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121|回复: 0

调伏人生二十难之第五难:生值佛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郁闷
    2019-8-31 12:11
  • 签到天数: 797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胜妙罗施食村居委会成员

    307

    主题

    0

    帖子

    1909 小时

    在线时间

    服务人员

    我若不慈悲,谁替我修行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7430
    发表于 2015-2-19 02: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第五难:生值佛世

    佛说人有二十难,生值佛世第五难;

    殊胜因缘值佛世,闻法不行亦枉然;

    难得人身今已得,勤养慧命聚资粮;

    佛心己心行正道,生值佛世有何难。


    佛陀时常告诉我们:人生无常,生命苦短,诸事苦多乐少。在“分段生死”的短暂生命中,若不赶紧启发慧命,突破内心的种种困难,那么不只是今生此世,还有来生来世,生生世世都难以断除这份痛苦艰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二十难中的第五项就是“生值佛世难”。要出生在佛身住世的时代,真的很困难。因为从人类进入历史记载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唯有释迦牟尼佛曾在印度降生,距今已是两千五百多年。在这之前或之后,人类的记载之中都没有任何一尊佛出世。

    今生此世我们好不容易能听闻佛法,但佛陀却已入涅槃两千多年,只留慧命在人间。“殊胜因缘值佛世,闻法不行亦枉然”,我们要与佛陀同世而生实在很困难,就算与佛同世,如果无缘接触佛法,或是闻法而不知实行,就算与佛同世也没有用。

    流离失所寻庇护
    佛在世时,当时的民生大都很困难,贫穷苦难、流离失所的人很多。其中,有一群流浪在外又找不到工作的人,他们的生活总是三餐不继。

    有一天,这六七个流浪汉看到佛陀僧团的队伍很庄严,又看到佛陀带着比丘们到家家户户去托钵时,每个家庭都十分恭敬地接过比丘手中的钵,盛满整钵的饭菜,来供养佛与僧。

    那种献供、礼拜供养的景象,令流浪汉们觉得很震撼。想想自己为了生活而流离失所,如果去乞食,不仅得不到施主的供应,还得受人冷眼批评。然而,比丘们同样是托钵乞食,却得到人民深深的敬重。于是这六七个人不断地议论着——如果我们加入僧团,生活就不用担心了,也不用找工作做,多轻松!

    于是,他们相约来到佛陀的精舍,恭敬礼佛,恳切地要求佛陀收留,让他们出家加入僧团。佛陀看到他们态度虔诚,就慈悲地允其所请,为他们剃度。

    他们再也不用为了生活而烦恼,所有的信徒对僧伽比丘都非常尊重。他们很欢喜,甚至得意忘形,每天托钵回来,吃饱饭无所事事,六七人便结为一党,天南地北,谈天说地。这种戏言嬉笑、放纵无度的形态,僧团中其他的比丘看在眼里,心里很不以为然。

    有一天,一位年轻比丘实在看不过去,就向佛陀诉说他们懈怠、放逸、不顾僧伽形象的状况,根本就是僧团中的败类。佛陀听了之后也很无奈,就对年轻比丘说:“这是一群在生死中流浪的可怜人,他们为求活命而进入僧团,所以迷失了慧命。你去叫他们来,我想对他们说话。 ”

    年轻的比丘遵照佛的指示,呼唤他们前来,佛陀怜悯恳切地辅导、鞭策他们。这几位放逸的比丘终于如梦初醒,了解到生命无常,虽然与佛同世,自己却不知觉醒,仍流浪在六道苦恼的漩涡里。最后他们厌弃了过去放荡的生活,开始寻求慧命的解脱,不再为生活苦恼奔波。

    这段故事可以用来自我警惕——虽然是与佛同世,也在佛前剃度进入僧团,然而如果不懂得及时把握,好好实践佛陀的教法,哪怕是在佛的面前、佛的座下,也是一样浪费生命。

    “殊胜因缘值佛世”,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若能了解佛陀的教理,就算离佛很远,也像与佛同住在一幢房子里。其实,佛陀虽然离开人间,如果我们能将佛陀的法身慧命延留下来,并且好好地依教奉行,其实和与佛同世无异。

    所以我们要将“佛心当成己心”,真正的学佛,就是要学得佛心,若学不到佛心,怎样也无法成佛。此外,见佛闻法,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这一念心,如果不好好把握,再好的法,用在我们身上都可能变成相反的结果。

    闻法误解心狂乱
    譬如佛世时,当时在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有一天来了一位失去儿子的父亲。虽然他是一位婆罗门,对宗教也稍有了解,然而面临与最亲的家人死别的时刻,同样也是无法接受。最后他发狂了,到处乱跑,看到人就问:“你有没有看到我儿子?”好几天的时间都不曾进食、睡眠,心念完全狂乱了。

    他一直来到佛陀的精舍,也同样询问佛陀:“瞿昙沙门,你知道我的儿子在哪里吗?”佛陀告诉他:“人生恩爱别离,怨憎会苦!”这位父亲心已狂乱,听不进任何言语,转身又跑了。但是脑海中依稀记得佛陀说的“恩爱别离,怨憎会……乐”,就四处告诉他人:“瞿昙沙门这样告诉我——恩爱别离,怨憎会,快乐”。

    有些人听他这样说都觉得很奇怪:佛陀是位有智慧的大觉者,怎么会说“恩爱别离,怨憎会,快乐”?后来这句话就流传开来。有一天,波斯匿王与末利夫人在城楼上观看人民聚集,看到不同以往的景况,原本大家都是安分守己地买卖东西,怎么这一天却三三两两地交头接耳,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就问身边的随从。随从回答:“大家在议论——有一个人向佛陀请法,佛陀告诉他‘恩爱别离,怨憎会乐’。”国王就说:“岂有此理!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末利夫人是很虔诚的佛教徒,她告诉国王:“佛陀应该不会说这样的话,如果佛陀真的说了,应该也有他的用意。”

    末利夫人赶紧派遣一位大臣,前往佛的精舍去询问究竟。后来佛陀又详细地解释:“人生的恩爱别离,是痛苦的;怨憎会时也很痛苦,这都不会快乐。”佛陀重说一次,让大臣再回报给末利夫人。真正恩爱的人要别离,当然会很痛苦,没有快乐;而互相怨憎的人相处在一起,当然也很痛苦,哪有快乐?

    从这个事件看来,虽然与佛同世,面对面说的话都会产生偏差,何况在后代?所以说“殊胜因缘值佛世,闻法不行亦枉然。”再来,“难得人身今已得,勤养慧命聚资粮”,难得的人身今既得,接着就要殷勤地培养慧命。生命原本就有分段生死,然而慧命却是永续的,我们要赶快在人生道上积存慧命的资粮。

    “佛心己心行正道,生值佛世有何难”,明了生值佛世实在不简单之后,只要我们有心,能体会佛心,自然与佛的境界就会愈来愈接近。


    证严法师讲述
    王端正记录

    转帖

    遭遇就是修行,多思量,少判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4-28 07:26 , Processed in 0.1090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