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67|回复: 0

转自知乎: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自杀事件频频发生? 续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难过
    2020-4-1 17:15
  • 签到天数: 2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胜妙罗施食村善闻同修

    306

    主题

    484

    帖子

    181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811
    发表于 2021-4-3 11:46:2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作者:羊梨笔记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0090662/answer/139772832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每次这种事件发生后都有好多人评论说“现在孩子心理太脆弱了”“父母应该进行更多挫折教育”“父母就是太溺爱孩子才导致一点小事就闹着要自杀”。

    看到这些评论,真的让我非常生气。孩子自杀,不是因为得到的爱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还有这么多人在胡乱建议父母给孩子人为制造更多不必要的挫折,进行所谓“挫折教育”,简直是适得其反。

    前些天专门为这事儿写了一篇文章,惟愿天下父母心,皆具共情、同理心,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善待,快乐成长。羊梨笔记:自杀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怎么预防?zhuanlan.zhihu.com全文如下: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因为写作业问题跟父母发生争执,留下遗书从8楼跳下身亡。在本该天真烂漫的年龄,却用充满童稚的笔迹,写着「我恨你们」「我不要再在作业中挣扎了」,尤其令人痛心。无独有偶。有人说今年1-5月广西自杀身亡的中学生有46起,同比去年增加了60%。


    我去查了一下全国数据,发现我国青少年自杀率竟然居全球第一,有媒体报道称每年自杀身亡的青少年有十几万人。一份针对上海中小学生的调查报告显示,24.39%的中小学生曾经有一闪而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15.23%的学生认真考虑过这个想法,5.85%的孩子有过计划。并且据研究者分析,实际自杀人数往往比公布的数据还要高3-5倍,令人心惊。这几天还有一个案子也闹的沸沸扬扬,中北大学大二学生作弊被抓后跳楼。

    让人不禁要问,我们的孩子怎么了?每次有这样的事件出来,很多人会说是因为家长太溺爱,导致现在的孩子心理太脆弱了,经不起一点挫折,遇到一点小事就闹着要自杀。进而提出家长要对孩子从小进行挫折教育,锻炼抗压能力。真的吗?孩子因为得到的爱太多了所以自杀?恰恰相反,孩子得到的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为什么这么讲呢?很简单,生物都有求生的本能,我没有见过一个因为被太多爱包裹着,过得开心快乐的人会选择自杀。而悲苦绝望,对这个世界再没有留恋的人,才能违抗生物求生的强大本能意志,选择自我终结。自杀固然有冲动的因素,但冲动无法解释自杀的根本心理动机。孩子年龄小不太搞得清楚,但一个人决定去死,本质上是一个决策。这个决策是基于哪些信息做出来的?

    我们试着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来探究一下。经济学领域有个词叫「效用」,指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物品得到的满足程度。理解了这个词,就可以理解有关人为什么而活着,以及人为什么会自杀等一系列人生重大课题,关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几乎都可以「人生总效用」这个概念来理解。小时候常常跟玩伴玩一个游戏,叫「酸甜苦辣咸」。两个小孩,一个伸出手臂,一个用食指和拇指圈起来对方的小臂,两手交替着一节节数上去,换一次手念一个字,数到臂弯处是哪个字,就说明你喜欢吃什么口味。

    现在回想起来,人生不就是这样一个充斥着「酸甜苦辣咸」的体验之旅吗?佛经里讲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古人讲人生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人生四大悲事「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老年丧独子,少子无良师」。

    喜怒哀乐,皆为体验。人生所有体验的总和,就是人生总效用。总效用,有正有负。如果快乐幸福的体验居多,这一生总效用就是正数;如果悲伤绝望的体验更多,这一生的总效用就是负数。

    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人们有着各种或理想主义或现实主义的表述版本,但背后的本质逻辑,就是人生总效用的最大化。

    也许有人会质疑这个逻辑,举例古今书生往往要经过十数年的寒窗苦读、专业领域的各拔尖人才为了台上的一分钟要苦练台下十年功,这些苦读苦练的体验一点都不美好,效用显然为负,岂不是和这个逻辑相悖?但不要忘了,另有句话叫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他们相信成为「人上人」之后的正效用,大到足以弥补之前吃「苦中苦」时候的负效用的地步,所以这样的人生选择,仍然是出于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人生目标。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理解很多人自杀的原因。当一个人在最近很长一个阶段的效用一直处于负数状态,并且ta相信未来也看不到任何改善的希望,此时ta作出自杀的决定,其实是个「理性」的选择,ta是在止损。因为当前此刻,已经是TA能感觉到的自己人生总效用值最高的时候了,再继续生存下去,总效用会越来越低。在一旁劝解的人,往往以为放言自杀者是冲动使然,出于好心劝他们要理性;但孰不知,这个群体之所以这么思考,背后正是有着「理性」的考量,劝人者不懂这一点,就会陷入鸡同鸭讲的境地,适得其反。

