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511|回复: 10

意幻供养 功德不可思议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4

主题

649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1832
发表于 2006-12-2 14: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p>意幻供养 功德不可思议<p></p></p>
<p>出处<p></p></p>
<p>索达吉堪布讲的《入菩萨行论》<p></p></p>
<p>17-20讲的部份<p></p></p>
<p>简单来说<p></p></p>
<p>生活中看到美景、听到美乐,随时都可以用想像的方式来供养佛,因为佛能知一切众生心,你眼里看到的美景(实际上是在大脑中显像),把它供养佛菩萨,佛菩萨一定收的到,或者用想像的方式把鲜花化作无量百千万亿供养,非常方便累积福德资量,住在都市没有美景可看的佛友,网路上很多漂亮的风景照拿来供养应该也是可行的(这句话是我个人意见了),或者逛百货公司,看到种种珍珠宝石,马上也可以意幻供养,素食餐厅好吃的菜一样可以意幻供养,实在是很好的方法推荐给大家<p></p></p>
<p><!--[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p></p></p>
<p>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修供养,比如见到一个悦意可爱的东西,心里观想“供养三宝”<p></p></p>
<p><!--[if !supportEmptyParas]--> <!--[endif]--><p></p></p>
<p>为什么叫“总说”呢?因为下面的意幻供养、真实供养、有主物供养、无主物供养,所有供养的对境全部都是三宝,仲敦巴尊者也说:“修七支供的对境最好是三宝。”所以,大家平时修七支供时,首先要有三宝的所依,如佛像、佛经、佛塔,这样不管是忏悔还是供养,功德都是非常大的。<p></p></p>
<p>为持珍宝心,我今供如来,<p></p></p>
<p>无垢妙法宝,佛子功德海。<p></p></p>
<p>【为了受持珍宝菩提心,我今在对境一切善逝、无有分别实无实之垢染的所有妙法以及具有无量无边如海功德的诸位圣者菩萨,】我们都希望自相续中能生起珍贵难得的菩提心,但无缘无故是不可能得到的,那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在三宝前供养,因为一切如来、不分别有实无实的正法,以及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大乘圣者具有如同大海一般浩瀚无边的功德。<p></p></p>
<p>以何种方式供养呢?【也就是三宝面前,以想获得佛果的意乐、为一切有情、供品善妙悦意、三轮清净、无有违品的垢染、回向大菩提这六种方式来供养。】
无着菩萨说作供养必须具足六种条件,这一点,大家平时无论作什么样的供养,都一定要想到。现在许多人供养就是为了家庭、为了工作,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三宝的加持不可思议,依靠三宝的威力与加持,你们心中的愿望也有如愿以偿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大乘修行人在供养时最好具足以下六种条件:<p></p></p>
<p>第一是为了获得佛果而供养。不管供养什么东西,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身体健康,一定要为得佛果而去供养。<p></p></p>
<p>第二要为利益有情而作供养,不是为了利益自己。噶当派的大德曾说:“以前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凡夫人的行为,现在必须要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所以,改变以前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大多数佛教徒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真正发过大乘菩提心,学佛已经很多年了,但每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要端正心态,应该为一切有情作供养。<p></p></p>
<p>第三是供品应该洁净庄严。不能供养有垢染、不清净、脏乱差、腐坏的东西,一定要将最喜欢、最好看、最庄严、最清净的物品陈设在佛像和圣尊面前。<p></p></p>
<p>第四是三轮清净。所供养的对境、能供养的自己、所供养的物品,这三者均以空性见解摄持,在何者皆不缘的境界中供养。这对凡夫人而言是很困难的,若实在做不到的话,那么就想:一切都是空性的,但世俗中我还是要作如幻的供养。这样也可以。<p></p></p>
<p>第五是无有违品的垢染。在供养的过程中,最好是以清净心摄持,不要有嗔恨心、贪心、嫉妒心等,如果有人对上师供养,自己觉得不平衡,非要供养个更大的,这种竞争心也不好。还有,不能有吝啬心,我们在布施的时候,给十块钱实在舍不得,拿五块钱也可以,不管怎么样,发心一定要清净。<p></p></p>
<p>前段时间,有一个乞丐找我要钱,当时我从包里抽出一张,一看是十块钱,心里有点舍不得,暗想“这个有点太多了,最好不要有吝啬心”,然后换一张,竟然拿了一百块钱,自己的吝啬心更大了(众笑)。最后找找找……,终于找到了一点零钱。所以有时候,我们在调整自己心的过程中,出现更大的违缘也不好说。 <p></p></p>
<p>第六是将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的大菩提,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作供养,尽量要具备这六种条件。<p></p></p>
<p>为什么要这样供养呢?为了受持珍贵的菩提心。鉴于此,大家在受菩萨戒之前一定要陈设供品。以前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也是这样,很多弟子在尊者面前求菩萨戒,尊者说:“你们在三宝所依面前好好陈设供品。”于是这些弟子尽心尽力地摆设了许多供品,但阿底峡尊者并不满意,让他们重新再做,这样反反覆覆好几次以后,尊者才非常高兴,给他们传了菩萨戒。<p></p></p>
<p>所以,我们真的要受菩萨戒,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一定要先在诸佛菩萨面前作供养。以前上师如意宝在世时,学院每年六月初四--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日都要传授菩萨戒,这个时候,上师要求整个大经堂全部用五彩的绸缎装饰,山上的野花、塑料花、灯、水等各式供品也陈设得非常庄严,规模相当壮观。所以一般来讲,受菩萨戒之前,作一些真实供养或者观想供养是不可缺少的。<p></p></p>
<p>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修供养,比如见到一个悦意可爱的东西,心里观想“供养三宝”,这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行。以前学院有个法师到成都的春熙路,看到晚上的彩灯特别庄严,于是就唸经观想供养,旁边的一些居士见后非常不解,忙问:“上师,你咕噜咕噜在念什么呀?”所以,真正有修行的人,看见任何庄严的东西,最先想到的就是供养诸佛菩萨。当然,人的修行是有差别的,有些人虽然道理上已经懂了,但真正遇到一些非常好的事物时,根本想不到供养三宝,反而会想:这么好的东西,要是我的该多好啊!麦彭仁波切曾说:“有智慧的人不管快乐,还是痛苦,都会将其作为修行的助缘;愚者则完全不同,快乐对他的修行没什么帮助,痛苦对他的修行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愚者与智者之间确实有很多差别。<p></p></p>
<p>当然,在家人由于生活压力相当重,每天有许许多多的琐事装在脑袋里,不管到哪个环境中,不可能马上以佛法摄持,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尽管如此,你们以后能不能将生活方式及心态稍微转变一下呢?作为世间人,学佛的时间很少,力量也很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应该用一种强迫的手段,不管自己的分别念愿意也好、不愿意也好,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自己的习惯稍微改变一下。<p></p></p>
<p>前不久,我们将《净土教言》发放各地,很多地方的人觉得这么一个小本子,还要学一个多月,有什么可学的,进而生起傲慢心。看到这些人的傲慢,我心里有点不高兴,马上就出了四十八个问答题发给大家,也算是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吧。看了这些题以后,很多人才纷纷知道“哦,这个小本子中原来有这么多内容”,才感到有一种学的价值。其实,不管《净土教言》也好,《入菩萨行论》也好,我们这里有些道友听过好多次了,但现在还在参加辅导,还需要继续听受。你们城市里的人,本来就对佛法学得不是很好,成天又把时间浪费在乱七八糟的吃喝玩乐上,为什么还要如此傲慢呢?如果没有认认真真学的话,不一定学得懂啊!<p></p></p>
<p>壬二(别说)分六:一、供养无主物;二、供养身体;三、意幻供养;四、发愿供养;五、无上供养;六、赞叹供养。<p></p></p>
<p>子一(供养无主物)分二:一、真实供养;二、供养彼等之原因。<p></p></p>
<p>丑一、真实供养:<p></p></p>
<p>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p></p></p>
<p>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p></p></p>
<p>【如《等持王经》中云:“十方世间界中净水、平原中所长之鲜花、 珍宝等未属他者所有物皆当供养。”】世间中清净的水、平原上的鲜花、珍宝等,不属于别人所管,也无有主人的这些财物,全部可以用来供养诸佛菩萨。【世界上所有争奇斗艳的鲜花、珍贵的果实,应有尽有的各种妙药,品种各异的奇珍异宝,令人舒心悦意具八功德的净水,】虽然每个颂词后面没有写“供养诸佛菩萨”,但“总说”已将供养的对境讲得很清楚了,就是要供养佛法僧三宝。<p></p></p>
<p>我们平时见到鲜花都可以供养,比如说杜鹃花、梅花、木兰花,还有藏地的大愿花、怙主花,见到这些花之后,一定要想:这么好看的花,一定要供养诸佛菩萨。以前上师如意宝在夏天时,经常到外面的花园或鲜花遍地的草原上去,念诵仪轨供养诸佛菩萨。我们也要养成这种习惯,平时不管是在屋子里,还是去花园散步,见到这些美丽的花,马上就观想“供养诸佛菩萨”。<p></p></p>
