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450|回复: 1

四禅八定与灭尽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主题

93

帖子

3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2856
发表于 2005-12-11 2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FONT size=4>四禅八定与灭尽定</FONT></P><FONT size=4>
<><BR>一、各种禅定的差别:</P>
<>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BR>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BR>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BR>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BR>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BR>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那么,什么是<BR>禅定呢?</P>
<>  禅定是由梵文(Dhyana)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既<BR>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BR>既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Samatha)和<BR>"观"(Vipasyana)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BR>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P>
<>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BR>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BR>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P>
<>  我们要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BR>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再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BR>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P>
<>㈠、粗心住:</P>
<>  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做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BR>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BR>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BR>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BR>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BR>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BR>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门头跑来跑去。</P>
<>㈡、细心住:</P>
<>  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BR>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BR>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粗心住,当进入粗心住,在进<BR>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BR>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P>
<P>㈢、欲界定:</P>
<P>  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BR>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BR>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P>
<P>㈣、未来禅:</P>
<P>  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BR>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掉。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BR>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BR>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既是进入未来禅。</P>
<P>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掉,<BR>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BR>定,既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BR>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BR>定一步一步地进入。</P>
<P>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BR>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既是初禅、二禅、三<BR>禅、和四禅。</P>
<P>①、初禅:</P>
<P>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BR>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BR>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BR>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P>
