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103|回复: 166

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发表于 2005-10-15 19: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速发菩提心 于 2015-11-9 11:04 编辑

<  align=center><B>成佛必经之路</B></P>
<  align=center><B>—圆满布施之道</B></P>
<  align=center> </P>
<  align=center>大寂法师著</P>
<  align=center> </P>
<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0" target="_blank" >引言</A></P>
<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1" target="_blank" >一、布施入门愿</A></P>
<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2" target="_blank" >(一)重视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初发心</A></P>
<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3" target="_blank" >(二)世间人发心学布施的第一步</A></P>
<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4" target="_blank" >(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5" target="_blank" >(四)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及果报问题</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6" target="_blank" >(五)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7" target="_blank" >(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8" target="_blank" >(七)由法施引导财施的意义回归净土</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09" target="_blank" >二、布施圆满愿</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0" target="_blank" >(一)认识大悲菩萨的修行意义</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1" target="_blank" >(二)推动菩萨深入布施行的发心是什么</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2" target="_blank" >(三)菩萨如何深入布施的修持历程</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3" target="_blank" >(四)菩萨行外布施及内布施时如何分辨应施与不应施</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4" target="_blank" >(五)菩萨如何从布施进入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的修学情形</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5" target="_blank" >(六)菩萨如何进入发心供佛的深入学习次第</A></P>
<;P  align=center><a href="http://bookgb.bfnn.org/books2/1298.htm#a16" target="_blank" >(七)菩萨圆满布施的修证境界</A></P>
<;P  align=center> </P>
<;P >引言</P>
<;P > </P>
<;P >布施,是成佛必经之路。在六度波罗蜜中,乃至于整体佛法中,最能直接利益众生的,就是布施波罗蜜。笔者以弥陀四十八愿中的四十三愿—‘生尊贵家愿’及二十四愿—‘供具如意愿’来发挥学习布施入门至获得布施圆满的内证境界。目的在表达弥陀的度生行愿,本来就是以布施波罗蜜为前导,依此而引进菩萨修行次第的修学,开发大乘净土成佛之道的因行资粮。</P>
<;P > </P>
<;P >因菩萨宿世学习布施法门的完成,才有诸佛果地随菩萨听闻佛名而生尊贵之家及因众生称念弥陀而往生净土,获得往返十方世界,供养诸佛,供具如意的布施果报圆满显相。故而用‘布施入门的意义’及‘布施圆满的整体意义’来开显前述二愿的修行内涵。</P>
<;P > </P>
<;P >一般人对布施波罗蜜的认识,是非常浮面的。尤其对行持布施的深入过程,没有细心研究过。所以有必要循序渐进的来加以分辨布施波罗蜜的整体修学意义。</P>
<;P > </P>
<;P >当知诸佛愿行的基础,绝对离不开六度波罗蜜,布施波罗蜜更是进入开发成佛悲愿,庄严净土世界,创造净土佛国的重要修行根本。</P>
<;P > </P>
