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816|回复: 16

[原创]支持儿童读经活动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16
发表于 2006-3-2 16: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5:00 编辑

<><FONT face=宋体 size=3>1世尊一切切世间学问圆满</FONT></P>
<><FONT face=宋体 size=3>2观音菩萨  你愿以什么身的度,现什么身</FONT></P>
<><FONT face=宋体 size=3>3读经活只是培养小孩素质,了解我国传统文化,那谈得上皈依外道典籍,不要上纲上线,钻牛角尖。</FONT></P>
<><FONT face=宋体 size=3>4读经活动也有《金刚经》《心经》甚至还有《六祖坛经》。</FONT></P>
<><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5印光大师文钞第九章 教际关系 《儒释一贯》重刻《安士全书》序《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感应篇直讲》题辞《寿康宝鉴》序《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不可录》敦伦理序《家庭宝鉴》序</FONT></FONT></P>
<><FONT size=3>7<FONT face=宋体>三教合一的學說,萌芽於漢末而絢爛於晚明四位顯赫的</FONT></FONT><br><FONT size=3>        </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僧侶﹕雲棲袾宏</FONT>(1535<FONT face=宋体>~</FONT>1615)<FONT face=宋体>、紫柏達觀</FONT>(<FONT face=宋体>真可,</FONT>1544<FONT face=宋体>~</FONT>1604<FONT face=宋体>)憨山德清</FONT>(1546<FONT face=宋体>~</FONT>1623)<FONT face=宋体>﹑蕅益智旭</FONT>(1599<FONT face=宋体>~</FONT>1655)<FONT face=宋体>。其中以莲池大師--古杭</FONT>(<FONT face=宋体>杭州</FONT>)<FONT face=宋体>雲棲寺的袾宏最為積極、活躍和長壽袾宏不遺餘力地調和折衷儒佛云﹕「儒而悟佛道,不妨為天下僧人師﹔僧而明聖學,不妨為天下儒人師。如其不然,業有專攻,門庭各別</FONT></FONT></P>
<><FONT size=3>8<FONT face=宋体>蕅益</FONT>智旭的作品極多,不僅在佛學中著書眾多,即便在儒學中的著書亦有相當份量,智旭注解的儒書包括《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稱《四書蕅益解》,另注有《易經》,書名《周易禪解》,此外,智旭又撰寫各種短文討論儒學或儒佛問題,這些材料亦極為眾多,甚且往往能更精準地表達他自己的真正想法,這些短文與智旭其它所有短文都收集在《靈峰宗論》中,因此討論智旭論理儒學的材料即是上述三類。</FONT></P>
<><STRONG>9</STRONG><STRONG><FONT face=宋体>宋僧契嵩生於真宗景德四年(西元</FONT></STRONG><STRONG>1007</STRONG><STRONG><FONT face=宋体>年),卒於神熙宁五年(西元</FONT></STRONG><STRONG>1072</STRONG><STRONG><FONT face=宋体 size=3>年),乃云门法嗣,专意於习禅著书,为当时之名僧,深受朝野人士之推重与钦羡。契嵩主倡驳儒者排佛之论,而致力於儒释之会通。就思想而言,契嵩既有禅教之传统观念,复具显著之儒化思想,既治佛学,复探儒术,盖务通二教圣人之心,以显其儒佛兼修、儒佛会通之志契嵩说:</FONT></STRONG><br><STRONG><FONT face=宋体>古人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夫一焉者,其皆欲人为善者也;异焉者,分家而各为教者也。</FONT></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FONT face=宋体>圣人各为其教,故其教人为善之方,有浅,有奥,有近,有远,及乎绝恶,而人不扰,则其德同焉。</FONT></STRONG></P>
<><FONT size=3>10<FONT face=宋体>华严宗大师澄观,博习儒典,在其著作中,以儒释佛,随处可见</FONT></FONT></P>
<><FONT size=3>11<FONT color=#ff0000> </FONT><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00>弘一大师</FONT>开示<br><br></FONT></FONT>
<;P>
<;P><FONT face=宋体 size=3>余于讲说之前,</FONT>有须预陈者,即是以下所引诸书,虽多出于儒书,而实合于佛法。因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FONT color=#ff0000 size=4>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FONT><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00 size=4>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FONT><FONT size=3>以下分为总论别示二门。<br>
<;P></FONT></FONT>
<;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br>
<;P></FONT></FONT>
<;P>
<;P><FONT size=3>1<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00>学 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皈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FONT>。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br>
<;P></FONT></FONT>
<;P>
<;P>
<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 16:45:14编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20
发表于 2006-3-3 13: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5:01 编辑

<>        阿弥陀佛,现在的我们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偏见是多么地狭隘、自私、可笑,而且对我们民族培养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制造了多大的藩篱                                                          黑龙江省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专家分析,这主要是家长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当造成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3 13:49:1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20
发表于 2006-3-3 14: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5:01 编辑

<DIV class=ftitle>警惕:儿童心理问题的加重趋势</DIV>
<DIV></DIV><FONT>
<DIV>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450 align=center>
<TR>
<TR>
<TD align=middle><FONT color=#000000>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刘津博士</FONT></TD></TR></TABLE>
<P>  人民网北京4月2日讯 记者王素涛报道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上各种竞争和压力越来越大,儿童青少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心理社会因素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今天,在国家卫生部举行的“心理阳光工程”启动仪式上,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刘津博士向与会者透露这样一条信息: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有加重的趋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纳入公共卫生问题,正在引起政府、学术界以及社会的关注。<BR><BR>  刘津说,据保守估计目前我国大陆3.67亿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BR><BR>    1984年北京地区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8.3%,1993年为10.9%,1998年全国12城市的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3.4%,2002年北京中关村部分重点小学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8.2%,并且主要以焦虑、抑郁等神经症行为的增多为主。根据在北京、湖南等地的调查,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病患率高达5%左右,估计其中30%会发展为成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阅读障碍约为3%。<BR><BR>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刘津说,调查显示,两成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怖、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根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学生10年中辍学主要原因分析,1982以后的精神障碍取代了之前的传染性疾病因素。并且,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BR><BR>  “心理阳光工程”是一项旨在提高全民、特别是青少年精神卫生意识,促进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社会公益活动,由卫生部疾控司、教育部社政司、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中。。国青年报社等四家单位发起主办。</P>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3 width=450 align=center>
<TR>
<TR>
<TD align=middle><FONT color=#000000>“心理阳光工程”启动仪式现场</FONT></TD></TR></TABLE></DIV></FON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4: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5:02 编辑