<P>  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BR>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满满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BR>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BR>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BR>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BR>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BR>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坦、瞋、痴,所以被称为<BR>五盖。</P>
<P>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P>
<P>  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P>
<P>  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BR>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P>
<P>  喜:内心欢喜的感觉。</P>
<P>  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BR>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P>
<P>  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P>
<P>  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BR>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BR>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P>
<P>  一心:心在定境中保持不动。一心也翻译成"心一境性"。</P>
<P>  ②、二禅:</P>
<P>  当一个人进入初禅后,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觉、观的心念很粗,所谓"<BR>觉"就是对境物的感受;"观"就是起种种的思想。比如说你感觉到身体上有发<BR>生变化,你生起思想,知道它在坐什么,这就是觉、观。这种觉、观就是我们的<BR>心念在想东西;这样的想念很粗,他又想把这个粗的心念舍弃,因为它也是一种<BR>烦恼。当他把觉、观的心念(寻、伺)舍起后,就会慢慢进入无觉无观(又称为<BR>无寻无伺)。这时,他的心静如水,处在清明的状态,内心一片平静,很清净,<BR>这叫内静,与初禅的觉身宁静有所不同。</P>
<P>  由于二禅是无觉无观,他的内心再也不去思维和判断所接触的境界,不起语<BR>言的分别,因此这种定也叫"圣默然定"。一个人进入二禅之后无眼、耳、身<BR>识,唯有意识。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P>
<P>  内静:内心平静,感觉到内心很清净,再也没有语言的构思了。</P>
<P>  喜:离开了觉、观,离开了语言,内心欢喜。</P>
<P>  我们内心一念一念的想,虽然口没说,但是,是以语言的方式来想东西:印<BR>度人用印度话来想;华人用华语或其他方言来想。初禅有觉有观,是用语言来想<BR>东西;而二禅离开了语言的想象,发现没有语言的烦恼,他觉得很高兴,称为<BR>"喜"。</P>
<P>  乐:身体宁静与内心平静,他感觉到很快乐。</P>
<P>  喜与乐的差别:身体感受乐后,内心起欢喜。</P>
<P>  一心:也就是"定"。进入二禅(定)的人,定在二禅的定境中,保持内心<BR>的平静。</P>
<P>  ③、三禅:</P>
<P>  当他继续修到三禅,心远离喜的躁动,就会进入更深的定,他会感受到另一<BR>种乐;初禅是舍离欲界而快乐,故称为"离生喜乐";二禅是默然之"定生喜<BR>乐",三禅之乐称为"离喜妙乐"。此定中之乐是与外境无关,是由内心发出的<BR>快乐。由于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经中常说世间之最乐是在三禅。</P>
<P>  当一个人进入三禅后,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BR>智、乐、一心。</P>
<P>  舍:舍掉喜心。</P>
<P>  念:念念分明。</P>
<P>  智:有正知。"正知"即是以真正的智慧观察事物的真相,又称为"智"。<BR>四禅中的修行者,都能很正确的观察到这个世间,称为正知;而我们凡夫是靠过<BR>期的回忆来判断事情。</P>
<P>  乐:因舍离二禅的烦恼而感受快乐。因三禅以上没有乐受,故世间最乐是三<BR>禅乐。</P>
<P>  一心:他定在三禅的定境中。</P>
<P>  ④、四禅:</P>
<P>  进入三禅后,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就会发现三禅所感受到的快乐还是一种苦<BR>患,他要心无牵挂,连快乐都要舍离。如此,他的意念清净到极点,呼吸完全停<BR>顿,心完全不动,因此四禅也称为"不动定"。初禅至三禅的心念一直处在动<BR>中,进入四禅后,心如明镜不动,清净明朗;心念不动并不表示心没作用,而是<BR>它能停留在一个境界里,观那个境而心不动。在四禅中,唯有意识在产生作用。</P>
<P>  这四种定都还在色界,没有舍离色身。如果一个人进入四禅,他所修学一切<BR>事皆随意成就,乃至他要修神通,立刻就能够修成五神通;定能发神通,然而在<BR>四禅中修学是最快有成就的。这里的神通并不是象一些人与鬼神的感应,这是内<BR>在自发的能力,因为心定,所以能够发通。</P>
<P>  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P>
<P>  不苦不乐:内心不是喜,也不是乐。</P>
<P>  舍:舍掉三禅的乐。</P>
<P>  念清净:已经没有妄念,但动起念头也可以,全由个人做主,称为念清净;<BR>我们凡夫的妄念纷飞,它时时刻刻生起;妄念生起后,我们的心随境转,做不了<BR>主。</P>
<P>  一心:心定在四禅的定境中。  </P>
<P>  有些外道,想要修行证得涅槃,但是没有智慧,以邪见的智慧,用心把"想<BR>念"压住,使它不生;当他真正修成"无想定"后,把烦恼心压制住,色界的烦<BR>恼还在,所以他死后就生到色界的无想天。进入无想定后第六识(意念)的心就<BR>没生起,他不知道还有更微细的心念在作用,所以他以为这就是涅槃。佛弟子都<BR>不要修学这个"无想定",因为他们都不要进入无想天,所以进入此天者都是外<BR>道。</P>
<P>  以上四种禅定还是没有舍离色界。如果修行者觉得有色身很麻烦,想舍弃<BR>它,那么就要修习更深的禅定,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BR>想非非想处定。</P>
<P>①、空无边处定:</P>
<P>  一个人若想把色身舍掉,他须把种种色想灭掉,既是灭掉色想与有对想;色<BR>想是因眼识而生起的;有对想是由鼻、舌、身与耳识而生起的。在四禅中做"<BR>空"想,既是没有色(物质)与欲(欲望),而把一切都观空,当他这个"空"<BR>想完成后,他就远离色地而进入空无边处定--出色界。他感受到没有色法,故<BR>空;没有所谓的边沿,所以称为"空无边处定"。进入此定,并不表示他的心没<BR>有任何作用,反之,他还有受、想、行、识的作用。</P>