<;P >笔者有鉴于此,故尽心诚意地在‘净土探究’的续篇—菩萨修行次第,由浅入深的发挥‘六度波罗蜜’的修证重点,首先用布施波罗蜜来引证净土成佛之道的入门,祈能对阐扬弥陀的因地行愿有所助益,让初学者清楚的认识,修学净土,绝对不可忽视‘净土成佛之路的整体面’。</P>
<;P > </P>
<;P >因有南部莲友集资欲印‘净土探究’续集—菩萨修行次第(或称六度波罗蜜,大乘净土成佛之道中篇),但因尚未完成,又有北部莲友见布施整体内容,平易近人,具有启发性,又不失佛法深义,实有助于广大的佛教徒认识、学习布施法门的修证意义。故经南部莲友同意,并由中、北部莲友一齐募款倡印六度波罗蜜的一部分:成佛必经之路—圆满布施之道。</P>
<;P > </P>
<;P  align=right>释大寂志于北县静居  </P>
<;P  align=right>佛历二五三七年(西元一九九三年)中华民国八十二年三月一日  </P>
<;P > </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一、布施入门愿</P>
< 24pt\"> </P>
< 24pt\">由‘闻佛名生尊贵家’引进成佛之道的初门—布施波罗蜜的学习</P>
< 24pt\"> </P>
< 24pt\">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他方世界已经发出菩萨心、修菩萨行的众生,听到我成佛的名号,寿终之后,而不能投生尊贵家的话,(按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译为‘生豪贵家’),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P>
< 24pt\"> </P>
< 24pt\">一个听闻佛名,一心持念的众生,所生之处,必得尊贵之位,这是无可置疑的事。</P>
< 24pt\"> </P>
< 24pt\">如称扬诸佛功德经卷中说:‘若有众生得闻诸佛名者,欢喜信乐,持讽诵念,命终之后,投生之处,当得世间最尊之位,为天龙鬼押所敬仰。’</P>
< 24pt\"> </P>
<P 24pt\">但是从古至今,凡夫众生真正因听闻佛号,忆持佛号,而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者,并不多见。甚至大部份的人间众生都没有听闻过诸佛圣号,这是什么因素呢?</P>
<P 24pt\"> </P>
<P 24pt\">按法华经卷一所记:‘凡夫众生因:我慢自矜高,咨曲心不实,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P>
<P 24pt\"> </P>
<P 24pt\">在这个世界上,闻忆佛名的众生都不可多得,何况是在听闻佛名时,就能获得来世的尊贵果报呢?</P>
<P 24pt\"> </P>
<P 24pt\">这便说明了本愿所述的一个在听到佛名间,就能获得来世尊贵、豪贵、富贵果报的众生,更可以肯定,他已经不是泛泛的凡夫众生。诚如本愿所说,必定是宿世久发菩萨心,久修菩萨行的大道心众生。</P>
<P 24pt\"> </P>
<P 24pt\">而为何本愿说这位菩萨行者,在听闻佛名时,不求往生净土,亲近弥陀,而愿获得来世尊贵的果报呢?是否在鼓励念佛者听闻佛名时,不必持名念佛,学这位菩萨行者发愿来世投生富贵之家呢?</P>
<P 24pt\"> </P>
<P 24pt\">当知这是站在大菩萨行者行菩萨道的立场而言。也就是说明了这位菩萨必然经过往生净土,供养诸佛,往返十方世界,广修福慧,普渡众生的过程,才能在听闻佛名时,受到佛力加被,依闻名功德所感,投生尊贵家中,运用其富贵资粮,行菩萨道。</P>
<P 24pt\"> </P>
<P 24pt\">由此而更加证明本愿所说这位听闻佛名,来世转生尊贵家的菩萨行者,一定是‘宿福牵引’,才能有此福德显报。</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而凡夫众生,从初发心学佛时,要如何修菩萨行,才能达到本愿所说—由听闻佛名间,就能依闻名功德,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不断菩萨行业果报呢?</P>
< 24pt\"> </P>
< 24pt\">依般若经论说,凡夫修菩萨行,首先必须由布施波罗蜜下手入门。而且从本愿所说这位发菩萨心的听闻佛名者,获得尊贵果报的观点来看,已经是步入成佛之道的初门—布施度的修学领域,并且深入布施波罗蜜的行持,所以本愿可说是弥陀成佛行愿中的入门重心基础。本愿将依此成佛初门—布施度的立场,分成几个重点来做说明:</P>
< 24pt\"> </P>
< 24pt\">一、重视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初发心</P>
< 24pt\"> </P>
< 24pt\">二、世间人发心学布施的第一步</P>
< 24pt\"> </P>
< 24pt\">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P>
< 24pt\"> </P>
<P 24pt\">四、世间布施相的修学次第</P>
<P 24pt\"> </P>
<P 24pt\">五、施者与受者之间获福最大的情形</P>
<P 24pt\"> </P>
<P 24pt\">六、如何由世间施导入出世间布施行的修学次第</P>
<P 24pt\"> </P>
<P 24pt\">七、由法施引导财施的意义回归净土</P>
<P 24pt\"> </P>
<P 24pt\">(一)重视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初发心</P>
<P 24pt\"> </P>
<P 24pt\">1.什么是布施波罗蜜?</P>
<P 24pt\"> </P>
<P 24pt\">‘波罗蜜’是梵音,中译为‘到彼岸’之义。‘彼岸’则是指成佛之岸。依此释义,当知布施波罗蜜的原意,便是指一个菩萨行者必须依与成佛之理相应的布施法来修学布施之行,才能渡布施河到彼岸,与究竟佛道的彼岸相应,才能称为布施波罗蜜成就。而要如何行布施,才能到达成佛的彼岸,完成布施波罗蜜的修学呢?这是一个非常深入、深广的问题(待后说明)</P>