<DIV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01458a>南怀瑾先生与儿童诵读古诗文活动 </FONT></STRONG><FONT color=#000000></FONT><FONT color=#01458a></FONT></DIV>
<HR align=center>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0 align=center border=0 LINE-HEIGHT: span 155%? 12px;>
<TR>
<TD><FONT color=#80000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0 align=center border=0 LINE-HEIGHT: span 155%? 12px;>
<TR>
<TD align=left><FONT color=#800000>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50 align=center border=0 LINE-HEIGHT: span 155%? 12px;>
<TR>
<TD align=left><FONT color=#800000>
<CENTER>四川成都的乡居小院,也响起了孩子们读经的稚嫩童声</CENTER></FONT></TD></TR></TABLE><table width=
< align=right><STRONG>文、圖/文鶴</STRONG></P>
<>  <FONT face=楷體_GB2312 color=#aa5555><STRONG>當我們的後代在接受現代教育的同時,從小浸淫於中華文化這最深切、最久遠的人文關懷之中,與聖賢為友,與經典同行。我們當然並不奢望未來的他們人人都成為魯迅、陳寅恪、林語堂、老舍,抑或錢學森、楊振寧、李政道、吳健雄,但他們的胸襟將因之而博大,目光將因之而睿智,人格將因之而完美,人生目標將因之而高遠,因為他們曾確確實實地站在巨人的肩上。也許,這正是中華民族躋身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也許,這也正是我們對未來世紀最引以自豪的貢獻。</STRONG></FONT></P>
<><FONT face=楷體_GB2312 color=#aa5555><STRONG>                                             ——作者題記</STRONG></FONT></P>
<>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當5歲的丁淑淳和孟子傑手持麥克風,不慌不忙,好整以暇地背完全本《詩經》時,全場的家長和來賓驚訝得拍紅了手,對孩子們的出色表現激賞不已。</P>
<>  75名由兩歲至14歲的“兒童讀經班”的學生們,不久前在美國新澤西州利文斯頓市台灣塑膠公司舉辦的兒童讀經聯誼會上,將半年多來讀經的豐碩成果展現在驚嘆莫名的家長和來賓面前。望著孩子們全身心投入的專注神情,傾聽著孩子們誦讀古詩文那愉悅的稚語童聲,感受著孩子們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深摯愛,“望子成龍”的父母們怦然心動,不禁涌出欣喜的淚水。</P>
<>  在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數十年矢志不渝的大力倡導下,在眾多有識之士的殷殷期盼中,台中師院教授王財貴博士率先身體力行,創辦並推廣兒童讀經活動。此活動甫一問世,迅即以“多米諾骨牌”效應向全球華人社會的縱深發展,掀起持久不衰的兒童讀經熱。其影響所及,從台灣至香港,從祖國大陸到美利堅合眾國,從東南亞到大洋洲,凝集著中華古聖先賢無數智慧結晶的文化寶典被人為冷藏了80餘年後,重新回到了炎黃子孫的手中,成為他們一生中將具有的高遠見識和優秀人格的源頭活水。</P>
<>  歷史驚人地相似,恩格斯在高度評價結束了中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時,曾指出:“新時代是以返回到希臘人開始的。”而中華民族在未來世紀的偉大振興,也許正是以回歸到孔孟老莊為其開端。在無盡時空的背後,莫非真有一條看不見的神奇紐帶?</P>
< align=center><STRONG>30年前,南先生大聲疾呼</STRONG></P>
<>  早在五、六十年代,南懷瑾先生眼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加之現代工商社會,人們趨於急功近利,物欲橫流,以及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思想與心理問題層出不窮的現狀,憂心若焚,遂致力於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以期挽救世道人心。</P>
<>  在大學講壇及社會各界舉辦的相關講習班上,懷師向莘莘學子及各界人士講授儒學、佛學、道學經典,將自己數十年苦心研討的心得,以學貫中西的新銳視角,傾囊而授。中華文化本身博大精深的底蘊和懷師深入淺\出、妙趣橫生的講演,在台島各界掀起陣陣漣漪。其後,懷師的重要著述——《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易經雜說》、《禪海蠡測》、《金剛經說什麼》等等,相繼面世</P></DI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3 14:40:32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主题

816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4461
发表于 2006-3-3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5:03 编辑

<>嗯,现在的教育是有问题。这个话题展开的话,就有的说啦。</P>

以前网上嬉笑怒骂,是未发菩提之心,不解众生之苦,在此忏悔。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22: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6-1-13 15:04 编辑