<P>②、识无边处定:</P>
<P>  修行者继续修习禅定时,他会发现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也是一种苦,因为他是<BR>一种想,表示他还有心念。要减少这种想,他需要思维现前的心念,观察现前的<BR>心识作用,保持心识的知觉,念念不离知觉的心,而一心缘识。这个心识也会产<BR>生作用,使他发现无量无边过去和未来的心识,这就是所谓的识无边处定了。进<BR>入此定者抛弃了"空"想,只保持现前一念知觉的心识,实际上,识无边处定还<BR>是有想,只是这种想很细微,与空无边处定的空想不同;它们之差别是:空无边<BR>处定中的想是故意作"空"想;而识无边处定中的想是抛弃"空"想,进入另一<BR>种定--识无边处定;因为它观察现前的心识作用,是有细微的想,并非无想。<BR>(注:识与想的区别: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中的识是心的知觉作用;想<BR>是法尘,既是心的念头。)</P>
<P>③、无所有处定:</P>
<P>  如果继续修下去,修行者会发现心识还在那边产生作用。而生起讨厌之心,<BR>因此想舍弃它,想进入无所有处定。那就是他认为:如果有一个地方完全没有心<BR>识作用,这种定才是最安稳,最快乐的。它就观想这种定,并非作"空"想,也<BR>不是依识,而是他一心念无所有。在定中,他或认为他没有想了,但实际上并非<BR>如此,而是他的心念非常细微,意识中的法尘就是无所有的法尘。</P>
<P>  在无所有处定中,其他的想不生起,没有种种的心想的相,不分别所有的东<BR>西,只是分别无所有,一心定在无所有的法尘中。第六识还在产生作用,集中在<BR>观想无所有法,所以称为无所有处定。</P>
<P>④、非想非非想处定:</P>
<P>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又会发现这个心念很粗,他不要一切有、无所有,既是<BR>有想、无想他都不要。因为空无边处定是空想;识无边处定有作识想;无所有处<BR>定他认为无想,实际上是有很微细的想;他以为在无所有处定之前的定都是有<BR>想,而只有无所有定才是无想。他是要进入没有"想",也没有"无想",既是<BR>非想非非想处定。在无所有处定时,他还有一个定境,但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BR>后,连定境都消失了。但是第六识还有非常细微的作用,但是他不知道,乃至他<BR>有第七、第八的心识在作用。</P>
<P>  南传佛教中,认为我们只有六个心识,当一个人进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第<BR>六识还有很微细的作用,就是大乘佛教中所指的第七识。一般上这很微细的第六<BR>识心执著第八识称为第七识--恒行的心识。</P>
<P>  进入四禅定者,只是降服眼、耳、鼻、舌、身识,并没把它们灭掉,而是进<BR>入那个定境时,粗重的烦恼当时不生罢了。</P>
<P>灭尽定:</P>
<P>  修行者继续修下去,会发现已经没有心识生起,但是还有"我"的存在,因<BR>此想舍弃这个我,那就是说,他想舍弃第七识的恒行心。(唯识宗说,我们有八<BR>种心识的作用,第七种叫第七识--末那识,他执著第八识为我。我们的前六识<BR>是可以停顿的,在还未解脱之前,末那识却一直在作用,所以称为恒行,依司机<BR>是永恒的造作,念念生灭不已。)。如果他能使恒行的心识暂时不生,就能进入<BR>灭尽定,弃除了"我执"。"灭尽"之意既是灭尽了一切六识的心,乃至灭尽执<BR>著第八识称为"我"--"我执"的心。唯有三果或以上的圣者能进入此灭尽<BR>定,它的特点既是无"我执",断除了一切烦恼;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第三果<BR>的圣人还待降服一些微细的烦恼,只能够暂时进入灭尽定,在定中没有"我<BR>执",但是当他出定后,我执之心再度生起;阿罗汉果圣者破除了我执,在灭尽<BR>定中无我执,出离此定后也没有我执。所以只有佛、阿罗汉和三果圣人有能力进<BR>入灭尽定。</P>
<P>  至于大菩萨是否也能进入此定呢?根据经典有两种说法:有些经纶说可以,<BR>另一些却说不可以;大乘唯识宗等都认为修菩萨道者绝对不能进入灭尽定,因为<BR>能进入此定者出定后没有烦恼,过去的"业因"没有烦恼为"缘"引发,就再也<BR>不来三界受生,不能继续修集福德因缘,乃至成佛。</P>
<P>  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这四种定都是要<BR>一层一层的进入,已经出了色界,称为"无色界定"。在佛法中我们将这个世间<BR>分为三界,又称为九地,既是欲界称为散地;色界和无色界称为定地,要进入此<BR>二界,必定要依靠禅定;但是在欲界中,比如要进入兜率天、忉利天等就不须靠<BR>定力,只要积极努力的修集各种的福德因缘即可。</P>
<P><BR>二、简介修习禅定之方法:</P>
<P>  根据南传的《清净道论》中共有四十种修习禅定方法,它们是:十遍、十不<BR>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量心)、四无色、一想和一差别。修习禅定应从数息<BR>入手,比较稳当;因为各种禅定的修行适合不同根器的众生,比如修不净观,能<BR>够破除淫欲,但是有些人瞋心重,修不净观到一个时期后,会对身体产生厌恶的<BR>心理,结果想自杀,这种人就不适合修不净观。所以修习各种禅定的方法应该根<BR>据个人的烦恼所在而修,并不是人人都能够修习相同的方法。但是其中两种禅定<BR>方法,比较适合大多数的众生,它们是不净观与数息观。</P>
<P>  我们的心很散乱,坐禅时数呼出吸入的气息,慢慢降服我们的散乱心而进入<BR>定;我们是烦恼重的欲界众生,要修禅定进入色界,就要舍离欲界的种种欲望,<BR>而在此中最严重的烦恼是色欲,所以我们应该修不净观来对治它,所以数息观与<BR>不净观被和称为二甘露门,它们是要修学禅定的初步。比如说一个人修慈悲观,<BR>但心散乱,想动想西,这是很难有成就的,所以他应该先修数息观把散乱的心定<BR>下来;又如一个人的心已经有相当的定力,但是他的瞋心重,那他就应该修慈悲<BR>观。</P>
<P>  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参访有学问得导师以解除疑问,请给予援<BR>助和开导或启示,亲身体验一段时期,适合我们根器的方法就是好的,不适合的<BR>就应该放弃;除非那个教导者有宿命通与他心通,他知道我们过去业的因缘,与<BR>现在贪、瞋、痴心烦恼之所在,能以正确和适合的方法教导我们,这样修习禅定<BR>就会很快有成就。如果遇不到这类导师,最好是从数息观、不净观那儿着手,然<BR>后再修四念处</FONT></P>
春 有 百 花 秋 有 月        夏 有 凉 风 冬 有 雪  若 无 闲 事 挂 心 头        便 是 人 间 好 时 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4

主题

25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5076
发表于 2006-2-14 21: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有配合念佛的方法就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5-10 23:04 , Processed in 0.1401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