<P 24pt\"> </P>
<P 24pt\">2.重视本愿的修行问题</P>
<P 24pt\"> </P>
<P 24pt\">所以一个初发心求佛道的凡夫众生,如何掌握今生稀有的学法因缘,认识、分辨、抉择与成佛之法相应的初步入门基础—布施波罗蜜,关系著你从今生开始,是否能真正地正确走向与诸佛成佛行愿相应的基本修行法,而逐渐与本愿菩萨修行者的学法程度相应—在听闻佛名间,便能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的果报。这对行菩萨道来说,是一个非常需要了解、反省、学习的问题。</P>
<P 24pt\"> </P>
<P 24pt\">一个菩萨修行者,若不能生生世世把握尊贵的人天果报,就不能适时地应机度众;不能适时应机度众,便会错过宿缘现前的应化因缘,延缓成佛的时间。</P>
<P 24pt\"> </P>
<P 24pt\">再以现在末法众生的根器来说,虽然佛弟子广行布施之法,但多与布施波罗蜜不相应;与布施波罗蜜不相应,就是与佛道不相应;与佛道不相应,即代表我们‘学佛’还没有入门。原因使出在一般学佛者对佛道的修证次第与内容不认识,对入门的基础—布施波罗蜜的修学心态,没有用心去学习过。因为对修法的次第与内容认识不深,便对自己现在学佛的程度停留在什么阶段不了解;对自己现在学佛的程度不了解,就是对自己的‘根器’不清楚。由此种种原因,而误认自己是大根器,其实是世智辩聪、好高骛远、崇尚空谈。依般若经论说,离佛道远矣!</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3.如何选择今生学佛的方同与‘初发心’?</P>
< 24pt\"> </P>
< 24pt\">所以我们如果今生欲痛下决心往佛道前进,便应首先来反省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发心,究竟停留在什么样的修学阶段。</P>
< 24pt\"> </P>
< 24pt\">(1)为得人天果报?</P>
< 24pt\"> </P>
< 24pt\">(2)为作一个入世菩萨学者?</P>
< 24pt\"> </P>
< 24pt\">(3)为作一个出世菩萨行者—入佛知见?</P>
< 24pt\"> </P>
<P 24pt\">(4)为了脱生死?</P>
<P 24pt\"> </P>
<P 24pt\">(5)为往生净土—求佛知见?</P>
<P 24pt\"> </P>
<P 24pt\">4.确立自己修行证果或成佛的时间</P>
<P 24pt\"> </P>
<P 24pt\">了解自己学佛的方向与发心,再来明白因‘我们自己选择的现在学佛方向与发心而需要的修行证果或成佛的时间有多长’。</P>
<P 24pt\"> </P>
<P 24pt\">(1)为得人天果报,生生世世轮回六道,与解脱及成佛毫不相应,遥遥无期。</P>
<P 24pt\"> </P>
<P 24pt\">(2)为作一个入世菩萨学者,广修福德,世智辩聪,偶行禅慧,成佛时间—不可思议的无量阿僧祇劫。</P>
<P 24pt\"> </P>
<P 24pt\">(3)为作一个出世菩萨行者,依六度法,相摄齐修,入佛知见,与佛道相应,成佛有期。</P>
<P 24pt\"> </P>
<P 24pt\">(4)为了脱生死—有多生解脱、有经劫解脱或无量劫了生脱死之别。但无论得证四果中的任何果位,只要不入无余涅槃,回小向大,行菩萨道,必与佛道相应,成佛有期。</P>
<P 24pt\"> </P>
<P 24pt\">(5)为往生净土,求佛知见。只要能‘一世超生’,便是踏上最稳当的成佛之路,成佛有期。</P>
<P 24pt\"> </P>
<P 24pt\">5.修菩萨行有两条路</P>
<P 24pt\"> </P>
<P 24pt\">如果我们选择的是往生净土—欲入佛知见,或者是做一个出世菩萨行者—求佛知见,便应从现在开始认识—应当如何学佛修行才能入佛知见,而与入佛知见的第一步修行法—布施波罗蜜相应。</P>
<P 24pt\"> </P>
<P 24pt\">前述说修菩萨行有两条路,一是入世菩萨行,一是出世菩萨行。什么是入世菩萨行?什么是出世菩萨行?这是站在修行者的‘发心’上来做分野。</P>
<P 24pt\"> </P>
<P 24pt\">依大智度论说,与佛道相应的修行心态,就叫做‘出世菩萨行’;与佛道不相应的修行心态,纵然发出学做菩萨的发心,但是所作所为,落人‘入世尘欲心’的业行范围,受三界善果,轮回不息,远离佛道,就称为‘入世菩萨行者’。行,便是指心行、业行而言。以下就依布施度的观点,来说明世间人发心学布施的第一步。</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333399>二)世间人发心学布施的第一步</FONT>
< 24pt\"> </P>
< 24pt\">1.世间人发心布施的次第</P>
< 24pt\"> </P>
< 24pt\">布施通一切世间众生所行。一般人布施的发心,一定先从饮食下手,进而布施衣服、卧具、房舍……等,由少至多,从轻至重,量力而为的惠施。这样的行施,这颗布施心才能够持久(智度论卷三十),才不会起大苦恼。能够这样一点一滴的‘常施’,对世间人而言,已相当不易。布施虽不是一般的‘投资’交易行为,但却是绝对不会赔钱,又是最为稳当的‘投资’。你布施的‘发心’有多少,未来必会随著我们的‘发心’而获得同等、甚至舍一得万倍的回报。最起码能改善来世的生活品质,投生到富贵家中。然而‘来世’是谁都看不到的事。难道布施全都为来世做准备吗?当然不是。因布施获得现世报的例子,环顾周遭,放眼皆是,只是我们没有细心去观察罢了!</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2.如何学布施才能获得现世报?</P>
< 24pt\"> </P>