<p>“珍果”可以解释为珍宝组成的果子,或者平时我们所说的水果,比如梨子、苹果、香蕉、枇杷、芒果。以前有个小孩到别人家去作客,看到佛前供了一些水果,便问:“我特别想吃这个,可不可以给我啊?”主人说:“给你也可以,但这是供养莲花生大师的,你最好先问一下,莲花生大师同意就行。”于是这个小孩问:“莲花生大师,我很想吃这个水果,你可不可以给我?”然后,他压低自己的嗓音,粗声地说:“可-以-”之后就拿下来吃掉了(众笑)。<p></p></p>
<p>不过,乔美仁波切曾说:供品不能随便吃,可以倒在一个干净的地方。但是,现在汉地在处理供品的问题上争执比较多,扔在垃圾桶里不干净,倒在别人房顶上也不行,若能真正观想这是诸佛菩萨赐给我的,就像会供品一样,那吃这些供品也可以。藏地有些寺院开法会时,有时候也将供品分给大家,大家观想诸佛菩萨说“可-以-”,然后就可以享用了(众笑)。当然,这个问题上,大家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而定,关键是不能以贪心来享用。<p></p></p>
<p>有些在家人每天都要去买菜,这时候如果看到了很好的水果,马上应该想“供养诸佛菩萨”。同样,星期六、星期天到街上或者公园,如果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也应当一一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并发愿:以此功德,希望我相续中的菩提心早日生起。这样一来,你去公园也是有意义的。藏地在夏天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鲜花,有一次我去宗塔草原,看到那里的花真是美得无法形容,于是心里特别快乐,赶紧拿个仪轨念诵,观想将这些花供养诸佛菩萨。所以,平时如果有这种习惯,不管我们到哪里去,肯定都有修行的机会,只不过有时候自己的正知正念不够罢了。<p></p></p>
<p>“种种诸良药”指各种各样的药物,比如百合、丁香、中药、藏药等,凡是能够治病的,都可以观想供养诸佛菩萨。“世间珍宝物”,如珊瑚、玛瑙、琥珀、金、银,还有铁、铜等等,也都可以供养诸佛菩萨。<p></p></p>
<p>“悦意澄净水”亦可作为供养。平时我们打水时,首先向诸佛菩萨献新,这也是一种供养。以前阿底峡尊者来藏地时说:“印度的水特别浑浊,不能供养,但藏地的水特别澄清,仅仅将水作为供养,也可以圆满所有的资粮。”
以前法王去印度的时候,那里的水基本上是过滤净化了的,算是比较清净,但像藏地这样澄清的水,是绝对没有的,有时候到了藏地,看到这里的水、蓝天、白云,好多都是自然的供品,心里特别舒服!<p></p></p>
<p>我们平时供水是最容易的,不用花什么钱,也不像买水果那样要生吝啬心,如果每天早上在佛前供七杯水,然后念一下供养咒,对我们来说并不困难,但功德却是相当大的。为什么藏传佛教中要供七杯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降生时在大地上走了七步,为了纪念这个缘起而供水七杯。<p></p></p>
<p>【如云:“清凉香轻柔,澄清无有垢,饮时不损喉,饮已不伤腹。”】所谓“八功德水”,《毗奈耶经》和一些讲义中皆有记载,天界和人间都有八功德水,对此解释的方法有很多。一般来讲,特别清净的人间水,也可称之为八功德水。<p></p></p>
<p>有哪八种功德呢?“清凉”,喝起来特别清爽,可以消除酷热,具有解毒之功效;“香”,水质甘美香甜,没有任何臭味;“轻”,矿物质含量少,饮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柔”,水感柔软可口;“澄清”,不浑浊,很清净;“无有垢”,没有任何杂质;“饮时不损喉”,喝完后对嗓子没有伤害;“饮已不伤腹”,喝了以后不会闹肚子、生病。<p></p></p>
<p>关于“八功德水”,汉传佛教净土宗的《阿弥陀经》中,唐代版本与清代版本有很多不同的解释方法。以前我看过一篇专门介绍八功德水的论文,每处功德都讲得特别清楚,但在这里没有必要广说。总之,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如果见到清净的水,山谷里也好,大江大河里也好,马上就要想“供养诸佛菩萨”!<p></p></p>
<p>第十八节课<p></p></p>
<p>今天还是讲“无主物供养”。昨天讲了在十方三世诸佛、法宝、僧众面前,供养鲜花、良药、珍宝、净水,下面的颂词是:<p></p></p>
<p>巍巍珍宝山,静谧宜人林,<p></p></p>
<p>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p></p></p>
<p>【巍峨高耸的金山等宝山,远离喧嚣愦闹、舒心悦意的森林,由本身的花朵点缀得无比庄严、累累硕果压垂了枝干的妙树。】这里的供品是宝山、森林、由花朵点缀的妙树。<p></p></p>
<p>“巍巍珍宝山”: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它应该是四种珍宝所组成的须弥山,周围有七大金山、铁围山环绕,观想这些珍宝组成的山,并在三宝面前供养。此外,世间上也有很多壮丽巍峨的崇山,如珠穆朗玛峰、喜玛拉雅山,四大菩萨所居住的四大圣山,举世闻名的泰山、华山、昆仑山,长跨七国、号称世界之最的安第斯山,云南香格里拉的美丽山……<p></p></p>
<p>作为修行人,四处朝山、游山玩水的机会几乎没有,很多人学了佛以后,以前喜欢旅游的习气荡然无存,成天专心致志地内观禅修。但有一部分人的爱好不同,他们只要一有机会,就到名山胜地参访,看到美丽的山川、旖旎的风景,便拿出相机开始拍。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作为大乘佛教徒,最关键的就是不管亲自看到这些山、听到山的名字,或者仅在心中忆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养三宝。<p></p></p>
<p>虽然在我们人间,由珍宝组成的山王可能没有,但到了夏天,无论藏地也好、汉地也好,我们会见到很多由鲜花点缀的山,这个时候若马上观想“供养诸佛菩萨”,这种功德是相当大的,也是我们平时不可缺少的一种修行。<p></p></p>
<p>“静谧宜人林”:远离愦闹、寂静清幽的森林。印度有沉香林、檀香林,我国西双版纳、长白山等处也有非常好的森林,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学院西山(木天女神山)的小森林也非常好看,尤其是到了春天,里边的感觉特别舒服,但此处现已划给女众了,我们男众不能去!青海与四川的交界处还有阿日森林,华智仁波切说过,《入行论》所讲的森林,应该像阿日森林一样幽静,以前我去朝拜上师如意宝降生地时,也曾经路过那里。总之,不管在哪里遇到什么样的森林,都应该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p></p></p>
<p>“花严妙宝树,珍果垂枝树”:由各种鲜花珍宝严饰的妙树。比如硕果累累的苹果树、梨子树,不管是别人家的还是果树园的,只要看到了这些花果树木,心里马上观想:这么好看的树,供养诸佛菩萨!这是一种意取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的。<p></p></p>
<p>平时,我们不一定非要供养宝山、宝树,在路上看到弯弯的小溪、静静的山岗、美丽的村庄,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口里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观想,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圆满很多资粮。<p></p></p>
<p>所以,修行人不一定需要很多钱,如果没有钱就无法积累资粮。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物没什么差别,这是由于一方面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他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着。以前莲花生大师在藏地时,藏王赤松德赞为了报答传法之恩,供养了很多金子,当时莲师唱了一首道歌:“我见到的全部是黄金世界,不需要这么一点金子。”之后在赤松德赞的手里吐了一口唾沫,表示不太高兴(具体我记得不是很清楚,《莲花生大师广传》中有这段情节)。我们凡夫对金银财宝特别执着,若是金子银子,就一定要好好抓住,若是石头木头,便觉得没什么用处。但对真正证悟的瑜伽士而言,二者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外境不存在实质,所以意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没有两样,只要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就有取受的能力。<p></p></p>
<p>世间妙芳香,如意妙宝树,<p></p></p>
<p>自生诸庄稼,及余诸珍饰,<p></p></p>
<p>莲花诸湖泊,悦吟美天鹅。<p></p></p>
<p>【天等世界中合成而散发的芬芳香气、沉香等涂香,能满足所需的如意树、奇珍异宝所形成的妙树,未经耕耘自然生长的庄稼,以及除此之外值得供养的所有珍贵饰品,包括由莲花点缀的湖泊、池塘中不断传来天鹅悦耳动听的吟唱声。】<p></p></p>
<p>“世间妙芳香”:世间中有各种名贵的烧香、薰香、涂香,自然界也有沉香、檀香、丁香,这些香有的是人工配制的,有的是自然生成的(如夏天的许多鲜花,自然散发出扑鼻的芳香)。对此我们应该观想:不管人间、天界还是龙宫,世间所有芬芳扑鼻的这些香味,全部供养诸佛菩萨。<p></p></p>
<p>“如意妙宝树”:以前众生福报特别大的时候,有福报所成的如意宝树;三十三天中,也有以善业形成的如意宝树,这些如意树,我们应该通过观想供养。如果没办法观想,在见到松树、柏树、檀香树、各种参天大树时,或者坐车路经一些大树时,第一个念头应该想“供养诸佛菩萨”,心里要经常这样串习。<p></p></p>
<p>“自生诸庄稼”:初劫时有不需耕耘的自然庄稼,北俱卢洲也有以福报形成的自然香稻,对此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如果实在无法观想,平时看到稻田、麦田、无边无际的田野时,也可以进行意供。尤其是到了秋天,在微风的吹动下,金色的麦浪连绵起伏,特别好看;春夏秋冬,田野的颜色也在不停地变化。这些美丽的景色,我们坐车时能经常看到,如果有观想能力的话,将眼前的这些全部供养诸佛菩萨,功德是相当大的。<p></p></p>
“及余诸珍饰,莲花诸湖泊”:将红、黄、白等各色莲花点缀着的湖泊,供养诸佛菩萨。世间上有很多湖泊,如洞庭湖、鄱阳湖。前段时间,某地理杂志评选名湖,第一名是青海湖。青海湖在古代非常出名,人们常以“松石变成的大海”来赞叹它,诗学家也用不同的赞美词来吟诵它。第二名是新疆的喀纳斯湖,第三名是西藏的纳木措湖,第四名是长白山的天池,第五名是杭州的西湖。也许杭州人听了不高兴,但这不是我排的,可能西湖太老了吧,开玩笑!看到这些湖以后,有些人的反应是“啊!这个景色好漂亮,这边给我拍个照,那边给我拍个照”,从来都不想供养诸佛菩萨,如果是这样的话,不管到哪里旅游也没有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4