据报道,某医大附属犬猫诊所孙医生描述一只被送来救治的小猫病情时说:“左眼<BR>撕裂,眼睑发炎,中枢神经受损,半身几乎瘫痪,生命垂危。”让人想不到的是,这竟<BR>是几名小学生的“杰作”。孙医生反映,动物被虐待的情况并不罕见,它们的受伤绝大<BR>多数是因小孩子玩弄造成的。他就亲手诊治过好几只类似的小动物,其中伤势最严重的<BR>一只猫,整个脊背被顽童用利器划开。儿童残害小动物,行为看似寻常,但久而久之会<BR>养成暴戾的性格。此类“儿童暴力”现象应从儿童心理上寻根,予以高度重视。<BR><BR>  儿童对动物的暴虐行为,可以归咎于年龄尚小,还没有形成珍爱生命的伦理道德。<BR>但是,对儿童成长早期所暴露出的暴虐心理倾向,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关爱与暴虐是对<BR>立的两个概念,爱的至善厚德也不是一天养成的。儿童的早期行为教育不容忽视一个问<BR>题:在孩子的心里,是种下善的种子,还是种下恶的种子?众所周知,童年的生活经历<BR>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深远的。人们常说“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BR>鬼”,即承认人性中有恶的一面。无数次的暴虐行为,会让人性恶的因子潜滋暗长,早<BR>期不通过教育纠正,成年之后,不自知地恶性膨胀,此时已断难根除。所以,对于懵懂<BR>未开的儿童,家长、学校、社会的教育应辩证地放在“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一戒律上,<BR>不因恶小而忽视其心理隐患,应在适当的时机,除恶务尽,这正是“爱”与“善”的教<BR>育所应承载的、长期的“心灵工程”。如果这种教育保证了它的及时性,比对一个成人<BR>造成恶果之后徒劳无益的追问,显得更为迫切和具有现实意义。“从动物爱起”,笔者<BR>认为这是找准了最好的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教育孩子爱小动物,让孩子在<BR>内心用“善”与“爱”消弭“恶”与“暴”,其意义不仅在于使所有生命得到尊重和保<BR>护,而且能够让孩子懂得爱是能够延伸的。“恩足以及禽兽”,待孩子成人之后,还会<BR>用暴虐的心理和行为去对待身边的人吗?<BR><B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2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70
发表于 2006-3-5 17: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不知道刘欣咋会事?居然反对</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2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70
发表于 2006-3-6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语(623732257) 14:32:27<BR>被刘版主删掉的贴大家说说有啥不好<a href=\"http://www.shengmiao.cn/dispbbs.asp?boardid=7&amp;id=2952&amp;star=1#2952\" target=\"_blank\" >http://www.shengmiao.cn/dispbbs.asp?boardid=7&amp;id=2952&amp;star=1#2952</A> <BR>小语(623732257) 14:33:16<BR>很好的胜妙义广利罗网论坛 <BR>待秋★王建庆(183689800) 14:55:41<BR>呵呵!大家对刘欣都很有意见呀! <BR>真诚的人(315616303) 14:56:32<BR>我觉得他人还不错啊...可能某些方面比较严格吧...也是出于对论坛的管理服务吧..大家多包涵吧,. <BR>小语(623732257) 15:02:43<BR>没说他人不好,就是钻牛角尖 <BR>待秋★王建庆(183689800) 14:57:35<BR>呵呵!是有点那个! <BR>真诚的人(315616303) 14:57:48<BR>呵呵. <BR>小语(623732257) 15:03:17<BR>他不是讲公平吗 <BR>待秋★王建庆(183689800) 14:57:58<BR>不能接受好多言论! <BR>待秋★王建庆(183689800) 14:58:20<BR>或者叫宗派 <BR>小语(623732257) 15:05:26<BR>其它过激言论他不删,好像就他理解的对,其他祖师都不如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20
发表于 2006-3-13 10: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a href=\"http://www.bskk.com/dispbbs.asp?boardID=1&amp;ID=40769&amp;page=1\" target=\"_blank\" >http://www.bskk.com/dispbbs.asp?boardID=1&amp;ID=40769&amp;page=1</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20
发表于 2006-3-13 10: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solid? 0.75pt #6595d6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solid;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white; BACKGROUND: 8pt;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DIV>
<DIV solid? 0.75pt #6595d6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solid;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white; BACKGROUND: 8pt;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 align=left LINE-HEIGHT: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widow-orphan; mso-pagination: left; TEXT-ALIGN: none; medium 16.5pt; -90pt; 0pt MARGIN:><B>讨论</B><B>]地藏</B><B>论坛的误区(一)</B>
<br>
<p>
<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 7.5pt; MARGIN-TOP:>首先要说的是,本论坛为弘扬佛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论坛在某些方面也同时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很严重,是原则性的,这些错误言论经常出现在论坛上,对初学未树立正确佛法观的同修有很大的误导作用,对持此错误理念者的功德也是巨大的损害,因此不得不说。
<p>
<p>
<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哪些误区呢?大略总结了一下,有三点:一、对“祖师”的概念模糊不清。二、对宗派的态度过激。三、反孔主义严重。这三点是相互关联的。
<p>
<p>
<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首先谈谈第一个误区。怎样才能成为“祖师”呢?达摩大师云:“明佛心宗,了无差误,行解相应,名之曰祖。”又偈云:“亦不睹恶而生嫌,亦不观善而勤措,亦不舍愚而近贤,亦不抛迷而就悟。达大道兮,过量;通佛心兮,出度。不与凡圣同躔,超然名之曰祖。”古德云:“若入信门,便登祖位。”又云:“悟心成祖,先圣相传。”
<p>
<p>
<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所以,能够成为祖师的,已入佛慧,正见无疑,行佛所行,说佛所说,如古德云:“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经是佛语,禅是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诸祖相承,根本是佛亲付。”“匪易凡心,便同佛之知见。”“若了自心,顿成佛慧。” “但达一念无明心,成诸佛智,无有不洞晓之者。若不解此,非唯不听出家,一切万善,皆不成就,以不知佛法根本故。”“信此法人,即凡即圣。修持契会,住佛所住之中;进止威仪,行佛所行之迹。”“才发心时,非唯行成,理即顿具,便同古佛,一际无差。如《大涅槃经》云,拘尸那城有旃陀罗,名曰欢喜。佛记是人,由一发心,当于此界千佛数中,速成无上正真之道。” 《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无量义经》云:“是人虽复具缚烦恼,未能远离诸凡夫事,而能示现大菩提道,延于一日以为百劫,百劫亦能促为一日,令彼众生欢喜信伏。”《楞严经》云:“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p>
<p>
<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所以,能够成为祖师是很高的,把祖师当佛看待就行了,祖师说的就是佛说的,我们应当信、受、奉、行。
<p>
<p>
<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而论坛的主导观念是,管你祖师不祖师,不如法就不行。他们的“不如法”是指什么呢?就是他们在佛经中看到一句话,哦,佛是这么说的,“理解”了,然后与祖师对号入座,对不上,那么对不起。。。啊,就是这么个心态,这么个过程。例如有些祖师引用了儒道两家的名言,或者说三教一致,他们拿平时读的几部佛经一对照,“不以外道法教人”,就认为祖师不如法,没有再多想一想:儒道与外道的关系以及祖师宣扬外道法没有,简简单单就给祖师下了个“不如法”的结论,甚至“邪见”的结论。再举个例子,佛制定了出家人不许耕作的戒律,唐代的百丈禅师一改此戒律创立了丛林制度,照论坛的观点完了,“不如法”,岂止“不如法”,简直就是天魔外道篡改诸佛禁戒嘛!而实际上,百丈禅师的这一做法使佛教得以在中国延续下去,所以说:“诸宗始祖即是释迦。”禅师做的没错,适应国情。禅师的通天手眼可不是读读经研究研究经文的人所能比拟测度的。阿弥陀佛!
<p>
<p>
<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题外话   这是幸存下来的ID,其它尚在摇篮中就被扼杀的ID有10的n次方个,欲哭无泪。但是为了论坛的建设,我要抛弃个人恩怨,大度的向刘主任提出建议:刘主任,我看你一个人实在是顾不过来,又要传法,又要斗嘴,又要屏蔽,又要删帖,你咋不把你的独门锁技传授给其他版主,人多力量大,这样就不会有像我一样的漏网之鱼了。&lt;说明一下:众版主中只有刘主任能锁ID,其他版主只能搞搞删帖屏蔽,所以诸位哪天莫名其妙的呜呼了,不要错怪其他版主,都是刘主任惹的祸。我这算不算挑拨离间啊?嘿嘿&gt;)
<p>
<p>
<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BACKGROUND: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 7.5pt; MARGIN-TOP: #e4e8ef;><B>吴越国王钱俶制</B>