< 24pt\">任何人学习不需要本钱的布施,便能获得现世报,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你相信吗?</P>
< 24pt\"> </P>
< 24pt\">首先必须对‘现世报’的定义加以说明,再来肯定布施绝对能获得现世报的道理,你便会无话可说!</P>
< 24pt\"> </P>
< 24pt\">所谓现世报的获得,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可深可浅;不是一定要在布施后获得大富大贵的事实,才叫做现世报。相对的,也不是一定要用财物布施,才叫做布施。布施的‘发心’越重及所施舍出去的财物越多,所获得的布施果报,当然越深远,能够延伸到遥远的未来去。相对的,你布施的‘发心’,能够让周遭的人们看得到、感受得到的,自然与你引起‘共鸣’的人们会用同等的‘发心’来回应你,这就是因布施获得现世报的一种</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333399>1)面施的现世报</FONT>
< 24pt\"> </P>
< 24pt\">举例来说,如果你平常脾气不好,不得人缘,何不从现在开始,学著经常用发自内心的真诚,面带微笑,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们,你的‘人缘’一定会就此一天比一天好转,这便是因‘面施’而得到人们同样以‘微笑’及和蔼可亲的态度回敬你,立即获得现世报的一种。来世更可得到端正的五官,相貌圆满。这种不需要本钱的布施,只要你心念一转,面露微笑,垂手可得。现实的因果报应,就等著我们去印证。自称是佛弟子的我们,难道就如此吝施吗?</P>
< 24pt\"> </P>
< 24pt\">(2)眼施的现世报</P>
< 24pt\"> </P>
< 24pt\">俗话说:‘忠奸善恶辨在目。’你是否真的对人好,明眼人从你的眼神及神情可以一览无遗(除受过特别训练及心机深重者之外)。你经常为了一点点小事情,对人恶眼相向,凡事见识短浅,势利眼,见不得别人比你好;用此皮毛之见,处处以眼红之心,嫉妒别人,挖苦别人,目光如豆;认识你的人,会对你有什么看法及反应呢?相对的,用慈祥的眼神表达内心对朋友真诚的交往,用温和的眼神去关怀、帮助一切人们,又会获得什么样立即回应的现世报呢!?</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333399>3)言施的现世报</FONT>
< 24pt\"> </P>
< 24pt\">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说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P>
< 24pt\"> </P>
< 24pt\">在今天的社会,如果你认识一个习惯挑拨离间,说话尖酸刻薄、两舌斗乱,对你花言巧语,甚至经常指桑骂槐、信口雌黄、强词夺理、耸人听闻、冷言冷语的人,你会亲近他或是疏远他?还是教训他?如果又遇著与你有利害冲突时,你又会如何对付他?以你向他回应的心术与举动,就是他以恶言相向获得现世报最好的说明。</P>
< 24pt\"> </P>
< 24pt\">相对的,你认识一个说话诚实,言谈婉转柔和、有条不紊,处处关心人家,赞美人家,甚至具有真知灼见、议论风生、要言不烦、娓娓动听的人,你会以什么看法及态度回应他呢?或许你会说,这种人在世界上已经少见,但却确确实实表现在一个彻底实践‘言施’的学佛者身上。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去学习,从现在开始,多说一句赞美及关心人的话,你便会感受到言施的现世报,立即回应的温馨!试著印证言施的现实利益吧!</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4)身施的现世报</P>
< 24pt\"> </P>
< 24pt\">俗语说:‘言教不如身教。’说得再多文过其实的话,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安份守己。一有机会,便装腔作势,哗众取宠;品格不端,言行不一,不知洁身自好。刚开始时,人家或许被你装腔作势的精神感召所诱骗,但时日一久,捧得越高,摔得愈重;现宝的因果报应,就在‘身施’的正与反之表现上展露无余。你愿意做一个品格玉洁冰清,如光风霁月,俯仰无愧的学佛者,还是成为一个言不顾行,欺下罔上,哗众取宠的斗筲之人呢?好好反省吧!</P>
< 24pt\"> </P>
< 24pt\">(5)座施的现世报</P>
< 24pt\"> </P>
< 24pt\">在听经的时候,斋僧的时候,乃至于任何公共场合,或者在家居之时,见有僧众到来,迎请僧众就座,让座与僧宝听经……,或者于任何公共场合及家居之时,让座予老弱妇孺,那是座施的一种。在恭敬让座、迎座的当下,受到对方的微笑、致谢,使自己内心增添一分礼敬僧宝及‘末来佛’之心,就是‘座施’的立即现世报。这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习的。</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6)房施的现世报</P>
< 24pt\"> </P>
< 24pt\">如何增长自己的学佛智慧?除了看书、闻法外,与三两朋友在家中聚会,互相交换心得,当然足使自己增长见闻智慧的一种。甚至发心在家内,挪出空房间,布置一个小佛堂,或在外面与众人合作租借场所,设立讲堂、念佛会、禅坐班……等,定朋聚会,请法师说法开示,乃至提供房舍供养僧众静修、弘法。其中大众闻法受惠的热烈回响,致使佛法绵延不绝的利益众生,安定社会,就是‘房施’最好的现世报。</P>
< 24pt\"> </P>
< 24pt\">(7)耳施的现世报</P>
< 24pt\"> </P>