主题

649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183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 14: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很多人经常有机会看到特别美的风景,游览名胜古迹,朝拜圣地神山,但最可惜的是,从来没有想过供养诸佛菩萨。那天我听有个人说,他一辈子四处朝山,中。。国著名的地方基本上都去过,但一次也没有发愿,让人听起来挺遗憾的。这些地方,去过和没去过,感受是不同的。以前上师如意宝去杭州的时候,有一天在照相时说:“杭州的西湖非常出名,看后确实有不同的感觉。”当时他老人家也这样赞叹过。去过以后感觉虽然不同,但你们观想“供养诸佛菩萨”了没有?恐怕很多人都没有吧。<p></p></p>
<p>以前上师讲《入菩萨行论》时说过:不仅是水池、湖泊应该供养,世界上的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大的海洋,也应该在心里观想供养,我们乘飞机跨越这些海洋时,若不忘观想供养,功德是相当大的。<p></p></p>
<p>我们的财物,经常有吝啬心不愿供养,有时即便供养了,也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大家想一想,把一座山买下来供养,这需要多少钱?我们有没有这个能力?不要说昆仑山,就算是阿拉神山
,我们也是买不起的。但如果能观想供养,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所以大家平时只要见到了好的事物,第一个念头就应该是“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三宝”,这一点极为重要。<p></p></p>
<p>“悦吟美天鹅”:湖泊中游弋着非常美丽的天鹅,不时发出悦耳动听的鸣叫声,使人听后感到十分舒服。一般来讲,天鹅是一种非常美的鸟,印度和藏地的许多诗学家,常用天鹅发出的悦音来比喻赞叹诸佛菩萨的妙音。不仅藏地、印度对天鹅情有独锺,国际上著名的音乐家也喜欢以天鹅为主题,编写一些歌曲、话剧,如天鹅湖、天鹅之死等等。<p></p></p>
<p>藏地的很多湖泊都有天鹅,如堪布根华所说,它们有各种各样的颜色,银白色的白天鹅、珊瑚般的红天鹅、纯金般的黄天鹅、蓝宝石般的绿天鹅……。上师如意宝说:我们学院附近的小河里,夏天时也经常会来一群黄色的天鹅。在修意供的时候,我们应当这样想:宁静的湖面上悠游着不同颜色的天鹅,它们发出动听的吟鸣声,令见闻此情此景的人悦意欢喜,这些美好的事物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p></p></p>
<p>天鹅不仅高雅动人,它的故事也深富教育意义。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曾写过一个《丑小鸭》:一只刚刚出生的小天鹅,由于缺乏妈妈的照顾,来到了一群鸭子当中。刚开始时小天鹅是灰色的,不太好看,很多小鸭子欺负它、挖苦它,说它长得如何如何难看,自己的身体如何如何漂亮。后来小天鹅渐渐长大,身体越来越好看了,此时小鸭子觉得很惭愧,非常不好意思。这个故事可以说明:有些人在开始的时候,学习成绩不好或者长相非常难看,很多人都欺负他,但逐渐成长起来后,各方面变得特别杰出,令人刮目相看,再也不敢欺负他了。这是世间上的一种说法。<p></p></p>
<p>平时如果听到天鹅的叫声,或者其它飞禽发出的动听声音,心里确实特别快乐。最近我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心里很快乐,有一种不同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藏地有一种习俗:春天第一次听到布谷鸟的叫声,自己在做什么,一年当中都会这么做,比如特别饿的时候听到,就表示一年中都会特别饿。当时我听到布谷鸟叫时,正好在念系解脱,心想:今年应该是好好修行吧!但是不是也不好说,有时候民间的说法恰恰相反,也许今年特别饿也不知道。<p></p></p>
<p>总之,不管是什么样的景物,壮丽的山河、湖滨,美丽的田野、园林,雄伟壮观的宫殿、庙堂,凡是我们见到的,都应当尽心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以前汉地有些禅师喜欢用春天的微风、夏天的美花、秋天的皎月、冬天的白雪,来比喻赞叹诸佛菩萨,同样,我们也可以将春夏秋冬等自然之美融入心中,意取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甚至看见了俊男美女,嘴里也马上说:“供养三宝!”不管什么场合、什么环境,只要有对境令自己心生悦意,第一个念头就是供养上师三宝,如此一来,无形中便能积累很多资粮,这就是修行。<p></p></p>
<p>所以,修行不一定是非要持定印禅修,只要时时刻刻将自己的生活与修行结合起来,日日夜夜随念三宝,这就是上等修行人的作法。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当然,最初可能有点困难,自己不好的习惯太多,善法又没有串习过,一下子改过来有点吃力,但习惯成自然以后,也就不会有什么困难了。<p></p></p>
<p>浩瀚虚空界,一切无主物,<p></p></p>
<p>意缘敬奉献,牟尼诸佛子,<p></p></p>
<p>祈请胜福田,悲愍纳吾供。<p></p></p>
<p>【诸如此类,以上浩瀚无边虚空界中,清净刹土以及北俱卢洲等处所有的无主物,我均以心观想取来,郑重地供养释迦牟尼佛以及一切殊胜的佛子,祈请供养能获得大果报的殊胜福田为利众生而接纳,祈求大慈大悲的尊主慈爱垂念我而接受我的这些供品。】<p></p></p>
<p>前面代表性地讲了一些人间的自然景物,山川、海滨、森林等,诸如此类的无主之物,不管是在人间、天界、罗刹界,还是清净刹土,无边无际世界中的所有供品,我全部在心中缘取观想,然后在最殊胜的福田--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乘僧众面前一一供养。<p></p></p>
<p>就像阿阑律国王(即我乳轮王)一样,在最殊胜的福田面前,仅作一点简单的供养,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果报。许多公案中都说过,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是非常大的,今生我们遇到了如此殊胜的福田,是相当有福报的。<p></p></p>
<p>在供养的时候,应当具足无着菩萨 所讲的六种条件,或印度无着菩萨在《菩萨地论》中所讲的六种条件。也就是,第一、想到三宝具有无上的功德;第二、三宝可以成办无边利益;第三、在众生界中,诸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第四、三宝犹如昙花一样很难出现于世,非常难得;第五、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宝作为供养对境;第六、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来源就是三宝。<p></p></p>
<p>平时不管对寺院供养,还是对僧众供养,大多数人都不具足这些条件。他们供养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我获得平安,为了我做事情顺利。当然,遇到一些违缘、困难时,到寺院里烧香拜佛、在佛前祈祷,除了前世不可逆转的定业以外,这也是有帮助、有好处的。我并不是说供养时一定要全部为了利益众生,不能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毕竟每个众生的需求不同,既然三宝是无上功德的来源,通过祈祷,众生的很多愿望都能得到满足。《百业经》及其他经典的有些公案中说,佛陀在世时,许多施主、婆罗门、国王等也会在三宝面前提出各种请求,没有孩子的求子,地方不下雨的求雨,特别贫穷的求发财……,除了业力极深重的人以外,只要在三宝面前虔诚祈求,三宝一定有求必应,赐予各种悉地。<p></p></p>
<p>总之,大家平时供养时,应在三宝面前这样想:我今生遇到了这么殊胜的福田,一定要在三宝面前好好供养,希望三宝赐予加持,并且接纳我的供品。<p></p></p>
<p>丑二、供养彼等之原因:<p></p></p>
<p>为什么要供养这些无有主人的供品呢?<p></p></p>
<p>福薄我贫穷,无余堪供财,<p></p></p>
<p>祈求慈怙主,利我受此供。<p></p></p>
<p>【若有人问:为何不供养自己的财物而供养这些无主物呢?】自己一分钱也不舍得供养,却将无关紧要的山河大地、大海湖泊作为供养,对自己一点损失也没有,就像现在有些人,叫他供养,他说“不供养、不供养,意幻供养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p></p></p>
<p>原因是这样的:【由于我往昔没有积累过福德,极为贫寒,除了这些供品以外,我实在无有任何其他可以供养的财物。】供养的原因有两种:一是自己实在一点财物也没有,为了积累资粮,可以这样供养;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自己有供养的财物,但由于前世没积累广大的资粮,所以即生中福报不够,根本无法买到须弥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不像以前的转轮王,现在我们再怎么富裕,恐怕也没有这个福气。香港或南方的一些大老板,自己认为非常有钱,能把整座山买下来,其实那只是一座小小的山,末法时代的众生福报非常有限,即使再怎么有钱,也只能买到几百亩地而已。但是意幻观想与此不同,它的范围更为广大,与实物供养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p></p></p>
<p>【真心诚意想供养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诸位怙主为了利益供养者我而纳受这所有的供品。】正如《药师经》中所讲,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p></p></p>
<p>鉴于此,我们在供养时应想:十方诸佛菩萨,我今天观想众多的供品作为供养,请您一定要依神通神变力纳受所有的供品。如果没有这样意幻供养,只是拿一点钱、一点供品去供养诸佛菩萨,恐怕是不足够的。所以,以意缘取大量的供品,然后在心里面供养,这有很大的功德。<p></p></p>
<p>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意幻供养,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还是佛经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呢?”当然是佛经中的记载。对此,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引用了大量教证进行说明,比如,佛在《善巧方便经》中说:“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所有的鲜花、花鬘、妙香、涂香、山河大地等无主之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可见,“无主物供养”不是藏传佛教或印度个别论师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经中也这样亲口宣说过。<p></p></p>