<p>
<p>
<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BACKGROUND: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 #e4e8ef;>  详夫。域中之教者三。正君臣。亲父子。厚人伦。儒。吾之师也。寂兮寥兮。视听无得。自微妙。升虚无。以止乎乘风驭景。君得之则善建不拔。人得之则延贶无穷。道。儒之师也。四谛十二因缘。三明八解脱。时习不忘。日修以得。一登果地。永达真常。释。道之宗也。惟此三教。并自心修。
<p>
<p>
<P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BACKGROUND: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 #e4e8ef;><B>雍正皇帝上谕</B>
<p>
<p>
<P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BACKGROUND: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 #e4e8ef;>朕惟三教之觉民於海内也。理同出於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人惟不能豁然贯通。於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闢二氏。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br>  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於善。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於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br><br>  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於家,万刑息於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br>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於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br>其任意詆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br><br>  <B>朕居藩邸。留心内典。於性宗之学。实深领悟。御极以后,宵旰靡遑,且恐啟天下以崇尚释教之疑,是以未尝形之谈论。欲俟庶政渐理,始举三教合一之旨,提撕警觉,以明互相詆毁者之非</B>。今邇十年矣,听政餘暇,偶将朕之所见,并昔人论说数条,举以示天下之学道者:<br>  一、古人有曰:「周孔六经之训,忠孝履其端。李老二篇之言,道德创其首。瞿曇三藏之文,慈悲为其本。事迹虽异,理数不殊,皆可崇可慕者。」<br>  二、又有曰:「儒以正设教。道以尊设教。佛以大设教。观其好生恶杀,则同一仁也。视人犹己,则同一公也。惩忿塞欲,禁过防非,则同一操修也。」<br>  三、又有曰:「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br>  四、又有曰:「佛之言性,与诸书同,圣人同,其性则广为道德。人能同诚其心,同斋戒其身,同推德於人,则可以福吾亲,可以资吾君之安天下。」<br>  五、又有曰:「佛之道与王道合。王道者,皇极也。皇极者,中道之谓也,佛之道亦曰中道,不偏不邪,其旨相同。」<br>  六、又有曰:「佛教之设,使人弃华而就实,背偏而归善。由力行而造於安行,由自利而至於利彼。其为生民之所依归者,<br>  七、又有曰:「人谓释氏惟务上达而无下学。不思释氏之六波罗蜜,由禪定而到彼岸,岂非下学上达之旨乎。」<br>  八、又有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盖道者,先天地而生,亙古今而常存。圣人得道之真以治身,以其绪餘土苴治天下国家,岂不大哉。」<br>  故圣人,或生於中国,或生於西方,或生於东夷,西夷。生虽殊方,而其得道之真,若合符契,未始殊也。以上八条,皆於圣贤之理,同流共贯,未见其为谬异也。<br>  三教虽各具治心、治身、治世之道。然各有所专,其各有所长。各有不及处,亦显而易见,实缺一不可者。<br>    夫习释道之学,虽有偏有正;而习儒者之学,亦有真有伪。即如释中以狂空欺世;道中以邪术愚人,是固释道之罪人也。亦如儒中博览诗书,高谈仁义,而躬蹈乱臣贼子之行者,谓非名教之罪人乎。<br>  若掩人之长,而斥其短;隐己之短,而夸其长。<B>互相肆口詆排者,皆私诈小人形态,非仁人君子,怀德抱道之所为,亦徒见其不自量</B>耳。<br>  数年来,有请严禁私自剃度者;有请将寺观改为书院者;有县令无故毁庙逐僧者,甚至有请僧尼悉行配合夫妇,可广增人丁者。悖理妄言,惑乱国是。不思鰥寡孤独,为国家所矜恤。彼既立愿出家,其意亦为国家、苍生、修福田耳。乃无故强令配合以拂其性,岂仁君治天下者之所忍为乎。因皆下愚小辈,朕亦未穷治其妄诞之罪。至於品类不齐,其中违理犯科者,朝廷原有惩创之条。而其清修苦行,精戒明宗者,则为之护持。其邪说外道,则严加惩治。如道忞、行峰、之纪载谬妄;法藏、弘忍、之魔说猖狂。朕悉降旨指摘,决不令混冒正法,以致真伪罔辨也。朕於三教同原之理,探溯渊源,公其心而平其论。令天下臣庶佛仙弟子,有各挟私心,各执己见,意存偏向,理失平衡者,梦觉醉醒焉。故委曲宣示,以开愚昧。凡有地方责任之文武大臣官员,当诚是朕旨,加意护持出家修行人,以大公同善之治。特諭。
<p>
<p>
<P BORDER-BOTTOM: 0cm; PADDING-TOP: BORDER-LEFT: PADDING-BOTTOM: PADDING-LEFT: BORDER-TOP: PADDING-RIGHT: 8.0pt? 0cm mso-padding-alt: .75pt; #6595D6 solid mso-border-alt: none; medium -90pt; 18pt; TEXT-INDENT: break-all; WORD-BREAK: MARGIN-LEFT: 0pt; MARGIN-BOTTOM: 7.5pt; MARGIN-TOP:><B>明代藕益大师论三教(灵峰宗论)</B>
<p>
<p></DIV>(藕益大师说得很圆满,建议仔细读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3 10:57:14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20
发表于 2006-3-13 11: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DIV #6595d6 0.75pt solid;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6595d6 0.75pt solid; PADDING-LEFT: 8pt; BACKGROUND: white;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6595d6 0.75pt solid;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6595d6 0.75pt solid\">
<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後约迹约权拣收等者,拣之则全非。儒是世法,佛出世故。又此云“天命为性”,易云“太极生两仪”,并属非因计因,不知正因缘法,见论所摄;夫妇父子等恩爱牵连,爱论所摄;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是无因论,不知正因缘法,亦见论摄。<p></p></P>
<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收之,则儒於五乘法门,属人乘摄。所明五常,合於五戒;其余诸法,半合十善,尚未全同金轮王法也。老属天乘,未尽天中之致,已如前说。究而言之,总不及藏教之出生死,况通别圆邪。<p></p></P>
<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然此直约迹约权耳,若约实约本融会者,此方圣人是菩萨化现,如来所使。大灌顶经云:“佛先遣三圣,往化支那,所立葬法,南洲中最。”三圣法化若在,如来正教亦赖以行。而列子具明孔子赞佛之语,老子骑牛出关,欲访大觉,既闻示寂,叹息而返。经史所载,彰明若此,後人不达,纷纷起诤,岂理也哉。<p></p></P>
<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然三圣不略说出世教法,盖机缘未至,不得不然。且如五天机熟,佛乃示生,而初倡华严,在会聋哑,不惟须说阿含以为渐始,兼立人天戒善,以作先容。况此地机缘,远在千年之後,纵说出世法,谁能信之。故权智垂迹,不得不示同凡外。<p></p></P>
<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然即此儒典,亦未尝不泄妙机,後儒自莫能察,及门亦所未窥。故孔子再叹颜回好学,今也则亡,深显曾子以下,皆知迹而不知本,知权而不知实者也。何谓所泄妙机,如易经系辞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语最可参详。夫既云易有太极,则太极乃易之所有,毕竟易是何物有此太极。傥以画辞为易,应云太极生天地,天地生万物,然後伏羲因之画卦,文周因之系辞,何反云易有太极。易有太极,易理固在太极之先矣。设非吾人本源佛性,更是何物。既本源佛性,尚在太极先,岂得漫云天之所赋。然不明言“即心自性”,但言易者,以凡夫久执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断断不能理会此事,故悉檀善巧,聊寄微辞。当知易即真如之性,具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义,密说为易。而此真如,但有性德,未有修德,故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此无始住地无明,正是二种生死根本,密说之为太极。因明立所,晦昧为空。相待成摇之风轮,即所谓动而生阳。坚明立碍之金轮,即所谓静而生阴。风金相摩,火光出现,宝明生润,水轮下含,即所谓两仪生四象也。火腾水降,交发立坚,为海为洲,为山为木,即所谓四象生八卦,乃至生万物也。名相稍异,大体宛同,顺之则生死始,逆之则轮回息。故又云“易逆数也”,亦既微示人以出世要旨矣。<p></p></P>
<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老子“道生天地”,意亦相同,但亦不明言“即心自性”,皆机缘未熟耳。且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一语,即寂照无二之体。而“乾坤其易之门”一语,即流转还灭逆顺二修之关。以性觉妙明,本觉明妙,非干修证,不属迷悟。而迷则照体成散,寂体成昏,逆涅槃城,顺生死路,全由此动静两门,是名逆修,亦名修恶。悟则借动以觉其昏,名之为观,借静以摄其散,名之为止,逆生死流,顺涅槃海,亦由此动静两门,是名顺修,亦名修善。然修分顺逆,性无增减,又虽善恶皆本於性,而道必升沈。<p></p></P>