< 24pt\">当你有机缘碰到周遭认识的人们,甚至不认识的人们,有痛苦、烦恼时,能诚心倾听他诉说苦恼而心不烦躁,就是耳施的一种,进一步说,能在面对他人毁谤,甚至听到周遭传答任何不顺耳的话,而能耐心的倾听,不排斥、不反弹、不报复,亦是其施的一种。因耳施而帮助人家减轻内心的痛苦,因耳施而减轻自己及他人的无妄之灾,因耳施—恭听法师说法而获得智慧、辩才……,就是耳施最实际的现世报。</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8)心施的现世报</P>
< 24pt\"> </P>
< 24pt\">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的根本源动力,在于‘心施’的推动。没有一颗真诚施舍的心,以上七种布施成果,一定有限;相对的,所获得的现世利益,自然减低。</P>
< 24pt\"> </P>
< 24pt\">为什么一个人会待人虚情假意?一意孤行?表现出一副自命不凡、自我炫耀、局傲不逊、唯我独尊的态度?这正是‘相由心生’的写照。正代表他的心量狭小,心浮气躁,没有自知之明。</P>
< 24pt\"> </P>
< 24pt\">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一个真正虚怀若谷、宽宏大量、信实不欺的谦谦君子,一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一个虚憍恃气、虚有其表,仅有井蛙之见的伪君子,也一定会在时间的验证下,暴露其短。这都是现世当中我们可以看得到因果报应。</P>
< 24pt\"> </P>
< 24pt\">少争一时之气,便减少一分烦恼,凡事以诚待人,别人自然以诚回应,这是从古至今,最高的谋略。</P>
< 24pt\"> </P>
<P 24pt\">当你发现心中正在默默散发出为人关怀、祝幅、宽恕、感恩的真与善时,你已经点燃‘心施’的生命之光,种下布施的福种。</P>
<P 24pt\"> </P>
<P 24pt\">菩萨的悲心与愿力,就是从‘心施’的发心而延展开布施的修学次第,以致延伸出生生世世因布施而获得的富贵福德果报。一个凡夫俗子,欲踏上弥陀本愿所说菩萨因地修学布施的行列,首先一定要从以上所述七种不要本钱的布施开始学习。如果连不需要本钱的布施都做不到,还谈什么布施深入修学的次第呢?而且这仅是‘布施入门’的开端。不论小乘或大乘行者,都一定先从布施法门下手起步。尤其是‘心施’,更是布施入门的重心。</P>
<P 24pt\"> </P>
<P 24pt\">唯有从‘心施’下手学习,才能真正打开布施的大门,获得生生世世不可思议的福德果报,进而走向菩萨利益众生的菩提之道。</P>
<P 24pt\"> </P>
<P 24pt\">任何人都不愿来世投生在孤苦零丁、穷困潦倒的人家,不愿来世贫穷,又不敞开布施的双手,多修一些福德善种,这正是现代人贪财又吝施,心口不一的写照。</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三)现代人布施的态度</P>
< 24pt\"> </P>
< 24pt\">1.本篇说明的意义</P>
< 24pt\"> </P>
< 24pt\">福德深厚的菩萨,能对诸佛的圣名,生起敬信称念之心,因称名功德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行菩萨道。甚至能于一念听闻佛名功德所感,而招感未来的人天尊贵果报。</P>
< 24pt\"> </P>
< 24pt\">凡夫众生宿福浅薄,听闻佛名,不能对诸佛圣德之名,生起强有力的敬信之忱。放在‘浅信’的称名下,无论往生净土成发愿生生世世以人间尊贵之身,行菩萨道,都难能如愿。</P>
< 24pt\"> </P>
< 24pt\">本愿‘四十三愿’,一方面是在启示闻忆佛名的功德力量,能令众生生世世招感人天尊贵的果报。一方面是在说明一位悲愿心重的菩萨行者能够仅在‘听闻佛名间’,便招感来世的人天尊贵果报,一定是宿世修学‘布施行’深入的大菩萨行者。</P>
< 24pt\"> </P>
<P 24pt\">另一方面更是在说明念佛乃大布施,因念佛者捐弃内心的贪嗔痴(内布施),施舍外在的财物(外布施),供养三宝,广集净业资粮、求生净土。当从净土回入娑婆度众生时,必能在闻忆佛名间,达到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行菩萨道的目的。尤其在提醒欲求往生的念佛者,在修集往生的福德资粮间,应该注意、反省自己布施修福的心态,是否有违弥陀因地度生行愿布施的发心?</P>
<P 24pt\"> </P>
<P 24pt\">凡夫念佛者,尤其应承认及警惕自己的‘宿福浅薄’,不能因薄福、浅信称名而往生净土。</P>
<P 24pt\"> </P>
<P 24pt\">应该在了解了不愿所说的这位菩萨行者为什么能够因为‘宿福牵引’—在听闻佛名间,就能生生世世投生尊贵之家的果报后,更应积极念佛求生净土,并加强对布施波罗蜜的修学—学习大菩萨行者在因地念佛间,以‘布施行’为辅,积集往生的布施福德资粮,为自己尽未来际的菩萨道上,奠定生生世世投生尊贵家的佛道度生根基,才能与本愿所说的菩萨行者在听闻佛名间,生生世世感招人天尊贵的果报相应。</P>
<P 24pt\"> </P>
<P 24pt\">前篇谈及凡夫学佛者修学布施的次第,是从面施、眼施、言施、身施、座施、房施、耳施、心施的内容下手入门,进而就要认识布施法门许多非常重要的基础学习心态。</P>
<P 24pt\"> </P>
<P 24pt\">不论初机念佛者与初机佛教徒,或者自称已信佛多年,但布施的发心一直停留在佛道外,不能入门的佛弟子,以及依念佛者修积净业资粮的布施心态来讲,基本观念的探讨,是非常重要的,万万不可轻忽自己目前‘布施的发心’!</P>
<P 24pt\"> </P>
<P 24pt\">我们应该深刻地体认,现代大多数的佛弟子,学佛程度不能提升,都是因为入门的基础没有扎稳,才会似是而非地自称是老居士成老参学者,而却仍然是个‘初学者’犹不自知。故有必要将本愿所说大菩萨听闻佛名前的因地入门修持问题—布施行,来为初学者分辨‘布施波罗蜜’的基础,以正视听。</P>