<p>还有,在《宝云经》中,佛告诉诸位眷属:“善男子,应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无主物之供品,于昼夜六时中,在十方诸佛菩萨前意幻供养三次,此举具有无量功德,应回向于一切众生。”依靠这些大乘经典的教证,我们很容易看出,“无主物供养”是大乘最甚深的一种意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随时随地行持。<p></p></p>
<p>然而,现在世间上却有这样的情况:有些人平时不愿意供养,嘴上说“我心里观想就可以”、“随喜就可以”、“意幻就可以”,但真正让他供养的话,在家里佛像前供一盏灯的舍心也没有,点一根香也舍不得。还有些人口头上说得特别漂亮,“什么都是空性的”、“一定要有大悲心”,但实际上,放生时连买一个生命的钱也舍不得出。有次我见了一个据说有几十亿资产的大老板,他不停地对我说“我们要放生、我们要放生”,当时我很高兴,心想他肯定能拿很多钱,没想到,第二天真正要放生时,他给了一百元……。众生根基的成熟程度确实不同,以前我在《旅途脚印》中写过,学院中有些道友吃的、住的都没有,却愿意将自己的钱全部拿来放生。尽管众生的智慧、信心、悲心有差别,但一般来讲,修行不是靠讲好听话就能解决问题的。虽然佛经中也说“随喜与亲自做二者功德相同”、“意幻供养超过了一般供养的功德”,但其中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供养真实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贫穷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可以这样意幻供养,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财物,一点也不舍得供养,只是口头上说得好听,“上师啊!我准备给您供养太平洋、杭州的西湖……”这样的话,不知道上师是什么态度?<p></p></p>
<p>我们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应该凭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来作供养。没有信心的话,就会认为上师特别贪财。实际上,对于真正的上师和善知识而言,这些财物和供品,他个人根本不会贪执,如果贪执的话,说明他不具足大乘善知识的法相。前段时间也讲了,所谓的“大乘善知识”,如果特别喜欢财产、富裕的生活,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大乘善知识的法相是什么?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大乘佛法,对大乘经典精通无碍,这就是大乘善知识的特点。<p></p></p>
<p>现在末法时代鱼龙混杂,善知识与恶知识分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佛教徒,你们的头脑一定要清醒,观察好以后再供养比较妥当,否则,不但得不到功德,恐怕自己最后也特别伤心。现在有很多人,见到一个刚来的上师就随随便便供养,供养完了又后悔,这样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真的想供养,法供养是最好的。对真正的上师来讲,一个人好好地修行,好好地闻思,这个上师肯定高兴。因为上师传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让所有的众生获得快乐,而获得快乐的唯一方法,就是佛法!<p></p></p>
<p>这次我也很高兴,因为除了这里的道友以外,很多对学院和我个人有一定恩德的人,都会有机会听受佛法。我平时遇到他们的时候,虽然很感谢他们的帮助,但只是心里有一份感激之情,或口头上说一声“谢谢”,从世间的角度而言,这样可能报答不了什么。作为一个修行人,报恩的唯一方法,就是让他们听到佛法。我口里讲的这些佛法,都是上师们传下来的,大的错误应该没有,小的错误肯定难免,这不仅是我,任何一个凡夫,在讲经说法时都是不敢保证的。他们如果通过听法,确实得到了佛法上的利益,这就是真正的利益!平时我到一些城市里去,在人群当中见见面、互相说个好话,实际上是没什么利益的;给一些财物、一些帮助,也不是真正的利益。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利益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让他们获得佛法的利益。<p></p></p>
<p>鉴于这种目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法供养都是最殊胜的,而且中间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恨。世间人就是这样,刚开始跟这个上师关系好时,急着去供养,但过一段时间,这种世间关系破裂了,就开始互相说过失。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如果你们作法供养的话,当下上师很高兴,以后也不会有各种说法和伤害。所以,对于上师,应该以法供养为主。<p></p></p>
<p>刚才讲了,遇到一些悦意的对境、美好的景物时,应该在心里作意供,这一点,对于大乘修行人而言非常重要。现在海外的一些大德,他们在讲经说法时也讲这方面的功德、供养的道理,大家若能按照这种教言去自我改正,对今后的修行会有很大的帮助和利益。<p></p></p>
<p>总之,我们到了一些好的地方时,不应该以没有意义的思想或行为来摄持三门,而应首先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然后在心里发愿。以前上师如意宝到一些神山或海边时,没有一次不发愿、不念供养咒的。大家平时看到这些景象,也应该以《普贤行愿品》的偈颂作供养,如果供养咒等不会念,“供养三宝”这四个字应该会说吧。假如能经常这样串习,不管到哪里都会用得上的!<p></p></p>
<p>第十九节课<p></p></p>
<p>现在正在讲七支供里面的“供养支”,昨天已经讲了无主物供养,今天讲供养身体。<p></p></p>
<p>子二、供养身体:<p></p></p>
<p>愿以吾身心,恒献佛佛子,<p></p></p>
<p>恳请哀纳受,我愿为尊仆。<p></p></p>
<p>【在胜伏四魔的佛陀及其一切佛子前,我愿恒时供养自己的身体,诚恳祈请诸位圣尊菩萨能完全接纳。】我们应将身体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我执,这种我执一定要彻底断除,如果没有断除的话,始终都会依靠“自己”而造业。所以,【我心甘情愿做忠实的仆人,对您们言听计从,祈愿您能慈悲摄受。】我们应当这样观想。<p></p></p>
<p>佛陀已经远离了一切障碍--烦恼障和所知障,战胜了蕴魔、天魔、死魔等四魔,具有圣者、如来等十种不同名号,在这样的十方诸佛以及菩萨面前,我们供养自己的身体。<p></p></p>
<p>是不是诸佛菩萨特别需要这个身体呢?不是这样的。而是向殊胜的对境供养身体,能够减少我们相续中的我执,我执少了,利益众生、发菩提心等做任何一件善事都是很容易的。无始以来,就是因为这个“我”,才让我们在轮回中不能解脱,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所谓的我执,因此,我们要想尽办法断除对自我的身体、受用、善根等的执着,尤其是身体,如果没有对身体的执着,依靠身体而造的业是不会有的。<p></p></p>
<p>供养自己的身体,这在很多佛经中都有记载,十方诸佛菩萨对此非常赞叹,古往今来的高僧大德对这样的善举也竭力推崇、励力实践。尤其是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一定要断除对身体的执着,如果实在不能完全断除,最起码也要减轻对它的耽执。但现在的世间人不是这样,许多人每天都在为这个身体打扮装饰,为了它而不停奔波,他们从来不知道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样的本体,在这种人面前,我们应当竭力宣扬大乘佛法中供养身体的功德。<p></p></p>
<p>供养身体,从象征性的角度来讲,可以指汉传佛教中的“燃指供佛”。《楞严经》第六卷
中讲:如果有能力的话,在如来的身相前烧燃身体、燃指、烧戒疤,“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可见,燃指供佛、供养身体的这种人,佛陀说,无始以来他所欠下的一切罪业,在一个时间内果报全部感受完毕。<p></p></p>
<p>汉传佛教中有一位淳金长老,他为了利益众生、消除干旱等,在普寿寺、阿育王寺等寺院的佛像前燃指供佛,最后只剩下六个指头,被人们称为“六指长老”。还有四川的真义法师,也在佛前燃指,同时为了断除相续中胡思乱想的分别念,在胸前燃了一百零八个戒疤,在穴脉上燃了九个戒疤。这种燃身供佛的行为,一方面可表示自己对诸佛菩萨的诚心,另一方面也表示了自己对身体不太执着。藏传佛教中,根据历史记载,有很多虔诚的弟子在乔美仁波切、麦彭仁波切面前也燃指供养。由此可见,这种舍弃对身体执着的燃指供佛,大有必要!<p></p></p>
<p>蒋贡康楚仁波切在《问答录》中曾说:“显宗的燃指供佛是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贪执,而在密宗,身体本来就是诸佛菩萨的清净坛城,在这种情况下,不用燃指也可以。”当然,这一点我们应根据相续中的烦恼与执着来区分,如果自相续确实与如来的坛城无二无别,或者对身体没有执着而观为清净坛城的话,即使你是显宗的修行人,不用燃指供佛也可以;如果对自己的身体特别贪执,认为身体很不清净,就算你是密宗的修行人,燃指供佛也没什么不可以的。<p></p></p>
<p>“燃指供佛”是一个例子而已,实际上,供养身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在诸佛菩萨或者上师面前,诚心诚意将身口意全部供养,这种做法也有很大的功德。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世间中,我们对身体的执着最大,别人稍微说“你长得不好看”、“你太矮了”、“你太胖了”,自己马上就特别生气,这说明我们对身体相当执着。如果将身体供养给上师、供养给佛教,这样一来,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以后再也没有理由去执着它了。<p></p></p>
<p>当然,供养身体的发心一定要清净。以前有些道友燃指供佛,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相当痛,于是生起了后悔心,这样的话,有没有功德也很难说。凡夫真正遇到身体上的痛苦,不生起后悔心是相当困难的,以前阿底峡尊者的上师达玛
吉达虽然是个凡夫,在布施身肉时也感受了巨大痛苦,但由于他的大悲心相当强烈,所以没有生起后悔心。然而,一般来讲,真正以火燃烧自己的指头,可能都会有后悔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自己事先一定要考虑清楚。<p></p></p>
在上师面前供养三门一定要谨慎。有些新来的人或刚学佛的人,开始时有非常强烈的信心,在很多上师面前都供养身口意。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过:“那些新来的人说身口意全部供养,但过了一段时间,身口意全部都不见了,身体已经跑回去了。按道理来讲,这个身体不是他自己的,应该是属于我的,如果再带回去的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4