<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如斯秘旨,岂异圆宗。菩萨现身,信非虚倡,习而不察,过在後儒。又既知宣圣秘密微谈,兼秉法华开显妙旨,即此《中庸》,便可作圆顿佛法解释。“天命之谓性”者,天非望而苍苍之天,亦非忉利夜摩等天,即涅槃经第一义天也。命非命令之解,即第八识执持色身相续不断之妄情也。谓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赖邪识,此识即有生之性,以全真起妄,天复称命,以全妄是真,命复称天。全真起妄,即不变而随缘,全妄是真,即随缘而不变也。“率性之谓道”者,此藏性中具染净善恶一切种子,若率染恶种子而起现行,即小人之道,亦名逆修。若率净善种子,而起现行,即君子之道,亦名顺修。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正合此意,亦合台家性具宗旨。“修道之谓教”者,小人之道,修除令尽,君子之道,修习令满,此则圣贤教法,惟欲人返逆修而归顺修,即随缘而悟不变也。三句合宗,头正尾正,凡一文一字,皆可消归至理矣。以要言之,若得法华开显之旨,治世语言,资生产业,乃至戏笑怒骂,艳曲情词,尚顺实相正法,况世间理性之谈邪。然此是智旭之中庸,非子思之中庸也。如大慧杲禅师,以此三句作法报化三身,亦只是宗杲之中庸耳。傥子思实知宗杲、智旭之中庸者,孔子急当印之。胡颜渊死,一恸伤心,自称天丧。且追忆之,再叹今也则亡邪。昔孟子历叙见知闻知之道,结云“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是孟子尚不肯以曾子子思为见知者,何况孔子。彼一以贯之之传,但的示尊德性之真实问学如此,乃下手发足之方,非到家消息。<p></p></P>
<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又迹中权理之一,非本中实理之一也。今约三圣立教本意,直谓同可,以无非为实施权故也。约三教施设门庭,直谓异可,以儒老但说权理,又局人天,佛说权说实,皆出世故也。约权则工夫同而到家异,谓亦同亦异可也。约实则本不坏迹,迹不掩本,谓非同非异可也。惺谷寿禅师云:为门外人说同,否则以为异端;为入门人说别,否则安於旧习;为升堂人说亦同亦别,以其见理未谛,须与微细剖析,令知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为入室人说非同非别,粗言细语,皆第一义,又何儒释可论。斯言得之,以其次第顺於四悉檀故。然细论说法方便,则四句之中,一一皆具四悉。又贵临时善用,不得固执斯言为死法也。<p></p></P>
<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选自《灵峰宗论·卷三·性学开蒙答问》)<p></p></P>
<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MARGIN-TOP: 7.5pt; PADDING-LEFT: 0cm; BACKGROUND: #e4e8ef;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B>历代大师论三教</B><p></p></P>
<P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BACKGROUND: #e4e8ef;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宣扬外道,肯定是邪见无疑,那么下面这么多的祖师都是“邪见”。中国还有不少这样的大师,容我慢慢找。嘿嘿。。。)<p></p></P>
<P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BACKGROUND: #e4e8ef;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LEFT: -9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WORD-BREAK: break-all;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8.0pt\">隋代<U>智者</U>大师说:如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故敬上爱下,世间大治,礼律节度,尊卑有序,此扶于戒也;乐以和心,移风易俗,此扶于定;先王至德要道,此扶于慧。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义前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摩诃止观)。<p></p></P></DIV>
<DIV #6595d6 0.75pt solid;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6595d6 0.75pt solid; PADDING-LEFT: 31pt; BACKGROUND: #e4e8ef;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6595d6 0.75pt solid;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6595d6 0.75pt solid\">
<P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MARGIN-TOP: 0cm; PADDING-LEFT: 0cm; MARGIN-BOTTOM: 0pt;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medium none;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31.0pt\"><U>智者</U>大师又说:若周孔经籍,治法、礼法、兵法、医法、天文、八卦、五行,世间坟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国,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敬上爱下,仁义揖让,安于百姓,霸立社稷。若失此法,强者凌弱,天下焦遑,民不聊生,鸟不暇栖,兽不暇伏。若依此法,天下太平,牛马内向。当知此法乃是爱民治国而称为实(法华玄义)。<p></p></P></DIV>
<DIV #6595d6 0.75pt solid;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6595d6 0.75pt solid; PADDING-LEFT: 31pt; BACKGROUND: #e4e8ef; PADDING-BOTTOM: 0cm; BORDER-LEFT: #6595d6 0.75pt solid;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6595d6 0.75pt solid\">
<P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31.0pt\">唐代圭峰<U>宗密</U>禅师说:然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涂。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策勤万行。明因果始终。推究万法。彰生起本末。虽皆圣意而有实有权。二教唯权。佛兼权实。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然当今学士各执一宗。就师佛者仍迷实义。故于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原人论)。<p></p></P>
<P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31.0pt\">宋代<U>大慧杲</U>禅师说:愚谓三教圣人,立教虽异,而其道同归一致,此万古不易之义也。然虽如是,无智人前莫说,打你头破额裂(示张太蔚书)。<p></p></P>
<P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31.0pt\">明代<U>憨山</U>大师说:是知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异者迹也。又说:是知三圣无我之体、利生之用皆同,但用处有大小不同耳。以孔子匡持世道,姑从一身以及家国,后及天下,故化止于中国,且要人人皆为尧舜,以所祖者尧舜也。又说:佛言止观,则有三乘止观、人天止观,浅深不同。若孔子,乃人乘止观也;老子乃天乘止观也。然虽三教止观浅深不同,要其所治之病,俱以先破我执为第一步工夫(道德经解)。<p></p></P>
<P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31.0pt\"><BR>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U>憨山</U>大师解释说:此总言道之体用。所言道,乃真常之道。可道之道犹言也,意谓真常之道本无相无名,不可言说。凡言说者,则非真常之道矣,故非常道。且道本无名,今既强名曰道,是则凡可名者,皆假名耳,故非常名。此二句,言道之体也。然无相无名之道,其体至虚,天地皆从此中变化而出,故为天地之始。斯则无相无名之道体,全成有相有名之天地,而万物尽从天地阴阳造化而生成。此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为万物之母。此二句,言道之用也。<p></p></P>
<P medium none; PADDING-RIGHT: 0cm; BORDER-TOP: medium none; PADDING-LEFT: 0cm; PADDING-BOTTOM: 0cm; MARGIN: 0cm 0cm 0pt; BORDER-LEFT: medium none; TEXT-INDENT: 18pt; PADDING-TOP: 0cm; BORDER-BOTTOM: medium none; mso-border-alt: solid #6595D6 .75pt; mso-padding-alt: 0cm 0cm 0cm 31.0pt\">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后秦<U>肇法师</U>解释说:夫本际者,即一切众生无碍涅槃之性也,何谓忽有如是妄心及以种种颠倒者,但为一念迷也。又此念者从一而起,又此一者从不思议起,不思议者即无所起。故经云道始生一,一为无为;一生二,二为妄心。以知一故即分为二,二生阴阳,阴阳为动静也。以阳为清,以阴为浊,故清气内虚为心,浊气外凝为色,即有心色二法。心应于阳,阳应于动;色应于阴,阴应于静。静乃与玄牝相通,天地交合故,所谓一切众生皆禀阴阳虚气而生,是以由一生二,二生三,三即生万法也。又说:夫内有一生即外有无为。内有二生即外有有为。内有三生即外有三界。既内外相应遂生种种诸法。及恒沙<a href=\"http://www.foyin.com/foyi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96\" target=\"_blank\" ><U><FONT color=#000000>烦恼</FONT></U></A>也。若一不生即无无为。若有人言我证无为。即是虚妄。若二不生即无有为。若有人言我证有为。即是虚妄。若三不生即无三界。若有人言定有三界。即是虚妄。是故经云有有即苦果。无有即涅槃。诸声闻人取证无为。犹有有余也。乃至十地菩萨。皆有住地无明微细障也。故以一为无为以二为有为。以三为三界(宝藏论)。<p></p></P></DIV>
<P 0cm 0cm 0p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p></p></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