<P 24pt\"> </P>
<P 24pt\">2.你愿意走那一条布施路线?</P>
<P 24pt\"> </P>
<P 24pt\">我们看现在的初机念佛者及大多数的佛弟子在布施时,都是走‘入世布施相’的路线,而与佛道毫不相应。原因就出在对‘与佛道相应的布施意义’不了解。首先就来说明什么是“入世布施相”?同样与前两篇所说是站在布施者‘发心’的观点而言。即是指‘尘欲心重’不思出世修行法的布施者而言。念佛者若是将自己布施的发心落入‘入世布施相’的范围,是与本愿所说菩萨布施的因地发心不相应的,不能因‘入世的布施福德果报’而往生净土。而做入世布施相的意义,又可区分出两种布施发心。</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1)布施有两种人</P>
< 24pt\"> </P>
< 24pt\">一种是布施者对受施者以财、物等布施,而对受施者生出敬信心、福田心、施舍心,欢喜布施,无有悭贪、吝惜、悔施之意,具足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贪’等与布施善心相应的身口意业行,便称为清净布施行为。反过来说,不与以上‘敬信、福田、施舍、破贪’等四种心态相应的布施行为,就叫做不清净布施,即是不净施之意(智度论卷二十九)。</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2)你有以下所说三十二种不净施心态中的几种?</P>
< 24pt\"> </P>
< 24pt\">大乘经论将不净施的种种心态区分出来,正显示出现在广大的布施者(不论外道或佛教徒)种种与佛道不相应的布施心态。身为佛弟子,若想求一世往生净土,或者想发愿继续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都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在布施时,有无以下所说数点不清净布施发心的其中几种?</P>
< 24pt\"> </P>
< 24pt\">《1》你皈依佛门后,是否因不明佛理,仍然做没有选择性的布施。如鬼神庙、道教、一贯道……,统统布施,而结下许多未来障道的因缘?(按:佛末曾说过不可布施外道,今仅就不净施心态做反省)。</P>
< 24pt\"> </P>
< 24pt\">《2》你会为了向佛祈求钱财,因有所为而布施吗?</P>
< 24pt\"> </P>
< 24pt\">《3》你会因为愧对他人,为了弥补自己对他人的愧咎之心而布施吗?</P>
< 24pt\"> </P>
<P 24pt\">《4》你会因为在旁看见有人布施,被好施者嫌责,或怕好施者嫌责自己不发心布施,而跟进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5》你会因为畏惧受施的‘对方’而勉强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6》你会为了取悦他人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7》你会因为身患重病、怕死而布施三宝祈求长命或祈求来世善果吗?</P>
<P 24pt\"> </P>
<P 24pt\">《8》你会因为受到鬼神影响(如乩童作法、扶鸾消灾)而欢喜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9》你会因为自恃富贵多财应该广为布施而行惠施之道吗?</P>
<P 24pt\"> </P>
<P 24pt\">《10》你会因为看见朋友布施,为了自己‘面子’,加倍布施,以此增强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吗?</P>
<P 24pt\"> </P>
<P 24pt\">《11》你会因为在布施后,与受施人有仇恨未解,而嫉妒、嗔恚受施者吗?</P>
<P 24pt\"> </P>
<P 24pt\">《12》你会因为仗著自己财多势大而以憍慢自负之心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13》你会为了沽名钓誉,假借慈善或佛教名义广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14》你会为了在三宝中求福,祈求家庭平安、事业顺利、婚姻幸福等视愿而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15》你会因为碰上身体不适,或因为父母、子女、朋友……有难、生病,为了解难、解病、求吉而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16》你会为了吸引、拉拢信众、徒弟,有目的而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17》你会因为布施的对象是贫穷患者,而对他生出轻贱不敬之心吗?</P>
<P 24pt\"> </P>
<P 24pt\">《18》你会因为事先得知施与受施者能获得权势而欢喜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19》你会因为畏惧钱财被人偷盗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20》你会因为身边有闲钱,放著无用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21》你会因为被受施者以恶口诃骂、索钱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22》你会因为亲爱、怜惜对方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23》你会因为死之将至,担心钱财去向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24》你会为了求得好名誉,受人重视,列为好人好事代表而蓄意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25》你会因为事先预知在某种场合布施后,能获得尊贵之名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26》你会因为知道受施的对象具有优秀才华,超胜于你,而在布施后,嫉妒他吗?</P>