主题

649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183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会不会犯盗戒?(众笑)”</p>
<p>为了利益众生,我们可以将身体作供养,但如果你没有很明显地这样供养,在心中发愿“我依靠这个不净躯体,从今以后乃至生生世世,都为佛教做事情”,这样的话,我认为将身体供养佛教和供养上师没什么差别。当然,作为欲界凡夫,一定的饮食和睡眠是需要的,除此以外,我们若发愿在有生之年尽心尽力地为佛教服务、为佛教做事情,这也是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身体。</p>
<p>所以,倘若要生起菩提心,首先必须对诸佛菩萨供养自己最珍贵、最难得、最可爱的身体,以此舍弃对它的执着。否则,如果对身体特别贪执,想在相续中生起忘我利他的菩提心,恐怕会有一定困难!</p>
<p>尊既慈摄护,利生无怯顾,</p>
<p>远罪净身心,誓断诸恶业!</p>
<p>【我依靠大尊主的呵护,才能在三有中不畏痛苦而饶益众生。】有了诸佛菩萨与上师们的保护与加持,我在轮回中对痛苦无有任何畏惧,一定可以饶益众生。【如果我罪恶深重,则无法利益有情。】但如果我的罪业相当深重,想利益众生相当困难。《维摩诘经》中说:“自身尚缚,欲解他缚,无有是处。”意思就是说,自身尚且被各种罪业烦恼束缚着,想要解开别人相续中的烦恼束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p>
<p>当然,先有一个利他心非常重要,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口口声声说“我要利益众生”、“我要帮助众生”,能不能实现这种愿望呢?恐怕是不能实现的。</p>
<p>【因此,为了真正摆脱以往的罪业而诚心忏悔,立誓今后再不造罪。】在相续中应该有这样一种誓愿。</p>
<p>我在诸佛菩萨面前供养了身体以后,他们慈悲地摄受了我,现在对于自己来讲,应该为利益一切众生做事情,为什么呢?因为我已经成了如来家族中的一员,如来的唯一事业是什么?就是弘扬佛法和利益众生,除此之外,绝没有其他的繁琐事务,每位佛、每位菩萨就是想尽办法帮助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所以,我要想利益众生的话,第一要恭敬十方诸佛菩萨,以佛法来饶益众生;第二自相续中的罪业一定要清净。鉴于此,很多大德将这一颂以四种对治力来解释。</p>
<p>第一、所依对治力:以三宝、诸佛菩萨、根本上师等作为忏悔的所依;第二、破恶对治力:以前所造的罪业,就像喝了毒药一样,现在特别后悔;第三、现行对治力:通过修习种种法门,如念百字明、修菩提心、观想金刚萨埵,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清净;第四、恢复对治力:如同喝了毒药后,从此发誓再也不敢喝,同样,身口意造了不如法的罪业后,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誓今后也决不再造。</p>
<p>供养身体的道理,不仅诸佛菩萨的事迹中有记载,藏传佛教很多高僧大德,如米拉日巴的传记中都有。为了希求佛法而不惜舍弃生命、利用身体去苦行,这也是对诸佛菩萨的一种供养。</p>
<p>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有漏的供养当中,供养身体的功德最大。”尽管如此,我们在供养身体之前,还是需要再三观察。如果未经观察就草率供养,事后没有坚定誓言或退失信心,这种过失也是相当大的。所以,在发心供养身体之前,一定要再三观察自心,这一点极为重要!</p>
<p>这里要求大家舍弃自己的身体,当然,作为凡夫人来讲,完全舍弃有点困难,但是通过方方面面的观察,我们可以减轻对身体的执着。世间上没有学过佛法的人,整天都在为了这个身体而苦恼,其实这个身体只不过是一个几十年的借用物而已,为它造恶业值不值得?这些问题应该用佛法来详细剖析。可惜的是,现在的大多数人,对这些甚深道理根本不懂,所谓的学佛,就像学气功一样,只当成一种暂时的学问。今天我遇到一个丹东的居士,他说:“现在学佛的人不是很多,大城市里如果有一万个人,学佛的可能只有一两个,而这一两个人也多是希求今生的福报或来世的人天安乐,真正懂得佛法道理的实在少之又少、寥若晨星。”我觉得这话非常有道理。</p>
<p>所以,我们这次学习《入菩萨行论》,不仅要学习大乘佛法的一些知识,同时也要明白我们学佛的动机、学佛的行为。这些方面,每天我会给大家讲一些道理,希望你们把这些法要牢记于心,尽量调伏自己的相续。</p>
<p>通过网上的一些文章发现,现在有很多人在背《入菩萨行论》,背完之后感觉也很好。你们不能太着急,背开始的颂词感觉很好,但背最后几个颂词的时候,你们是不是还感觉很好呢?学习佛法需要耐心,刚开头的几个颂词谁都会背,我们这里大多数的人都能背第一品,但有些人在第二品时退下去了,有些在第三品时退下去了,有些在第八品时退下去了,所以背书并不是很容易,背一两个颂词不难,最难的是全部背完,如果到了最后一个颂词 “礼敬文殊尊,恩生吾善心,亦礼善知识,恩长吾三学”(上师以藏文背诵),你还是觉得很好的话,那我确实非常高兴。</p>
<p>现在有些年轻人,记忆、智慧等各方面都不错,不应该在脑海里记一些世间上乱七八糟的东西,而应该记一些有关空性、大悲、人无我方面的道理,如果这些道理记得越来越多,对世间的执着自然而然会逐渐减少,就像火越来越旺,周围的寒冷就会越来越少;光明越来越强,世界的黑暗自然会逐渐消失。如果内心没有智慧的光芒,贪嗔痴的黑暗就会一直笼罩着我们,所以,对舍弃身体、供养诸佛菩萨的这些道理,大家应该有一些正面认识。</p>
<p>子三、意幻供养:</p>
<p>【如云:浴拭妙衣饰,香薰花神馐,灯地室宝伞,意幻十二供。】</p>
<p>其他论典中讲了十二种意幻供养,并以偈颂的方式作了总结,下面对此一一介绍:</p>
<p>【意幻供养可分为十二种:】</p>
<p>馥郁一净室,晶地亮莹莹,</p>
<p>宝柱生悦意,珠盖频闪烁。</p>
<p>【一、沐浴:用旃檀薰染的浴室散发出扑鼻的芳香,水晶地晶莹剔透,光彩夺目,打扫得十分清洁。光芒闪烁、各种珍宝的柱子上悬挂着闪光珍珠装点的华盖。】</p>
<p>在藏传佛教中,沐浴的仪式偈颂是相当多的。此处首先讲了沐浴的地方,从显宗来讲,这也属于一种观想方法,我们应当经常以这种仪式对诸佛菩萨沐浴清净。</p>
<p>有些人可能想:诸佛菩萨需要洗澡的话,那他们的身体是否也不干净呢?尤其是一些初学者、对大乘佛教一无所知的人,这方面的分别念特别强。</p>
<p>这一点你们是不用怀疑的。《般若经》、《现观庄严论》中说,得到了一地菩萨的果位,身上的不净部分,如污垢、尘垢、虱子等小含生全部都没有了,更何况是佛陀了。之所以作这样的沐浴,实际上是为了清净我们相续中的罪业。因为佛陀是一切功德圆满的智慧身体,如果把他作为对境,以清净心来作沐浴的话,所有的资粮就会得以圆满,所有的罪业就会得以清净。</p>
<p>这种浴佛仪式,各教各派当中都有,包括小乘的佛教中也有。最典型的是新加坡的“卫赛节”
,这一天各大寺院、佛教中心的门口装饰着各式各样的彩旗,人们将佛像
置于花丛当中,舀取清净的水,一边念诵偈文一边给佛像沐浴。云南一带也有这样的仪式。据大乘经典记载,这种浴佛的功德是相当大的。现在很多佛教兴盛的地方,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每天都有许多人一边念偈颂,一边为佛作沐浴。</p>
<p>藏传佛教中,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要准备一面明镜,维那师以赞佛的偈颂进行赞叹,如果是释迦牟尼佛,则念释迦牟尼佛的偈颂,若是药师佛,则念药师佛的偈颂。然后一边手持宝瓶,一边观想佛菩萨融入明镜中,在明镜上作沐浴。有些高僧大德给神山沐浴的时候,也是先通过观想将其融入明镜,然后一边念偈颂一边沐浴。</p>
<p>浴佛是佛教特别古老的一种传统,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没有什么差别。作为修行人,我们应该懂得这些功德,如果不懂的话,可能会想在佛像上撒一点水有什么用啊?所以,这里的缘起与功德,大家一定要明确。</p>
<p>备诸珍宝瓶,盛满妙香水,</p>
<p>洋溢美歌乐,请佛佛子浴。</p>
<p>【在此,已备好盛满涂香配成的悦意香水、鲜花的许多金等宝瓶,伴随着歌声乐音而请一切善逝及佛子沐浴。】在宝瓶中装满妙香、薰香配制的甘露水和鲜花,手持金瓶、银瓶、蓝宝石瓶等各种珍宝瓶,对诸佛菩萨的身像进行沐浴,在念诵的同时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p>
<p>平时我们念《药师经》或一些大的仪轨时,都有这样的沐浴仪式。藏传佛教的有些维那师,平时可以背诵几百个赞颂词,如果为释迦牟尼佛作沐浴,只要将顶礼句中的“在释迦牟尼佛前顶礼”改为“为释迦牟尼佛作沐浴”就可以了。在作沐浴仪式时,首先是对佛陀进行沐浴,观想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诸佛融入明镜,一边念诵所有佛陀的名号一边沐浴。然后是八大菩萨、声闻缘觉,以及释迦牟尼佛转法轮的四大圣地或八大圣地等等。这种仪式需要很长时间,维那师一边念诵《入行论》的这几个颂词,一边作沐浴。在藏传佛教中,不管格鲁派还是宁玛派都有这样的仪式。</p>