主题

10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随喜同修

积分
288
发表于 2006-3-17 09: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size=2>支持!!!</FONT></P>
<><FONT size=2><a href=\"http://haitaozaixian.oicp.net/Soft/ShowSoft.asp?SoftID=199\" target=\"_blank\" >http://haitaozaixian.oicp.net/Soft/ShowSoft.asp?SoftID=199</A></FONT></P>
<><FONT size=2>兒童經典導讀推廣講座─ 王財貴教授講 上、下集 </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3-26 21:56
  • 签到天数: 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胜妙罗施食村定居同修

    106

    主题

    889

    帖子

    18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6555
    发表于 2006-3-17 20: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TR>
    <TD align=midd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border=0>

    <TR>
    <TD>
    <DIV>我所见的“读经运动”及我的思考(首发关天)</DIV></TD></TR></TABLE></TD></TR>
    <TR>
    <TD class=aBody>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class=author><IMG src=\"http://image2.sina.com.cn/blog/tmpl/v3/theme/images/moon.gif\">2005-12-02 20:54:34</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align=right><a>大</A> <a>中</A> <a>小</A></TD></TR></TABLE>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align=center border=0>

    <TR>
    <TD align=middle>
    <DIV>
    <DIV>下午在关天潜水的时候,翻了一下有关文化的老帖子,尤其是达奚武,林江仙等几位朋友的有关儿童读经问题的文章,不由得钩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思考再三,还是写出来。以下内容,大部分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小部分是道听途说,假如有老朋友看到了,也请不要按号对座。<BR>   人,也许,总是世俗的。<BR>   (一)热衷向往<BR>   我最早知道儿童读经这个事,是在2002年的时候。那时候刚到上海,并且非常推崇南怀瑾先生。由他的侍者介绍,参与到了这个“运动”之中。说老实话,我个人是不反对“读经”的。小的时候喜静不喜动,按照大学教材《中国文学史》的课程安排,大略通读了一下史上的名著,尤其是《老子》,《庄子》,史学方面的《史记》等等。这些古书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也为我高二末选择学文科埋下了伏笔。所以当知道南先生非常提倡儿童读经,心里也表赞同,老祖宗的光辉思想应该传承下去嘛!没多久,我就和上海这边搞读经的人联系上了。<BR>   (二)发现问题<BR>   我参加了几次推广读经人士的小型座谈会,主要是关于在上海各区的读经班的教学安排以及义工培训的问题。搞社会学的我,发现NGO组织在读经领域居然也有身影,搞的还不错嘛。不过熟悉了以后我才发现,这些义工基本上清一色的“佛教徒”,有一次的座谈会也安排在了佛寺里,因为该寺院给读经班提供场地。儒家的文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目前的读经依然以儒家为主)延续居然靠佛徒,是否是对至圣先师的一种讽刺呢?呵呵,但当时没想过那些。我对佛教有相当的好感,却算不得一个佛教徒。佛法分五乘佛法,人乘是最基本的,想来儒家道家也是教人为善的,那么佛徒推动读经也不为过罢!<BR>   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儿童读经是教给小孩子的,姑且不说读经内容那些孩子们是否能理解,就说他们的环境以及授课者的自我素质----那么浓厚的宗教色彩,是否会对小孩子心理的发育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的发展方向是否又是在控制之内的呢?在那个圈子里呆久了,也发现了做义工的“朋友”本身也没有将夫子的忠恕之道贯彻在自己的为人处世之中,这个圈子虽然小,却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我是非,很无趣的那些是非(什么是非不能说)。如果这样的学识和人格,也可以为人师表,我在怀疑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不过,另一方面,我也很天真的认为,在“运动”上层的教授老师应该是谦谦君子,断不会同下面这些人相仿吧!后来我打电话给某教授(是某负责人介绍的),询问能否当面求教,被惋拒了。当然,也许人家确实是忙,我又是主动找上门去的。没多久,就给我了一个机会,得以近距离的去观察这一“运动”。<BR>  <BR>   (三)原来如此<BR>   那是第某届全国经典导读大会,据说是盛况空前的,连台湾某立法委员都亲临会场,国内的“读经高层”就更不用说了。我呢?借故人的光,得以免费参与这个会议,并负责维持会务。可是,开会第一天就给我一个非常糟糕的印象。事情是这样的。会议主办方要求会务组将所带来的读经书籍,光盘,磁带等放在会场后部,与会者有需要的话可以选购,以补贴会议经费(与会者的参与费用确实不高,有一部分是会议主办方出的)。当我们刚把一些书放在台面的时候,立时有一批人围了上来,你也拿,我也拿,纷纷翻阅。我们要求大家排好队,付费买资料,应者寥寥,众人依然我行我素,而前面的拿书的人也突然没了去向---还没给钱啊同志!不是赠送阿先生---我们可爱的会务小姐就这样向他们解释。当天总结,大概损失4000元左右,因为我是管帐的。<BR>   第二天。也许是昨天没有准备,大家也不清楚章程,损失就损失了,以后的几天好好看管就是了。会议进入了正常顺序阶段,发言者陆续登台,把自己所在地方的读经现状及教育心得向与会者报告。我没有去听,因为实在听不清楚啊,台上你讲你的,台下我说我的;台上的主讲人声嘶力竭,台下的人在后面三五一群,联络感情。乍一看,可也真是符合中国会议习惯,但怎么看怎么不合“经典会议”应该出现的那种温文尔雅的场景呢?<BR>   在我看摊的时候,有个老者,满头银发,面貌慈祥,对我说着浙江方言。我一开始没明白他的意思,后来才知道,他一直在说,我是某某名人家乡来的,我那里非常支持读经,你看能不能把这些教材资料免费赠送给我?我很无奈的笑笑,我说你去找某某,他是负责人,如果他说可以免费,您把这些东西都拿走,没问题的。老者嘴里不知道说着什么,走了。有没有去找负责人我就不知道了。<BR>   会议有一个议程是颁奖。武汉某文教推广公司特别设立了 一个“金童子奖”(说白了就是个奖状,上面印上“金童子”三字儿),专门奖励给那些读经有突出表现的小朋友。原来说好的各个地方可以领十张左右,出发点是郑重起见,激励小孩子(估计是受曾国藩腰刀的启发),等下次会议各代表再来领一些——但最后我发现每个代表手里拿到的都是一摞一摞的……这个奖如此滥发,还有它的 意义吗?<BR>   还有些杂七杂八的事略过不提。单说结束这天。会议安排要全体与会者去长沙某读经幼儿园参观(园名不便透露),以学习其先进的读经教育理念云云。那天我没去。等他们回来,听几个负责人闲聊,说那个幼儿园的所谓“理念”都是抄袭来的,跟本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做秀而已……既然如此,把这一帮人弄去参观什么啊?既然那里弄虚作假,教这些与会者学习什么啊?当时我没敢问。<BR>    上面所写的都是种种现象,大家通过我的白描可以有种种想法,观点,都是正常的。<BR>  <BR>    (四)我的思考<BR>    从那个会议回来之后,我就没怎么参与到所谓的“读经运动”之中了,而是从对大人物的崇拜中,重新来思考传统文化的推广,继承与发扬,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重新为这个文化来定位。<BR>  “读经运动”“读经运动”,这个“运动”自从在南方周末发表了薛涌先生同秋风等人的论辩之后,越来越为社会所知,读经热衷者更是大张旗鼓的鼓噪起来。以我的观点来看,秋风等人对薛涌先生的反驳基本是毫无力量的,他们的论点完全来源于经典,且有种不可置疑性。假如在宗教的大旗下进行的论辩,任何理性的分析都是苍白的,因为论辩双方永远都是凡人——凡人的思想怎么能测度圣人的境界呢?既然孔子,老子都被称为圣人,那作为后辈的我们只能无条件去学习继承。怎么去学习呢?就是背诵,而且要小孩子来背诵。