<P 24pt\"> </P>
<P 24pt\">《27》你会因为对受施者有所要求,欲求得财势而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28》你会有:‘庸俗小人,以愚贱之身,尚知布施之理,何况我德高望重怎可不行布施’的想法吗?</P>
<P 24pt\"> </P>
<P 24pt\">《29》你会有:‘只要我布施此人,此人必一心向我,受我指使’的想法,而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30》你会因为结识之友皆是乐善好施者,为巩固友谊,而行布施吗?</P>
<P 24pt\"> </P>
<P 24pt\">《31》你会因为获知:‘我的怨亲债属,因为力行布施,名噪一时,名声胜我。’心生嫉妒,也要以牙还牙,以布施之道,贪求声名利禄,而行施舍吗?</P>
<P 24pt\"> </P>
<P 24pt\">《32》你会有:‘只要我布施少物,就能获得千万亿倍的福德果报’的心理。因贪求乐报而行布施吗?</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如果你虽然皈依佛门,而在布施前、布施时、布施后,仍有上述种种不净施的心态与未述及的种种不清净布施之心,皆与佛道不相应。或者有人自认已经发菩萨心,已在广积净业资粮,而依然有以上一种或数种不净施心态而不自知,正代表著你‘心思散乱’,尚未认识布施修学的次第。虽然来生可获得富贵果报,但因此富贵因缘,而使你又增加许多造作堕落恶道的逆增上缘。这种富贵果报不是出世清净之福,不与本愿所说的菩萨因宿世布施之福深厚,而在听闻佛名间,就能生生世世获得人天尊贵果报的出世菩萨行愿相应。</P>
< 24pt\"> </P>
< 24pt\">依般若经论说,任何欲往佛道前进的佛弟子,在布施时,皆应去除以上所说种种与佛道不相应的心态,修学、观照与佛道相应的布施‘心法’,才能从今生起,真正踏上学佛的正途。</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3.你明白自己今世贫穷或富有的原因吗?</P>
< 24pt\"> </P>
< 24pt\">为什么有的人会出生在贫穷人家,有的人会生长在富贵人家?有的人虽然辛劳工作,却赚钱有限;有的人工作轻松,却进财不难?有的人……。当然这其中是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但是前世有没有种植布施功德,却对今世的贫贱富贵有著直接的影响力。</P>
< 24pt\"> </P>
< 24pt\">佛在世时,曾经有一个叫做阿那邠邸的长者,就自己家庭贫穷的现况,请问佛说:‘佛!我虽然不像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但是我仍知应当经常随力做布施功德,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使我今世贫穷苦命。为什么我经常行布施,而我现在的饮食却仍然粗糙不堪,没有获得改善呢?’</P>
< 24pt\"> </P>
< 24pt\">佛回答长者说:‘你今生布施的功德,是积蓄来世的福德资粮,不是在今生就能看到成果。你必须明白,布施的福报,不是在于你用好的食物布施或者不好的食物布施,也不是在于你布施食物的多少,而是在于你布施时候的‘发心’。你应该经常检讨自己:在你布施时,是不是用不恭敬的心布施?是不是没有将布施的功德回向求福?如果当你布施时,是用不诚意、不恭敬、不发愿、不回向、没有信心的轻蔑态度行布施,来世虽然会有福报,但是福德薄少,有福却看似穷人;虽有仆从奴婢随身,但仆从、下人都对你有口无心,不忠于你。又由于自己勤俭成性,三餐饮食,却仍然像穷人一样的粗淡不良。一生只知道做金钱的奴隶,从来没有享福过……。</P>
< 24pt\"> </P>
< 24pt\">‘长者!你今生不如大富人家一般的富有,是前世少种布施因缘及布施时没有信愿心的布施行为所致。如果你今生布施时,仍然用轻率心、不敬心布施,来世纵然财富无量,但是易得易失,不能常有。从现在开始,你应当要用恭敬心、诚意心、欺善心来行布施,发愿求福,来世你的生活,一定会像大富人家一样的家财万贯,享用不尽……。’(增一阿含经)</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25: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从佛开示长者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布施的广大福报,是建立在坚固的信愿心上,而不是在于布施财物的多寡!大家可记得佛在世时,贫穷老妇点灯供佛的故事?如果我们在布施时,能够像那位贫穷老妇一样的用一颗虔诚供佛求福的心来布施三宝,未来所得的福德果报,就能像那位老妇供佛的油灯一样,长明不灭,受用无穷!终能与不愿所说的菩萨因地的布施‘发心’相应。凡是欲在佛门中求福的善男信女,有没有留意到自己在布施时的发心是否有如上述所说的具备诚敬、欢喜的求福心呢?或者根本是停留在‘不净施’的阶段呢?</P>
<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2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4.你知佛为何不因说法而接受人供养吗?</P>