<p>今天是文殊菩萨的降生日,恰好又是端午节,按照世间的习俗,很多人在今天用各种药来洗自己的身体。这样的沐浴,我认为有也可以,没有也可以,最重要的是在释迦牟尼佛的降生日或其他节日中,为佛陀作沐浴。如果你不习惯这种传统,那能不能将佛像上的灰尘打扫一下,用清净的水洗一下?不然的话,佛像、佛塔、佛经上面都是灰尘,自己收拾得特别干净,这样没有一种恭敬心,可能不太好。</p>
<p>我以前在一个居士家住过一段时间,他们家的厕所可能是新装修了吧,是最干净的,卧室还算可以,佛堂是最脏的。我对他说:“你这样完全是颠倒的,按传统来讲,佛堂是最干净的,佛像、经书应该让人见而生喜,厕所比较干净就可以了!”</p>
<p>在座的诸位道友,你们不管有没有单独的佛堂 ,都应该将自己的佛像经常擦一下,藏传佛教的有些老修行人,每天用羽毛、孔雀毛等拂拭佛像、经书、佛塔上的灰尘,你们如果也能经常对佛像佛塔作沐浴或擦拭的话,可以遣除自相续中的罪业,这种行为是平时不可缺少的。</p>
<p>香薰极洁净,浴巾拭其身。</p>
<p>拭已复献上,香极妙色衣。</p>
<p>印度有这样一个传统:迎请国王时,首先让他在清净的浴室中沐浴,沐浴之后擦拭身体,最后才作供养。泰国、斯里兰卡也有这样的风俗,迎请一些高僧大德到家中或寺院时,先请他们洗脸、沐浴。在泰国,出家人到了施主家,主人马上递上一条毛巾,“洗个脸、洗个脸”,还没有坐下就给你一个盆。以前藏传佛教的希绕嘉措格西到泰国时,政府官员马上拿了盆给他洗脚,他都有点不习惯。所以,佛教沿袭印度的习俗,也有给佛菩萨沐浴的传统,以此可净除众生相续中的垢染。</p>
<p>【二、擦拭:等待诸佛菩萨沐浴之后,用妙香薰染、清洁柔软、无与伦比的衣物(浴巾)擦拭他们的身体。】</p>
<p>在藏传佛教中,对明镜作完沐浴仪式后,下一个步骤就是进行擦拭。擦拭的时候,要用一条洁白的哈达,擦拭之后将明镜放在佛堂或清净的地方供养,表示从以此后诸佛菩萨就供在那里了。</p>
<p>在很多小乘国家,施主对出家人也常作这方面的供养。每天早上出家人出来化缘时,他们就供养一些香皂、毛巾,祈求这些出家人接受,让他们以此擦拭身体,这样一来,自己在无形中就积累了很多资粮。</p>
<p>【三、妙衣:擦拭完毕以后,对于出家装束的佛菩萨,供上袈裟等适合出家身份的芬芳妙衣;对身着在家装束的尊众,献上色彩各异、柔软飘逸的妙衣。】</p>
<p>一般而言,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等是报身装饰(印度国王的装饰),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是化身装饰,显出家相,身穿三衣。所以在擦拭完身体以后,对出家圣众供养三衣,对在家形象的佛菩萨供养具十三种报身服饰的妙衣,此举也有很大功德。</p>
<p>平时我们有不舍得穿的衣服,如果供养诸佛菩萨或寺院的僧众,这个功德是相当大的。佛经中有一个白衣比丘尼的公案,她生下来时,身上就穿着白色的衣服,脱下来马上又有一件,所以出家时佛开许她可以穿白衣
。后来,这位白衣比丘尼获证了阿罗汉果位,当时有些弟子就问释迦牟尼佛:“她为什么直到获得阿罗汉果还是穿着白色的衣服?”佛陀告诉他们:以前有一对夫妻特别贫穷,他们只有一件衣服,一个人出门穿衣服,另一个只有赤身裸体藏在土堆中不敢出来。有一次,他们知道了佛陀的功德非常大,于是把这件衣服供养了佛陀。王妃得知此事后特别感动,就把自己的衣服饰品全部给他们,即生中他们便获得了圆满受用,以后的生生世世,因为供养衣服的功德,直到最后有者时仍然身穿俱生的白衣。</p>
<p>所以,我们若能遇到佛陀那样的殊胜对境,供养的功德自然不言而喻,但如果遇不到的话,在诸佛菩萨的像前,或者在上师面前供养衣服也有很大的功德。《百业经》中有一个金色比丘尼,生来身体就是金色的,这也是以供养妙衣的功德,获得了生生世世特别庄严的身相。供养妙衣的功德,佛经这方面的公案相当多,在此我不一一讲述了。</p>
<p>亦以细柔服,最胜庄严物,</p>
<p>庄严普贤尊,文殊观自在。</p>
<p>【四、饰品:以成百上好的冠冕等装饰品庄严现见真谛而成为圣者的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自在菩萨、金刚手菩萨、弥勒菩萨等根据所化众生的根基而持在家相的诸位大菩萨。】</p>
<p>此处讲的是将自己的各种装饰品,如金项链、花鬘、金鬘等供养诸佛菩萨。</p>
<p>刚才讲了,我们观想迎请诸佛菩萨后,先为他们沐浴、擦拭身体,然后供养妙衣,供衣之后,就要供养装饰品。不然的话,光是穿件衣服,如果没有装饰品的话,一点都不好看,所以脖子上一定要挂个项链,没有项链的话,也可以把念珠挂在脖子上(众笑)。</p>
<p>供养装饰品的功德相当大,以前上师如意宝在课堂上讲过: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弘扬佛法时,有个比较富裕的女人对尊者生起极大的信心,将身上佩带的金银珠宝全部供养了,她回去后,丈夫十分生气,对她又打又骂,她受不了就跳河死了。阿底峡尊者知道后,显现上非常伤心,为她唸经作了回向。以此供养功德,她又再得人身,在阿底峡尊者面前出家,后来成为噶当派非常了不起的一位大德。</p>
<p>现在我们所拥有的装饰品,死后就变成了别人的东西了,留着也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供养佛像或者真正殊胜的对境。有些人把自己最珍贵的装饰品全部供养给上师,但我认为对这个上师首先要观察,如果没有观察就全部供养,过一段时间,觉得这不是真正的上师,自己很后悔,这样可能不太好。就我认为,如果要供养的话,对觉沃佛等佛像供养比较好一点,把金项链挂在佛的脖子上,寺院里的人不会随便乱用这些供品,任何人也没有这样的权利和资格。所以,最可靠的就是供养佛陀、佛像,这样的功德相当大,《释尊广传》中有很多这方面的公案。</p>
<p>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在供养时,一定要发愿:以此供养的功德,令无量众生获得利益。始终都要有一颗利他的心,不管做什么善事,一直不忘善心善愿,这样自己以后才能成为真正了不起的修行人。所以,大家时时刻刻都要记住:不是为了自己获得人天福报,一定要发一个利他的心!</p>
<p>第二十节课</p>
<p>现在还是讲“供养支”。十二种意幻供养的前四种已经讲完了,下面讲第五种供养--妙香供养。</p>
<p>香遍三千界,妙香涂敷彼,</p>
<p>犹如纯炼金,发光诸佛身。</p>
<p>观想三千大千世界全部遍满妙香,这种香气供养十方如来犹如纯金般的身相。虽然这里只讲了一种身色,但无数如来具有不同的身色,均可以进行妙香供养。</p>
<p>这里的意幻供养与意缘供养有一定差别,意缘供养是指心中缘取真实物作供养,比如,看到一个非常好的物品,或者一朵美丽的鲜花,心里首先缘取这个外境,然后再进行供养。意幻供养则是以心意幻化、观想无量无边的供品作供养,虽然不一定有真实外境存在,但也有如是的功德。</p>
<p>大乘佛教中说“万法唯心造”,既然万法唯心造,那外境中存在的实物其实也是心的幻化,如果专注心念观想某种东西去供养诸佛菩萨,与实物供养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当然,这必须要有一定的观想能力,诸佛菩萨才可以接受你的供品。</p>
<p>所以,修行好的人不管到哪里,都有一种修行的方便。不管遇到违缘、顺缘,都能转为修行的道用;无论住在城市还是寂静的山林,对他而言没有什么差别,任何方法都可以用来供养、忏悔、修行。</p>
<p>【五、妙香:《俱舍论》中云:“四大部洲与日月,须弥山王及欲天,梵天世界一千数,许为小千之世界,彼之千数承许为,二千中千之世间,彼之千数三千界。”】按照《俱舍论》的宇宙观,须弥山、日月、四大洲、欲界天等为一个世界,一千个这样的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所化界--娑婆世界。当然,有些刚入佛门的初学者,由于没有闻思过佛教的道理,对此观得不是很清楚。但总的来说,这就是佛教的一种宇宙观。</p>
<p>无边无际的宇宙世界中,充满着美妙的香气,这一点应该观得出来。平时我们撒一点香水,香气就会弥漫整个屋子,观想这种香气渐渐扩大,首先像山谷那么大,然后像盆地那么大,最后遍满整个世界,所有香气全部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有相当大的功德。</p>
<p>【在这样的所有三千世界等无量刹土中恒时飘散着阵阵的芳香,遍及各处,以如此殊胜的妙香涂敷宛如纯金般奕奕发光的佛身。】赡部洲纯金是通过十六次提炼才得到的,十分纯净。在这种纯金般闪闪发光、金灿灿的佛像面前(如释迦牟尼佛佛像、三世佛佛像),我们可以在心里观想以妙香供养。</p>
<p>现在世间上有很多的茉莉、玫瑰等香水,如果自己觉得这种香味很好,那可以在佛堂里面供养,这属于有所缘的供养。如果没有任何东西,也可以观想:整个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香供养诸佛菩萨。这些香当中,有些是自然形成的,如鲜花散发的芳香;有些是人工配制的,如各种香料制成的香水,这些全部都可以供养。</p>
人们经常喜欢在身上喷香水,当然,这也没什么不可以的,但是对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身体再怎么喷香水,也不一定有多大的功德。如果能在一些佛像、唐卡面前,通过观想意幻供养,或者象征性地洒一些香水,这个功德是非常大的。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拿香水在佛堂里喷一下,表示对佛陀的供养,这样心里也很舒服,可能你们会有同感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354