<BR>  我是学习传统文化的,但我不靠背诵。我认为背诵是很机械的、很浪费时间的学习方法,否则古人也就不说“书读百遍,其义自显”了。一本好书,一种好的思想,光靠背诵怎么可能理解其中的深意?读经派人士宣称的成年后就会明白这纯粹是个伪命题。等这个孩子真正学会自我思考了,恐怕当年教他读经的人早已作古,到哪里去验证学习成果阿?<BR>  先总结下推广“读经运动”的三种人:<BR>  一, 书商。这样的人出现在文化领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不过出版什么书,赚钱是王道。但这样的商人以传统文化老师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就有点让我纳闷了:明明没怎么读过经典,偏要去教人;脑子里没东西,还要登台演讲;古人的著作没版权,拿来修改下就当知识产权卖高价……一本注明拼音的《论语》卖你60rmb,是“推广”吗?相比之下,上海那个负责人真令人佩服,为了推广免费赠送……有心的朋友自己去统计阿,全国各地有多少家公司打着读经的招牌出版教材,再对比下价格,你就明白了。同样的内容,需要那么多公司来出版吗?<BR>  二, 宗教情绪者。前面谈到了推广读经的义工基本都是佛教背景的,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我们不能因为它的宗教背景否定人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我所担心的就是他对传统文化的解读程度。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喜欢看人家的注解,看人家的注释,却不喜欢看原文,这很要命啊!圣人说:君子之德如风,小人之德如草。没有自己见解的,大约都可以归于“小人”那一类的吧,因为见风就倒嘛,这里没有平常那种“小人”的意思。这一类推广者同书商情况差不多,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基本都来源“注释”、“注解”之类的二手书籍,真正以独立见解去思考,去体会的,不能说没有,很少。于是带着一种对“圣人”的顶礼膜拜去推广文化。他们的“传统文化”是什么文化?带着强烈宗教情绪的变形传统文化。上面说读经好,这些人就跟风说“读经好”;上面说背诵有利,任凭专家学者怎么解释儿童早期教育理论,这些人死也听不进去,原因是某某老师提倡的,人家是“大德”呀!<BR>   这一类人很可怜,为了心中的理想,为了对圣贤的敬仰,毫无保留的去付出了。就是没去想想,自己推广的传统文化,自己是否读明白了?利弊是否权衡清楚了?最终所作的只是“毫无保留的付出了”<BR>  三, 别有用心者。这类人很难被发现。他们不图利,赚钱的事情决不公开干。他们要什么?名。《走向共和》里光绪帝斥责翁同和:名利名利,名在利前啊翁老师。就是这个道理。对科学有一定素养的朋友都会知道,什么叫科学?可以重复验证的就是科学。读经推崇者认定自己的理念就是符合科学的,可曾拿出一份像样的学术论文?可有详细的跟踪数据?可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把一些自我假设的理论急急忙忙的推广开来,是否有误人子弟之嫌?第三类人我实在无法举例,如有心的话,大家自己去发现吧!<BR>  <BR>  其实分析到这里,我已经从一个读经拥护者转变为一个读经反对者了。“读经运动”,我们为什么要“运动”?难道传统文化的弘扬非要靠一个运动来弘扬吗?最近半个世纪的运动还不够吗?哪次有了好结局?大干快上的运动只会使传统文化的学习走向反面,因为群众的盲目,因为只说好的,不说坏的。<BR>  再次,如何认识传统文化?我个人的见解:传统文化,包括儒家、道家、阴阳家等等,其中的很多思想都是泥沙俱下的。道家演变为道教之后,参杂了那么多民间方术,和“大道无为”,相去甚远;儒家的“修齐治平”之说对于成功人士的自我陶冶相当有益处,但是,这种专注于个人的修养学说解决不了群体的问题,也不能去解决制度的问题;阴阳家的五行说目前基本上沦为测字起名的工具……也许我前面的话有些偏激,可如果大家细心去发现,不难在我们的生活找到这些现象的踪迹。可现在的读经派们有没有去分析种种文化之优劣、利弊?<BR>  其次,台湾的读经论坛及大陆的某些教授,认为读经就可以解决目前的社会问题,某教授尤其提出了古代社会是“三个成功”的社会之著名论题(古代读经教育下产生了成功的皇帝、官员及老百姓)。究其实质,不过是复古主义的滥觞,或是骨子里就认为今不如古。如果不是别有用心,就是干脆没有读书。这种论调难道还不能给人以深思吗?<BR>  最后,如何推广传统文化。前面这句话其实是废话。已经有网友指出:所谓的儒家伦理系统实际是只存在于想象之中。道家等学说的影响更是不大。学者有学者的解释工具,老百姓也有老百姓自己的话语工具,从历史上看起来,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隔膜始终没有消除,我也不指望在现在这个时代再去让大家读古书,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那个必要。作为一个兴趣则好,没读过也不必沮丧,只要你知道中国曾经产生过孔子,孟子,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及其主要观点就可以了,不要搞运动,搞工程。“读经”如果可以振兴中华,清政府就不需要废除科举,现在主宰世界的就是中华民族了。什么?你说汉唐盛世是读经的?哎呀,没有参照物的文化怎么能说就是强势文化呢……<BR>  <BR>  传统文化是实践的,不是背诵的;君子是要移风易俗的,不是泥古不化的。让那些读经运动休止吧,让那些当今圣贤退隐吧,还传统文化一个本来面目!<BR></DIV></DIV></TD></TR></TABLE></TD></TR></T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20
    发表于 2006-3-24 11: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觉得别人做得不好你可以自己做啊,</P>
    <><FONT color=#ff0000>弘一大师</FONT>开示<BR><BR></P>
    <>
    <><FONT face=宋体 size=3>余于讲说之前,</FONT>有须预陈者,即是以下所引诸书,虽多出于儒书,而实合于佛法。因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FONT color=#ff0000 size=4>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FONT><FONT face=宋体><FONT color=#ff0000 size=4>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FONT><FONT size=3>以下分为总论别示二门。</FONT></FONT></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20
    发表于 2006-3-24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导儿童读经心得报告<br>
    <>一、 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P>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儿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为主,待其长大而不易变,故人之善心、信心和优秀品性须在幼小时培养。凡为人父母者,在子女幼小时,即当教以读诵经典,以培养其根本智慧和定力,更晓以因果道德,敦伦尽分之理;若幼时不教,待其长大,则习气已成,难以修正,悔之晚矣。</P>
    <>儿童所读的经并不是指佛经或宗教的经典。凡是圣贤的典藉,可以历久弥新的,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皆称为经典。</P>
    <>借由以下几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对儿童读经的深远益处有所了解:</P>
    <>1.心定功夫是如何培养的?</P>
    <>读经时,讲求语速、语调:要求语速不急不徐,语调抑扬顿挫。现在一般人一切都讲求快速,有的人听到读经读得这么慢,就提不起精神,其实读经就是让我们的心能静下来。一个人能定得下来,才有能力思考,面对问题,才不至于慌张、忙乱。心定功夫的培养,就是由平素来训练的,训练的最好方法莫过于读经。读经既简便易行又不用花钱,每一个家长在家里就可以辅导孩子培养这种心定的功夫,也就是现代常说的训练沉稳、从容的心理素质。</P>
    <>2.为什么要读古人的圣贤经典?</P>
    <>有很多老师、家长质疑,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对于这种疑问,我们要冷静思考这种质疑有没有道理?回顾我们过去推动文化经典的时候,往往采取比较强硬的手段,硬要孩子背下来。孩子背了,但不懂得意思,家长就会想既然不懂得意思又何必背呢?就以为读古人的东西、旧有的东西是没有用处的。</P>
