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3|回复: 3

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5-23 13:30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376

    主题

    1746

    帖子

    29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7523
    发表于 2024-5-13 11:1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问:虚云老和尚的年谱里面提到,老和尚在谈到老参用功的难处时说,“有觉有照,不免生死;无觉无照,又落在空亡”,这句怎么理解?
    答:这个完全是功夫上的话。觉好比是一盏灯,照好比是那盏灯发出来的光。觉是体,照是用。有觉有照,为什么不免生死呢?因为你还是在有心用功,还没达到无心用功的境地。因为有心用功,所以不免有失去觉照的时候。失去觉照的那一刻,就是生死。生死是念念进行的,并不只是一期生命终了之后才有生死。
    为什么说无觉无照落在空亡呢?无觉无照,是说你坐在那个地方空心静坐,心中虽不起念头,但是心里却并不清楚明白,而是处于一种浑沌的状态。宗门中把这种无觉无照的状态叫做“无事甲子”。处在无事甲子里边,好像是轻轻安安地坐在那里,但是,心里不是历历孤明的,所以它是一种空亡。

    不仅参禅要避免这种状态,念佛也是如此。念佛的时候,如果提不起觉照,黑漆漆的,没有光明,虽然佛号不停,但做不到历历孤明,那就是在空亡。空亡既不同于昏沉,又不同于定境。它是那一种蒙蒙昧昧、没有觉照的状态,似乎是很轻安,但实实在在地是处在一种黑窟窿里面、暗室里面,这里面没有光明,没有智慧,没有觉照,只有顽空之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5

    主题

    373

    帖子

    444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819
    发表于 2024-5-13 11:2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有说无,已经错了,堕入分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55

    主题

    373

    帖子

    444 小时

    在线时间

    和敬同修

    积分
    1819
    发表于 2024-5-13 11: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诘默然,啥也不说,真正的不二法门,最高的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14-5-23 13:30
  • 签到天数: 3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2]胜妙罗施食村常住同修

    376

    主题

    1746

    帖子

    292 小时

    在线时间

    妙慧同修

    积分
    1752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11: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元音老人:有觉有照,还是生死,不得解脱:住于圣境,亦是有为,不得究竟。

    元音老人  禅修心舍  2024-02-27 16:43
    心密三祖元音阿阇梨慈悲开示
    ​

    (连载)
    我们学佛修法第一要认识本性,肯定这能说、能行的就是我们真心,脚跟立得稳,毫不怀疑,然后好好地保护它,发扬光大,证成圣果。
    大手印就是要我们首先肯定佛性,然后开始做功夫。这一点如不能肯定,以后就无法下手,功夫就不能成就。

    所以,洞山祖师说得好:“分明觌面别无真”啊!离开这个影子,再去找就没有了。佛性就是我们能起知觉的性能,就是知冷暖阴晴,知饱饥痛痒的性能,你要时时保护它。
    最后一句“休得迷头犹认影”,意即你们自己不要再迷了,不要去追逐影子了。迷头认影是《楞严经》上佛讲的一个例子。

    佛说在室罗城中一个演若达多戏的人,有一天取镜自照,只见镜中映现一个化了装演戏的面像,不见了自己的本来面目,误认为妖怪,吓得他无故乱跑,到外面寻找头去了。其实头还在自己肩膀上,并未失去。这就是用比喻来劝告我们不要迷于外相而错认本来面目。

    犹认影,你们时时刻刻还是在认影子,其实那影子是你所显现的幻相,何必去认假作真呢?妇女最放不下儿女,整天挂在心上。男同志呢?年轻的则爱女朋友,年老的则爱钞票。孔夫子说得好:“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老也,气血既衰,戒之在得。”这些都是贪认影子啊!不要认影子了,要放下来,“休得迷头犹认影”,就是在万千假象——偏——中,识取真心——正——不为影子所迷了。这是第二位置是偏中正——见道位。

    第三个位置:“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修道位。前面讲见道位。正即正位,正位即理体,从理体当中来起作用,在作用当中磨练自己,把自己习气消光,即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我们讲一切都无,一切都空,但这个无和空不是断灭空,不是绝对无。这个无者、空者,就是我们不着一切相的理体,你时时能空,时时能不着相,你沿这条路走下去,就能离三界出轮回了。其实我们时时刻刻地空空空者,不是有无相对的空,不是断灭空,你们不要怕落空。

    古人云:“空、空、空,空里得成功,根本栽培后,那怕雪和风”。心真空净了,这佛性就显现了,我们面前就出现光明大路,能够出三界的尘境。我们众生都是在欲界、色界、无色界尘埃里,在六道里轮回无有了期啊!我们果真能时时刻刻地立稳脚跟,认清爽了我们的自性,时时保护它,才有念起,即便觉除,就能离三界出苦海,就能成就大道。

    比如我们念佛的人妄念起时,就把佛号一提:阿弥陀佛,就把你的妄念斩掉,就把你的执着斩掉,就把你的烦恼斩掉。你光火时,即刻念阿弥陀佛;如还不顶用,就出声念或大声念阿弥陀佛,这样就把你的烦恼斩掉。你不这样做,就跟境界跑了,妄念纷飞不已,你怎么能成道啊!因此,第一要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识得它是无相之相,是万能体,能起妙用,时时刻刻保护它,在一切顺逆境界中磨练自己,才能得解脱,这是最重要的,所以说“无中有路出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这句讲得更好。什么叫讳?人起名字有避讳,比如皇帝的名字有个“正”,那么你们的名字就不能用这个“正”字,要避讳的,不能跟皇帝的名字一样。另如你们的父亲,你们爷爷名字当中有“明”,那你的名字就不能用“明”,要避讳一下,不好和长辈同名。“不触当今”,当今就是皇帝也,这是比仿我们的佛性,意即时时地不触犯它。比如我的拳头,说是拳头就触犯它,它是拳头,你不称它为拳头,就违背它。触犯它不对,违背它也不对。所谓不能触犯,就是说真的用功夫,用到识得自己的佛性了,也不能时时念叨:这是我的佛性。住在佛性上,也是不行的。即使功夫做到觉也没有了,也不要住在上面。

    是故日:有觉有照,还是生死,不得解脱:住于圣境,亦是有为,不得究竟。凡夫固是无觉无照,整日昏昏噩噩,如做梦相似。老子曾说过:“世人察察,唯我昏昏。”世上人都是昏昏沉沉的,怎么说察察呢?所谓察察者,是耍聪明图名利;而老子所谓昏昏者,是功夫用到究竟处,大智若愚,丝毫无住了。所以做功夫,既要认识本性,又不要住在上面,以为有所得,即“不触当今”也。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之,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功夫至此,方为究竟。是故到最后,连佛也不可得。不可得,不是不成佛,而是正成佛。因佛亦假名,无一丝可得。你假若有个佛可成,就是还没有成佛。

    正如前面公案讲的洞山禅师的师父所说:我若闻无情说法,我就齐于诸圣了。与诸圣一齐,就是我心中有个佛了,有个佛就不是真佛了。所以,见与佛齐,亦有佛地障。因此,要你连佛的知见也没有,都光净了,才是真净,故云“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这里有一个典故,从前有个人,忘记他的名字了,其人智慧大的不得了,皇帝、奸臣把他的舌头割断,他就用割断舌的血,写出字来。我们成道比断舌的大才还要胜过多多。断舌才不过是个世智辩聪,是小智慧,般若是大智慧。这是讲做功夫——第三个位置。

    ——元音老人《恒河大手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6-16 13:50 , Processed in 0.131593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