主题

649

帖子

6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1832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 14: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如果以佛陀为所缘境,用清净心来供养,功德大是不用说的,但若以其他的作意对佛陀作供养,也会有相当大的功德。比如释迦牟尼佛弟子中的阿那律尊者,以什么因缘成为“天眼第一”的呢?往昔人寿四万岁时,正值拘留孙佛的教法时期,当时有一群盗贼,盗贼首领的鞋子破了(当时的条件可能比较差,现在的领导一般条件都很好),由于晚上看不见,为了补鞋子,他找到一座佛堂,里面供了一尊金灿灿的佛像,但佛前的酥油灯马上要灭了,于是这个首领加一个灯芯,藉着灯光把鞋子补好了。因为灯光十分明亮,这位首领看到了佛像的笑容,当即对佛像生起信心,以恭敬心将灯移到佛像面前(其实灯不是他供的,只不过是把灯移过来而已,为补鞋子还加了个灯芯),并且发愿:以此功德,愿我生生世世获得智慧,将来在释迦牟尼佛教法下成为天眼第一! </p>
<p>所以,不管是供灯还是供香,哪怕是以无记心在佛前供养也有无量的功德。平时我们如果有条件,就作这样的供养,没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心里面观想:所有的妙香供养十方诸佛菩萨。一边走路坐车,一边这样观想,虽然只是几秒钟的事情,但获得的功德却很大。</p>
<p>于诸胜供处,供以香莲花,</p>
<p>曼陀青莲花,及诸妙花鬘。</p>
<p>在佛像、佛塔、金刚上师、经书等殊胜的三宝所依面前,供养具有妙香的莲花、曼陀罗花、青莲花,以及美丽的花鬘。</p>
<p>“莲花”可分为白莲花、红莲花、黄莲花等等,一般来讲,世间上的莲花是依靠日光而开启的。在藏传佛教的诗学中,经常用青莲花、白莲花、曼陀罗花等来作比喻。“曼陀罗花”是三十三天以福报所感的一种非常美妙的花。“青莲花”是依靠月光而开启的。“花鬘”是由很多花串在一起,像念珠一样可以挂在脖子上。印度有一种传统,在迎请国王的时候,会把花鬘挂在他的脖子上;现在的西方国家或东南亚的个别国家也是这样,在机场迎接一些国家元首或高僧大德时,就有一个小孩捧着一串花鬘,挂在这些大人物的脖子上。</p>
<p>【六、美花:在堪为殊胜福田的一切佛像等前供上令人感到惬意、香味沁人肺腑的曼陀罗、莲花以及青莲花等所有天花,还有用这些美花及珍宝等精心穿成五颜六色悦意的花鬘、宝鬘。】青莲花在人间也有,但曼陀罗是天人的花。</p>
<p>前面也讲过,不管是花鬘还是一束花,供养诸佛菩萨的功德都相当大。《法华经》中说:“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意思就是说,即使以散乱心,只拿一朵花供养于佛的画像前,此人已积累了无边资粮,逐渐能见到无数如来的身相。我们有些人供养花并不是以散乱心,而是以一种非常清净的心来供养的。所谓散乱心,是指在无意当中,或者处于一种烦恼心的状态中,这样的供养也有如是大的功德。</p>
<p>《白莲花经》中说:在佛陀面前,或者在观想的如来面前,向空中撒一些花,所获的功德以佛的智慧也无法衡量、无法宣说。尤其是到了夏天,我们经常能在路边看到五颜六色的鲜花,如果你没有受比丘戒,顺便采一些撒向空中,这样具有无量的功德;如果你有戒律的约束,那在心里面观想也可以。藏地的很多老修行人,每次见到漫山遍野的鲜花,口里就开始念:“供养三宝!供养三宝!”上师如意宝以前在讲《入行论》的时候,也再三地强调:“到了夏天,藏地有那么多野花、那么多非常漂亮的花,如果没有供养的话非常可惜,所以我们到草地上的时候,一定要念花供仪轨。”</p>
<p>不仅是在藏地,现在汉地的花园里、各家各户的阳台上也有很多花,不过,很多人养花可能不是为了供佛,而是为了供养自己。不管怎么样,你在见到这些花以后,都要观想供养诸佛,这会积累很多功德。</p>
<p>供花的同时不要忘了发愿,这个很重要。《白莲花传》中讲:义成王子与妻子曼达被流放丹得山时,王子将儿女布施给了婆罗门,曼达知道后特别伤心,这时王子对她说:“以前我们不是在燃灯佛前发过愿吗?当时你是婆罗门女,我是婆罗门子。你在卖七朵花的时候,我用仅有的五个银币买了五朵供佛,剩下的两朵你也给了我,我们后来一起在佛前发愿,你说生生世世要做我的妻子,我当时就说:‘你不要这样发愿,因为我十分喜欢布施,如果以后布施妻子、儿女,你会后悔的。’你说:‘我不后悔,我不会给你的布施善举造任何违缘。’”王子这样说了以后,曼达忆起了当时的发愿,从此以后,不管王子怎么样布施,她都没有任何怨言。</p>
<p>这个故事在十年前表演的时候,婆罗门子与婆罗门女是能智和益西措扮演的,当时她们还很小,现在都已经“老”了,可能演不动了吧(众笑)。不过,我觉得那一段还是挺精彩的,当时我们很多人,包括法王如意宝在内,看到这种布施的场面都流下了眼泪,一方面对世尊布施的精神生起信心,另一方面,世尊在因地时是怎样苦行的,怎样为我们作榜样的,大家对此都非常感动。现在世间上经常有一些贪嗔痴的表演,人们喜欢以此为话题,每天津津乐道。但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对佛菩萨的事迹经常观想、经常谈论,这样获得人身才有实在的意义。</p>
<p>总而言之,我们平时见到鲜花或花园时,第一个要想到“供养诸佛菩萨”。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藏地有种黄色的花,供养诸佛菩萨是最好的,昨天还摆在这里,今天好像没有了。还有一种入行论花
,我们学院现在有很多,方便的时候可以给大家看一下。这种花有六瓣的、八瓣的、十二瓣的,以前华智仁波切在青海讲《入行论》的时候,听说到处都盛开这种黄色的小花。</p>
<p>不管我们看到什么样的花,首先应观想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一点大家不要忘!</p>
<p>亦献最胜香,香溢结香云。</p>
<p>复献诸神馐,种种妙饮食。</p>
<p>在诸佛菩萨面前也献上最殊胜的香云,香气弥漫,结成香云。还要供养神馐,以及种种的饮食。</p>
<p>【七、香云:殊胜合意的妙香洋溢各方,结成香云,旋绕遍布空中,这些也都供养佛菩萨。】</p>
<p>“结成香云”,是指在香炉中烧很多香,香气最后就聚成了香云。这些香云可以观想成各种形状,有的像八吉祥,有的像七轮宝,有的像五供,形状各异的香云弥满整个虚空界,供养十方诸佛菩萨,这就是所谓的香云供养。</p>
<p>我们平时不管是到寺院还是在家中的佛堂都可以供香。香的种类有很多,如末香、涂香、烧香。现在很多寺院都在制作香,有些人甚至打着“喇荣五明佛学院”的旗号做香,但我们学院从来没有办过什么香厂,这里是以闻思修行为主的。外面人喜欢打学院的旗号,或以上师的名义搞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也是经常有的。</p>
<p>总的来讲,我们应该这样想:不管是什么样的香,檀香也好,沉香也好,丁香也好,所有的妙香全都供养诸佛菩萨。如果我们到寺院去,就在寺院里供香;平时在家里,每天应该供一根香。以前上师如意宝去印度的时候,特别赞叹白檀香,说它的气味很香,相当好。一般而言,香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只要自己觉得好闻,都可以供养。供养的同时也应当发愿:愿我生生世世变成戒律清净的人,给所有的众生带来清净的芳香!</p>
<p>【八、神馐:又敬献上白糖、核桃汁等花样繁多、味道鲜美的神馐。】</p>
<p>华智仁波切讲过,所谓“神馐”,是由三白三甜 组成的食子。格鲁派在元月十五号专门有一个食子法会,此时他们会做各种精美的酥油花,用酥油花装饰食子做成供品,以此来供养十方诸佛菩萨。</p>
<p>神馐是诸佛菩萨及空行护法所食用的食物。在做的时候有专门的形状,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我们学院经常也有食子供养。按要求来讲,供护法时应该供养神馐,但如果你实在做不来,那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饮料(如核桃汁、红牛)、糖果、饼干或其他食物代替。</p>
<p>当然,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几块饼干,也不需要你这一瓶饮料,他们早已经断除了饥饿或难受的感觉,但如果没有这种象征性的表示,你的发愿也不一定成功。世间上要成办一件事情,最少也要拿一根哈达或跟别人说说话,同样,我们不管发什么愿,最好准备一些供品。如果你到寺院许愿,希望自己生意兴隆,或者有一些其他目的,这个时候,你首先应作一些象征性的供养,点一根香或是供一朵鲜花,供养完以后,自己心里再默默地发愿。</p>
<p>现在寺院中发愿的人相当多,在发愿过程中,如果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恐怕这也很困难,但有两个字大家最好不要忘--众生!发愿的时候,前提应该是“为了众生”,然后再说出自己的心愿,比如你想变成一个有智慧的人,那在诸佛菩萨面前供灯或供香之后,应当这样发愿:为了利益众生,愿我变成有智慧的人。所以,“众生”这两个字,对于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来说是非常关键的!</p>
<p>亦献金莲花,齐列珍宝灯。</p>
<p>香敷地面上,散布悦意花。</p>
<p>也献上排列整齐如同金莲花、法轮般的珍宝灯,并在敷有芬香的地板上,散布悦意的鲜花,以此供养诸佛菩萨。</p>
<p>【九、宝灯:井然有序排列着的金莲花中安放有各式各样光芒闪闪的宝灯,这些也供养诸佛菩萨。】</p>
<p>我们平时如果有条件,应该亲自做一些灯供养;如果各方面的条件不允许,也可以在心里观想:世间广大无边的灯器中,有灯芯和灯油,点燃以后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即使只是一盏小小的油灯,你也可以这样观想。供酥油灯功德文中说:将整个器世界观为灯器,须弥山观为灯芯,七大海洋
或四大海洋 观为灯油,点燃此灯时,整个世界变成一片光明,将此光明世界供养诸佛菩萨。所以,表面上看来只是一个油灯,但其功德却是相当大的。</p>
<p>平时我们在僧众中也好,佛像面前也好,这样的供养都很重要。拉萨人对灯供非常重视,每到佛教节日,男女老少全部来到寺院,手里拿着酥油,在每个殿堂的每盏灯里加一点,一直到供完为止。藏族也有一些虔诚的老居士,一辈子在佛像前供一盏灯,这个灯器比较大,除了换灯芯外,平时一直往里面添油,在他死之前灯都是不灭。现在的大城市有卖各种各样的灯,如果一直在佛堂点着,交一点电费就可以了,其实也有很大的功德。</p>
<p>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个贫女叫年嘎母,她看见国王用金银做的灯器供灯,心里特别随喜,自己很想供养,但苦于没有什么供品。后来,她好不容易得到一点酥油,就做了一盏灯在佛陀面前供养。到了下午的时候,目犍连认为白天这样供灯有点浪费,晚上佛陀传法的时候供灯最好,于是想把这盏灯扑灭,但依靠各种神通也不管用(大家都知道,目犍连是神通第一,但是他也没办法)。他就问佛陀:“我的神通那么厉害,怎么连贫女的一盏灯都扑不灭呢?”他有点不高兴(当然,“不高兴”是我加的,阿罗汉有没有不高兴也不知道)。佛陀回答说:“因为贫女在供灯的时候发愿:以此功德,愿照亮所有众生的无明黑暗。所以,以你小乘声闻的神通,根本无法扑灭大乘菩提心所点的灯。”后来,释迦牟尼佛为贫女授记,她未来成佛时名灯光如来。可见,供灯尤其是酥油灯的功德是相当大的。</p>