    <>我们想一想,人从出生到老死,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学习,每一个年龄阶段都有每一个年龄层面的思考。随着人生的发展,对人生的历练都有更进一步的体会和思考。尤其是步入中年以后再回头看看过去,由于自己的无知,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光。等到我们年龄大了,再来学习,往往感到我们的体力、脑力确实是力不从心,因为我们已经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来学习了。等到我们了解、已经看透以后再来学习,为时已晚。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幼儿的学习就是扎根教育。人要有底子,最好的底子无过于圣贤的智慧经验,这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础。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完全不知道它的意思。熟读、背下来后,看到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得政府的奖赏,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P>
    <>3.把圣贤的经典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变成自己的经典,有哪些好处呢?</P>
    <P>简单举例说:遇到困难时,你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P>
    <P>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P>
    <P>孟子也是自幼父亲就过世了,「孟母三迁」,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P>
    <P>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P>
    <P>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典籍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夫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典籍,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典籍原来就是我们人生的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可见圣贤典籍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圣贤文化何以能承传五千年,又为何五千年来一直是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综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安定的维系都有赖于这些圣贤遗留下来的智慧和经验。</P>
    <P>4.缺乏圣贤教育会出现哪些问题?</P>
    <P>(1) 全社会不重视圣贤教育的结果是什么?</P>
    <P>现前,我们面对高科技的文明社会,虽然物质水平都提升了,具有极高的日常物质享受和便利,可是我们冷静观察,现今社会人们的内在精神并没有提升。社会混乱、道德沦丧、人们内心缺乏安全感,就是由于现代人从小没有接受过德教(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教育,另外一说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八德教育),没有接受过圣贤的教诲,因此就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P>
    <P>当今的学校教育,也普遍着重在知识、科技教育,并没有把人文教育做很好的教导。其后果之一就是不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不知道如何尊重对方。人与人相处时就很易起冲突,夫妻不和比比皆是,父子相告在今天也屡见不鲜……</P>
    <P>(2) 圣贤教育的重要一环——家庭教育是不是断了?</P>
    <P>家庭中父母得不到敬重,父母和子女两代都受西方化的教育,父母和子女之间就像是朋友。至亲父母的尊长地位降为朋友,而朋友又是可有可无的,家庭的伦理随之丧失了,出现了父不父,子不子;夫妻之间不懂应该如何相互尊重;子女之间也不懂如何友爱……所以我们不得不说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现在单亲家庭增多,子女更难以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缺乏以圣贤教育为核心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我们会觉得他们好象非常的冷漠,暂且不要说有伦理,有道德,连最起码应该尽的责任都不清楚,想到的只是自己的利害与得失。在以往农业社会,靠家庭教育,人们也知道人有尊卑,要尊敬长上,懂得敬畏天地……</P>
    <P>过去,学校的老师因学生犯错误处罚孩子,家长会感到很高兴,因为孩子得到认真的关照,在出问题时,老师特别地付出教导,家长会抱着感恩的心向老师致谢。而现在的情况呢?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儿子像皇帝,女儿像皇太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弟子规》有言「父母呼,应勿缓」,是父母呼唤,子女应对。而现在,小皇帝一呼,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一起应,家庭的结构关系完全颠倒了。孩子是千般宠爱于一身,从小没有被骂过,被雕塑过。到学校后,如果犯一些过失,老师难免会严辞责备或处罚。孩子现在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孩子回家一告状:「老师今天骂我,责备我」,父母就会感到难过,甚至到学校告状。正是由于家长的这种溺爱逼得老师无所适从,也不敢倾全力来教导,尤其是品德方面几乎没有办法来指导,因而这些幼苗从小就很傲慢、自大。自古以来老祖宗就训诫我们:「满招损,谦受益」,这样的孩子将来长大一定会遇到很多的挫折。许多孩子在青少年时期就无法忍受一些外来的冲击,包括课业方面或人际方面,因为没有幼小时期的挫折磨炼,到青少年时期就往往想不开,甚至走向极端。我们冷静想一想是谁造成孩子如此的?是父母,是失去以圣贤教诲为核心的家庭教育,我们不能怪学校和老师。</P>
    <P>真正贤明的父母,应该懂得在孩子幼儿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给予最好的学习教育。如果一味地纵容、宠爱、顺从是在害他。谚语道:「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问题。孩子小时候就像一棵小树,枝干很嫩,我们怎样雕塑,他就会成为怎样的形状。所以我们要把握好这可塑性最强,记忆力最好的年龄段,给他圣贤的经典,让他在幼小的成长阶段就培育很多圣贤的智慧和德能,那么他未来的人生道路就可以走入康庄大道。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有慧眼者,当见于此。<a href=\"http://www.chinavegan.com/2006/welcome_to_china_vegan@200632104427.htm\" target=\"_blank\" >http://www.chinavegan.com/2006/welcome_to_china_vegan@200632104427.htm</A></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4 11:57:27编辑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0

    主题

    11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新来同修

    积分
    120
    发表于 2006-3-24 12: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所有人都信佛,怀着坚定的信仰,行持一切方便救度众生吧</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5

    主题

    816

    帖子

    1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4461
    发表于 2006-3-24 12: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康康师兄怎么在这里跟贴?有见解可以开个新贴来讨论嘛。
    以前网上嬉笑怒骂,是未发菩提之心,不解众生之苦,在此忏悔。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4-28 01:32 , Processed in 0.202485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