我是這樣一個潦倒的人,你怎麼叫我法師啊?」
    那位梵僧說:「啊,你都忘記了。我這裡有一個棗。上根利器,吃了這個棗,能夠知道三世的事情;下根器,也能知道前世的事情。」
    秀才吃了棗,就枕著石頭睡著了。他夢到自己前生,真的是一位法師,而且還有四位同參道友。這五個人裡面只有這位梵僧了脫生死,其他四個人都在輪轉。這位前世的鑑空法師在獅子座上講的是相似法,而且吃葷,不嚴格持戒,所以他不僅沒有度脫,還墮落到了這個窮秀才的地步。
    他又問:「悟法師現在到哪去了?」
    梵僧說:「我們五個人一起行腳的時候,在香山,悟法師對著一尊石佛像開玩笑地發了一個願,
    『我今生出家要了生脫死。如果萬一今生生死不了的話,我願來生做一個雄赳赳的大將。』果然昨天他已經拜將,作大將去了。」」
    一個修行的比丘,在石佛面前開玩笑發的一個願,到後世果真就實現了。玩笑發的願,尚且能夠滿願,如果我們以至誠心發的願,不是更能夠兌現、圓滿嗎?
    我們在世間一切事情的成敗,乃至於我們感得的正報和依報的種種情況,都跟我們發願的心念直接相關。而願的力量很大,種子遲早會現行。至誠懇切的善願在我們的生命行為當中,更是會產生不可思議的結果。我們以至誠懇切之心發出「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願,與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相感、互動、互通,定能成辦不可思議的往生大事。
    發毒誓的後果
    在佛教《賢愚經》第三卷中的《微妙比丘尼品》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在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些婦女出家後,深感過去的各種欲念、邪思亂想依然強盛。她們便結伴向一個叫作微妙比丘尼的尼姑請教。
    微妙比丘尼回答道:人的貪欲念頭和行為就如山澤之中的烈火一樣,蔓延燃燒,越燒越猛,受到它的傷害也就更多了……。
    接著微妙比丘尼講了她的故事:在微妙比丘尼的前世,她曾經是一個有錢人的大夫人。雖然先生富有,可是大夫人自己卻無兒女。後來有錢人又娶了一個二夫人,生了 一個小男孩。大夫人因為嫉妒心很強,越想越不自在,於是,由妒生恨,由恨生出歹念,就把那一位小男孩暗地裡殺死了。兒死之後,二夫人哭的昏死過幾次,遂知道這是大夫人的妒嫉所害。大夫人抵死不認,發毒誓道:如果我殺了你的兒子,我丈夫會被毒蛇咬死,兒子便被水淹死,被狼咬死,而且還要自己吃自己兒子的肉, 自己被活埋,父母在家中被火燒死。
    大夫人死後,下一世仍然轉生為女子,便是這一世的微妙比丘尼。上一世所做的惡業與所發的毒誓在這一世應驗報應了。
    在這一世,大夫人轉生的微妙出生長在一個種姓高貴的家庭中,容貌美麗,成年後嫁給了一個門當戶對,又聰明多才的青年,並且有了一個孩子。後來,公婆也相繼去世。到微妙懷第二胎時,微妙跟丈夫講:我現在有孕在身,產期快到了,這裡又沒有婆母料理,我得回娘家去,比較安全些。丈夫說:可以,於是夫妻二人收拾動身,帶上大孩子走在回娘家的路上。半路上,微妙就生了孩子,孩子出生汙穢滿地,血腥味召來毒蛇,咬死了丈夫。微妙無奈,只好強忍悲痛,身背大孩子,懷抱嬰兒向前行。走著走著,一條大河橫在曠無人煙的半道上,河水猛漲,擋住去路。微妙放大兒在河邊,抱嬰兒過河。放下嬰兒來背大孩子時,大兒子他自己便跳下水來迎接媽媽,這時,一個浪頭打過來,大兒子便被河水沖走,淹死了。回頭又去看嬰兒時,嬰兒已被狼吃掉了。
    微妙失去孩子,悲痛欲絕,無奈孤身投奔娘家。誰知娘家失火,全家都被燒死,無一生還。微妙不得已改嫁。一夜丈夫酗酒大醉後回家,微妙因剛生產,不能前去開門。丈夫便發酒瘋破門而入,將剛出生的兒子摔死,然後以酥油煎烤逼她吃下,微妙不開口,他便將微妙往死裡打,無可奈何,只好吃下。微妙事後越想越覺辛酸,不久便逃到一個叫波羅奈的國家,在波羅奈城外,靠在路旁樹下休息。
    當時這個國家有位很有權勢的長者,他的兒媳不幸亡故,兒子時時到城外祭奠亡婦,這一天恰巧發現了微妙,便問是哪兒的人,微妙便把她的一切遭遇告訴了他。他十分同情微妙。沒過多久,微妙再次和他結為夫妻,可惜,好景不長,沒過多久長者的兒子便得了重病去世。按波奈羅國的風俗,微妙必須陪葬,如是,微妙便成了陪葬品,被一起埋入土中。夜裡有一夥盜墓賊挖開墳墓,微妙便得救了。這盜賊頭子見微妙長的端正,便娶其為妻,時隔不久,這盜賊首領被捕獲砍頭,他手下的賊眾又依民俗,將微妙第二次陪葬,奇怪的是,三天以後,有野狗豺狼來挖墳吃屍,微妙再次得救了。
    歷經這一系列苦難,微妙發誓要到釋迦牟尼佛處出家。於是便找到釋迦牟尼佛,哭訴所發生的一切,並懺悔過去所有的罪業,希望得到佛陀的憐憫,出家修煉。得到釋迦牟尼佛的同意後,微妙便剃發出家,精進修煉,吃了許多苦,終於修得了羅漢果位,知道了自己前世的罪過。
    這樣微妙比丘尼便把自己的前世今生的經歷全部說給了女尼們聽,女尼們聽後人人心中戰悚不已,知道了貪欲如同星火燎原一樣,如不早早熄滅,釀成的果報則不堪言說,凡未聞正法的眾生,如同生活在愁苦的牢獄一般。女尼們從此齊心努力,更加精進的修煉。
    讀完微妙比丘尼的故事,真讓人覺得報應與毒誓的可怕。想想現實生活中,一些人明明自己做了壞事,不但不承認,反而要發毒誓證明自己的「清白」。 人做惡事,就會造下業力並最終遭報,如果確無其事,自然沒有那個業力,不會遭報;如果是想通過發毒誓的方式,掩蓋自己的過錯,到頭來可能就要依毒誓之所言 一一承受。有人說發誓只是一個形式問題,其實不是。宇宙中真的有因果存在的,人在發誓的時候,真是有鬼神聽的,對人的一切都是有記錄的,人發的毒誓也就成 了人自己的選擇,自己選擇在未來要以這種形式遭報。