<p>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认为佛教的这些传统只是一种形式,没有什么意义。现在世间上很多人对此根本不理解,他们认为:这样供灯有什么用?这些酥油还不如吃了好,或者布施给贫穷的人。从一方面来说也可以,但很多事情并不像你们想的那样。对于修学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来讲,因果观念相当重要,如果我们对今生来世,还有佛教最基本的正见没有打好基础的话,所谓的修持大乘佛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一件事情。因此,大家对佛教的基础一定要下功夫,如果有了一定基础,也就是对佛教的正见、因果、人身难得等方面确有一些甚深的见解,才能在这个基础上修利他的菩提心。要知道,利他菩提心是非常深奥的,我有时候觉得有些人可能连最基本的基础都没有,给他们讲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是很困难的。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上的人格人品还没有完善,就让他牺牲自我去全心全意利益众生,恐怕有些人不一定接受得了。但不管怎么样,佛教的精神、佛教的意义就是这样,我在这里宣讲的时候,也不得不讲它的真实道理。</p>
<p>不管我们修什么法,世俗中的积累资粮非常重要。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如果我们连十盏灯和十个神馐也没有,却经常祈祷圣尊菩萨帮助自己、利益自己,这样的请求不一定能够实现。所以,平时发愿也好,供护法也好,不管做什么样的事情,都应该象征性地积累资粮。</p>
<p>每天早上我们也可以有一种所缘,比如说在佛像面前点一根香、供一盏灯、磕三个头,这说明自己对佛陀并不是口头上的恭敬心。如果你什么都不做,光是说“顶礼阿弥陀佛!顶礼阿弥陀佛!”这样在他人看来,也有一种不太实在的感觉。所以,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这些基本的修行方法千万不能忘!</p>
<p>【十、地面:香水涂敷的地面上,遍满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朵,以此作供养。】</p>
<p>高僧大德在讲经说法的时候,如果在地毯上、讲堂里撒满鲜花,或者把佛堂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就是对佛陀的一种恭敬,也是对佛陀的一种供养。</p>
<p>如果有些人没有意幻供养的能力,到一些清净悦意的地方时,觉得“这个地方多好啊”,在这样的时候,心里观想供养诸佛菩萨,这一点也非常重要。</p>
<p>广厦扬赞歌,悬珠耀光泽,</p>
<p>严空无量饰,亦献大悲主。</p>
<p>在广大无垠的大厦宫殿中,洋溢着赞叹诸佛菩萨的歌声,悬垂着各种珍宝耀眼夺目,无量无边的装饰品严饰了整个虚空,将此全部供养诸佛菩萨。</p>
<p>所谓“无量殿”,是指它的颜色、形状,以及整个装饰都是一般人无法想像的。在大城市中也有一些无量宫殿、星级宾馆以及高楼大厦,这些既可以在心里面观想,也可以亲眼看到之后,马上说:“这么好的房子,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三宝!”这确实有很大的功德。</p>
<p>【十一、宫殿:具有庄严等功德的无量宫殿,传颂着天子天女们所吟唱的悦耳动听的赞歌,各种珍珠宝珠串悬垂的饰品将宝幢等严饰得光怪陆离、光芒万丈,遍布虚空界,成为虚空庄严的这些装饰品也都供献给大慈大悲的诸位尊主。】“诸位尊主”包括大慈大悲的佛陀、诸大菩萨、如海空行护法众,以及对自己有法恩的所有金刚上师、大恩上师。</p>
<p>即使在玩耍时作这样的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的。《贤愚经》中有一个公案:佛陀与阿难到某城市去化缘,有两个孩童正在以土石做各式各样的无量宫、宝库、如意宝,当他们见到远处走来的佛陀与阿难,不由地生起信心,准备把自己的这种财物
供养。但由于他们的个子特别小,够不着佛陀的钵盂,于是一个孩子跪下来,另一个孩子趴在他身上向佛陀献供,佛陀也弯下身放低钵盂接受供养。回去后,佛陀让阿难把这些土石涂在僧众的墙上,并且授记:作供养的那个孩子,在我涅槃后一百年,转生为阿育王,另一个孩子做他的大臣。后来也确实如此,在佛陀涅槃后,阿育王造了八万四千塔,现在遍布于整个世界。所以,在遇到殊胜对境时,我们不一定要有很大的供品,即使是小小的供品,往往也是有极大的功德。舍利子前世就是因为给一位独觉供养针和线,后来成为了“智慧第一”。</p>
<p>因此,大家平时到寺院或佛殿时,一定要好好地发愿,供养后没有发愿是不行的。但在发愿的时候,就像刚才所说的,一定要带上所有众生,然后再说“愿我成为智慧第一”、“愿我成为慈悲第一”、“愿我的相续中尽快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话,活在这个世间上会特别痛苦,对别人一直看不惯,觉得这个是坏人、那个是坏人,每个人好像都是坏人。相反,如果生起了菩提心,那不管看到什么众生,都会觉得他们是菩萨、是佛陀,这样一来,修行也就很容易了,不然的话,自己现在的修行境界实在太差了!</p>
<p>金柄撑宝伞,周边缀美饰,</p>
<p>形妙极庄严,亦展献诸佛。</p>
<p>金柄撑起的各种珍宝伞,周边点缀着美丽的装饰品,外形特别庄严,将这样的宝伞也供养诸佛菩萨。</p>
<p>宝伞属于八吉祥之一,象征一切吉祥,是一种瑞相的供养。供养宝伞的起源,佛教中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就是释迦牟尼佛到三十三天为母亲传法后回到萨登城市,当时右边以梵天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珍宝伞,左边以帝释为主的五百眷属撑着黄金伞,迎接佛陀来到世间转法轮。以此为缘起,后来凡是迎请高僧大德到某个寺院道场时,都会有一群人在后面撑着宝伞或伞盖。</p>
<p>不管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高僧大德在举行一些仪式时也会撑起宝伞,此举具有一种象征,宝伞可以胜伏一切违缘,尤其是白顶的宝伞,更具有此种殊胜的缘起。以前我们金刚降魔洲专门给上师做了一柄宝伞,本来打算做一个黄色的顶,但上师要求做白色的,因为白色代表胜伏一切,在十方之中可以大获全胜。以这样的宝伞供养上师及诸佛菩萨,具有相当大的功德。</p>
<p>宝伞的周边可以有一些缨络、半缨络等装饰品。不仅高僧大德在传法过程中,应该撑起宝伞,佛像的上面也应该有宝盖(即宝伞)。当然,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标志,并不是佛像特别害怕下雨,必须要打一把伞!</p>
<p>【十二、宝伞:周围有珍珠等饰品严饰的悦意金柄高高撑起珍宝组成、造型美观、令人见而生喜的胜妙宝伞,也恒时供养一切如来。】这里的宝伞是一种象征,实际上,《极乐愿文》中讲到的八瑞相、七轮宝,凡是心里能够观想的,全部都可以用来供养。</p>
<p>总而言之,对佛陀、三宝等殊胜对境作供养,首先要有虔诚的信心,如果没有的话,人们不一定这样做,认为“这是多余的事情”、“这样做有什么用”,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分别念,这些都是不懂佛教道理而导致的。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如果没有佛教的正见,慈悲观、智慧、缘起观等上上功德根本没办法生起,就像没有大地的话,万物不可能有生长的机会。因此,不管是出家人还是在家人,树立正见非常重要,对佛教的基本观念、基本看法一定要摆正。如果没有这一点,正如世间上的有些人,对佛教、佛陀、僧人一直很排斥,经常以斜眼来对待,在这种情况下,对佛教是不可能有一种正确认识的,比如说,我认为这个人是坏人,那任他怎么澄清、怎么陈白他的情况,我也是不会相信的。</p>
就目前来讲,学佛的人越来越多,不管是到了哪里,都有相当多的佛教团体。但可惜的是,具有正见的人并不多,所以,我们作为佛教徒,首先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正见,这一点非常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4

主题

395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158
发表于 2006-12-3 2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5>随喜赞叹!!!</FONT></P>
[em25][em26][em2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11 21:27
  • 签到天数: 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1257

    主题

    8973

    帖子

    3026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煩惱實則栴檀樹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0214
    发表于 2006-12-4 16: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5>随喜赞叹!!!</FONT></P><BR><IMG src=\"http://www.shengmiao.cn/Skins/Default/emot/em25.gif\"><IMG src=\"http://www.shengmiao.cn/Skins/Default/emot/em26.gif\"><IMG src=\"http://www.shengmiao.cn/Skins/Default/emot/em27.gif\">
    一路走來能記憶的是凡心,忘記的是佛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81

    主题

    67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2649
    发表于 2006-12-4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em23][em24]

    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1

    主题

    129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20458
    QQ
    发表于 2006-12-13 18: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赞叹!</P>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

    主题

    5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947
    发表于 2006-12-13 23: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5>随喜赞叹!!!</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xunzhao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0-11-11 22:0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513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6937
    发表于 2010-11-15 1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赞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6-10 16:09 , Processed in 0.155751 second(s), 3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