    所以,到了这里,我们可以总结绝大部分自杀行为背后的两大必要不充分条件:回到开头那位长期被写作业折磨的小女孩的例子,同样如此。大人可能觉得难以理解,「作业是多,但也不至于就自杀吧?」但是,别忘了,同样一件事情,对于10岁孩子和三四十岁成年人的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大人脑力体力已经发育完全,可能会觉得小学作业的难度不过如此;但对孩子来说,尤其是对那些并非学霸的孩子来说,这些作业是对自己脑力和体力的双重挑战,就是很难。并且日复一日,每天都是这么多,看不到尽头。写不完,就要被父母骂甚至体罚,被老师在群里点名批评。处在同龄人的peer pressure(同辈压力)中,自信心自尊心都会严重受挫,而且没有退出机制,明知一天天的会挨批挨骂被同学嘲笑,明知未来每天的体验都大概率会非常糟糕,但不可能退学不上。

    这种感受,如果替换到成年人身上,大概就是这样的一种场景:你在一个绝不允许你辞职的单位上班,单位领导具备绝不容许质疑的权威,每天给你布置严重过载的工作任务。只要你没完成就会被讥讽、辱骂,甚至体罚。领导还会把你没完成任务的"事迹"同步给所有的同事,让你成为所有同事眼中的坏典型,成为领导为了儆猴而时不时拿出来杀一杀的那只鸡。你想沟通?想抗议?想辞职退出?不存在的,老实受着吧你。如果成年人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估计也会有想死的心吧。

    这时候,你是不是可以理解每天面临繁重的作业,被家长老师逼着写作业的孩子是什么感受了吧?

    学校教育阶段,面临着跟同龄人的竞争,并且基本只是学习成绩这一个维度的竞争。学习能力好的孩子,考试成绩好,能够在竞争中获取靠前的名次,他们体验到的是胜利的自豪感,是人生总效用中正数的部分。而不善于学习的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在学校竞争中处于劣势,这时候有相当一部分孩子会开始体验到负效用的存在。有些孩子,用叛逆来抵御这种失败者的感觉,「我不跟你们玩了」「我不在乎这个」,靠这种对规则的反叛来获取正效用以对冲学习时候的负效用。而有些既学渣又乖的孩子,则会不堪重负,长期陷入负效用的境地,苦苦支撑忍受,忍到中小学阶段的结束;而忍不下去的,可能就走向极端。如果孩子是学渣,天赋技能点不在念书考试这里,身为家长怎样缓解孩子的痛苦挫败感,预防自杀悲剧?

    回到前文总结的自杀行为两大必要条件,近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效用为负,以及ta本人看不到未来效用转正的希望。从中自然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要么提供其他正效用以对冲孩子在学校里不得不面对的负效用(化解第一个必要条件),要么设法让孩子相信目前的负效用只是阶段性产物,未来的效用一定有改善的可能性(化解第二个必要条件)。

    明白了解决思路之后,学渣孩子的家长们到底能做些什么?或许会有人说,「鼓吹让家长帮孩子写作业?你是不是疯了」,我来举个例子吧。我有个朋友,清华大学本科生,从小学开始一路学霸考进清华的那种,算是国内教育体制的优胜者吧?跟我聊到,他小时候有一次小学放半天假,中午回家吃完饭就开始写作业,写到吃晚饭还没写完。他妈妈就看不下去了,问是什么作业,这才知道作业的大头是语文,其中有一项是要把好几篇课文全文抄写10遍,不禁吐槽:这种荒唐的作业究竟有什么意义?于是动手帮他一起写,最后花了9个半小时才把作业写完。对这个故事,我的感想是,也幸亏是这么一个学霸小孩,当遇上做不完作业这个情况时,家长第一反应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作业有问题。

    要是换了一个学渣小孩跟家长诉苦作业太多呢?恐怕更大可能会被家长认为ta是因为贪玩不想写、或是没好好学不会写吧。所以,当孩子抱怨作业太多太难时,家长们不要第一反应就对自家孩子做有罪推定,先了解下作业到底是个啥情况再说吧。毕竟大家都是从上学年代过来的,谁还没遇见过不靠谱的老师和坑比的作业?

    中小学阶段,对于学霸小孩是亮色的,他们从很小就开始品尝成功的喜悦,带来的成就感持久绵长,奠定一生的气质;对淘气的小孩是彩色的,他们敢于突破规则的藩篱,去尝试很多父母师长眼中的禁区,这些酷酷的经历让他们在很多年后都仍然对此津津乐道;但是对于既学渣又乖的小孩,无疑是暗色的,在一元化的评判规则下,他们不得不扮作笨拙的失败者,而且一扮就是很多、很多年。在这个苦涩而漫长的过程中,他们茫然四顾,却很难得到理解、宽慰和肯定。

    他们遭受的挫折已经够多了,缺的完全不是抗压教育和挫折锻练,需要的是爱与支持。这时候有条件给到他们这一点的,有且只有父母亲人。

    惟愿天下父母心,皆具共情、同理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4-20 12:13 , Processed in 0.1401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