    以上。
    共同學習佛法、改善娑婆世界人間制度及思想、行為,與增益地水火風組合而成之器世界。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42 天

    连续签到: 29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55

    主题

    2146

    帖子

    80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02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05:07: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admaRatnaJvala 于 2023-9-16 05:38 编辑
    PadmaRatnaJvala 发表于 2023-9-15 16:34
    July 15 Thu 2021 08:19【2021.07.15(四)08:19上傳】【有四善事獲得惡果的開示】 不是善有善報嗎 ...

    優陀羅羅摩子

    http://buddhaspace.org/dict/fk/data/%25E5%2584%25AA%25E9%2599%2580%25E7%25BE%2585%25E7%25BE%2585%25E6%2591%25A9%25E5%25AD%2590.html

    梵名 Udraka-rāma-putra,巴利名 Uddaka-rāma-putta。乃住於王舍城附近阿蘭若林中,說非想非非想定之外道仙人。又稱鬱頭藍子、鬱頭藍弗、鬱陀羅伽。意譯作雄傑、猛喜、極喜。釋尊出家後,先訪阿羅邏迦藍,次就此仙人求法。〔佛本行集經卷二十二答羅摩子品〕 p64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42 天

    连续签到: 29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55

    主题

    2146

    帖子

    80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02
     楼主| 发表于 2023-9-16 05: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PadmaRatnaJvala 註記: 世尊示現成佛後,如何解釋諸外道依持的理論,不是究竟的。

    佛陀師承

    http://www.unjinkr.url.tw/b_2_35.htm

    四、佛陀所證悟與諸大德的比較

      佛陀不滿意於阿羅邏迦蘭和優陀羅羅摩子的說法而自悟,那麼佛陀的說法與他們的說法有何差異呢?

      第一個重要的差別,在於佛陀並不設想本體的世界。佛陀所證的眾生生死之因緣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生緣老病死憂悲苦惱。這十二支緣起都是現象界之事,而在緣起當中發覺眾生生死的根本為染愛,以及一切法緣生,一切法無我的道理。佛陀嚴格的站在現象世界中去說明現象世界如何緣起,而不涉入本體的討論,且斥本體的討論為無益的言辭,是戲論的原野,是眾生貪愛我執的另一種表現。佛陀在因緣法中,已說明了眾生的生死根本是貪染,如此解釋世界的緣起,已經十分清晰了,涉入了不可知的本體論的討論,反而混淆視聽。

      第二個重要的差別,是佛陀絕對不以定境為解脫。因為輪迴痛苦的原因既為染愛,那麼由正見緣起而來的厭離,才是解脫之因。也就是以了知緣起,知道業苦的根本在於貪愛,如此而生厭離,由厭離而契入解脫。佛法是以正見緣起的真實智慧為解脫的原因。禪定的地位,在佛法中,只視為悟道的方便,而絕不等同於解脫的意義,所以佛教的通說,以禪定為世間法,唯有般若慧才是出世間法。而且就四禪八定來說,佛教更重視「定慧均等」的第四禪,無色界定,定心太深,定多慧少,反而不受重視;而第四禪正因其寂定與慧觀在恰到好處的狀態下,是用來修習六通與思惟法義的最佳狀態。由此看來,禪定的價值是十分明顯的。

      結語

      從佛陀所參訪過的大德來看,很容易讓人看出,佛陀在菩提樹下徹悟時,所證之因緣法的真正價值與意義。佛陀出家後所歷經的思想過程,確實是十分吸引人的。對於佛陀所顯示給我們的勇猛精進的精神以及超卓殊勝的智慧,不禁令人衷心歎服!
    共同學習佛法、改善娑婆世界人間制度及思想、行為,與增益地水火風組合而成之器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1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842 天

    连续签到: 29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55

    主题

    2146

    帖子

    806 小时

    在线时间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8102
     楼主| 发表于 2023-9-17 12:38:5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沒人頂,沒關係我自己頂!!
    共同學習佛法、改善娑婆世界人間制度及思想、行為,與增益地水火風組合而成之器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6-8 15:47 , Processed in 0.14018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