< 24pt\"> </P>
< 24pt\">杂阿含经卷四(一九八)及智度论卷二十二曾载,佛在世时,有一次,于印度的拘萨罗国游行至那罗聚落托钵,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看见佛陀走来求乞,心生不敬。俟佛为其开导后,认为佛所说法言之有理,便以满钵香美饮食,供养世尊。佛为其开示说:‘我不因说法,接受此食,但为利益众生而说法。’</P>
< 24pt\"> </P>
< 24pt\">如是为婆罗门广说净施之道。又说:‘我不见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天神、世人,堪食此食,而得安身。’</P>
< 24pt\"> </P>
< 24pt\">于是教婆罗门手持此食放在无虫水中及少长杂草的地面上。不料此食刚倒入无虫水内,水即大沸,烟火俱出,啾啾作声,宛如熟铁丸投入冷水中,隆声大作,烟气四起一般(这代表受者不净之报,犹如遭受大火烧身一样的难以消受。)</P>
< 24pt\"> </P>
< 24pt\">婆罗门自思:这是佛的大德大力所感,才能使此饮食做如是神变,真是奇特!自从见佛食钵显现瑞应后,婆罗门对佛的修持德操,信心倍增,随佛出家……。</P>
< 24pt\"> </P>
<P 24pt\">由上得知,佛不因说法,有求于人而受人供养。这个例子亦是暗示当时及后世的出家弟子,不可因为贪得众生财物,有求于人而为众生说法,有违说法度众的‘本意’。</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5.你有听法后才布施的习惯吗?</P>
< 24pt\"> </P>
< 24pt\">相对的,供养者在闻法当中考量过出家众的程度,符合自己供养标准,才发心布施,内心先有‘睥睨、试探’的心态,就是不净施。</P>
< 24pt\"> </P>
< 24pt\">尤其现在的信众到佛寺参加法会、听法、挂单……等,皆有‘临走之前’才布施的习惯,无形之间形成一种与出家众‘交易’的心理而不自觉。有交易的心态,就是不净施。这种布施行为,来世所获福德果报,小之又十,迅速消失。</P>
< 24pt\"> </P>
< 24pt\">可以说现在的布施者,少有以清净心惠施的时刻。我们可以常常听到现代人到佛寺做布施,便称为‘投资’,而不是布施。投资之后,内心就等著现实利益的回收。于是设立种种名目、头衔来监督出家众或受施者如何调度财物的去向……。</P>
< 24pt\"> </P>
< 24pt\">现世的布施者在布施时‘心不清净’,或者受施者甚至说法者在度众生时‘心不清净’,这本是双方面因名利的牵缠而产生一种恶性循环的结果,乃是末法众生共业所成,不可抗拒,也无法改变。虽然共业不可转,但是有心往佛道上前进的佛弟子,却一定能在初发心布施时,便学习在闻法前及到佛寺时,即先以恭敬心、清净心、平等心供养说法者及常住僧众。革除闻法后才以‘不净心’布施的行为,及与僧众交易的布施心态。以此清净布施发心,念念持续,终生不断,回向净土,一定能创造共业中的别业果报,超脱五浊恶世,到净土世界去,随佛修行。</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271

主题

1626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3591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5 20: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 24pt\">6.你有布施后悔施的情形吗?</P>
< 24pt\"> </P>
< 24pt\">(1)布施后又悔施的实例</P>
< 24pt\"> </P>
< 24pt\">佛曾开示布施后又悔施所获得的果报问题。佛说,过去在印度的舍卫城中,有一位婆提长者,财富无量;染疾命终后,因无有子嗣,生前所有财宝,全数充公。当时波斯匿王就其生前虽拥有无数财富,但每日所食之物,却极为粗糙,所著衣服,垢坌不净,所乘车骑,极为瘦弱,这种有财不能享用的怪异现象,请示于佛。</P>
< 24pt\"> </P>
< 24pt\">佛回答说:‘这是悭贪之人,以贪吝、悔施之心行布施之法所获得的果报。这位婆提长者死后已堕啼哭大地狱中,受其依布施致富而再造的悭吝咒恶之报。’</P>
< 24pt\"> </P>
< 24pt\">佛于是为波斯匿王说其宿世所修福业,生此富贵之家的宿因说:过去此长者曾经生逢迦叶佛出世,投生舍卫城中,为田家之子。当时迦叶佛涅槃后,有一位辟支佛出世(修行证果之人),路经长者家托钵。长者看见辟支佛在门外站立,便以欢喜心施食与辟支佛。辟支佛得食后,立即以神足通飞升虚空而去。</P>
< 24pt\"> </P>
<P 24pt\">当时长者见到辟支佛现神变,心生景仰,发誓愿说:愿我以此施食功德,世世所生之处,不堕三恶道,财富具足。</P>
<P 24pt\"> </P>
<P 24pt\">后来长者遇一机缘,又生悔心,咒骂辟支佛说,宁可布施予奴仆,也不应布施给秃头道人饮食!</P>
<P 24pt\"> </P>
<P 24pt\">因为长者施食时曾发愿,愿获无量财宝,所生之处,不堕恶道,便应愿所感,生生世世,投生富贵之家,无虞匮乏。但后来又生悔心,故虽拥有极富之位,却生而不乐于财富五乐之中享用,饮食粗糙,穿戴不足,有钱不愿供给父母、尊长、兄弟、妻子、仆从、朋友等享用,也不愿布施修道之人。看似富贵,赏与贫人无异。(增一阿含经卷十三)</P>
<P 24pt\">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6-10 02:50 , Processed in 0.21802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