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868|回复: 0

佛法与世间法(2)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2

主题

22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4873
发表于 2006-9-7 11:27: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920831(六)
<><FONT size=3>  大乘较小乘更进一步,知诸法当体即空。身体本身就是空性;《心经》言:“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当体即空。</FONT></P>
<><FONT size=3>  人是由心和身体组成,心是空性,空性无相;身体虽然有相状,属于物质,但是分析到最后也是空性。譬如水,水遇到高温就蒸发成水蒸气,水成了气体,水相就不存在。但气体也不是真的,因为气体上升,遇到低温,慢慢就变成云,遇到更低温则变成冰或雪;不论是冰、是雪,降到地上,在地上遇到暖气又化成水。水遇到因缘转变,就随著因缘变化;身体也是如此,随著四大的改变而改变。这念心的变化,也如同水一样,遇到不同的外缘,心也会随缘转化。遇到好因缘,心就转善;遇到坏因缘,心就转恶;遇出世因缘,心就出世;遇世间缘,心就是世间;遇顿悟自心法门,这个心就是菩提,就成如来佛。所以,佛法观一切现象界,都是虚妄不实,都会随因缘变化而改变,并非实际的存在,都是空性。悟到这个道理,就知身心当体即空,而不须另外去求一个空,这就是大乘菩萨的境界。</FONT></P>
<><FONT size=3>  空性是绝对的真理,了达此理就是一种智慧。现在的科学分析宇宙一切物质,分析到最后,不外乎是个能量的境界而已。譬如打坐,达到定的境界,身上也会发光、发热,这也是属于能量境界,尚未到达究竟真实的境界。修行人若把这种境界当成真实,修行就会在这此停顿,无法更上一层。能量是从真空中而来,从这个角度而言,物、我本是一体;都是实相,也就是大乘佛法所说的实相──不可思、不可议的境界。到达实相境界,世间法就是佛法,佛法不离世间法,二者是一体的两面,如同水能载舟、水能覆舟的道理。</FONT></P>
<><FONT size=3></FONT></P>
<><FONT size=3>  -------------------------------------------------------</FONT></P>
<><FONT size=3>  920907(七) </FONT></P>
<><FONT size=3>  以小乘的观念看世间及出世间法,则世间是世间,出世间是出世间;杀盗淫是杀盗淫,戒定慧是戒定慧,二者互不相融;今生造了杀盗淫,以后一定要受苦;若修戒定慧,将来就能得解脱,这是就小乘境界来说。以大乘佛法而言,杀盗淫和戒定慧,都是我们能知能觉的这念心所产生的作用,所以佛法的道理有深有浅,当中最高的境界是很有意义的。以前梁启超先生曾说:佛法就是人生的真理,佛法所说的因果,所讲的因缘果报,是事实也是真理,一般人不得不相信。</FONT></P>
<><FONT size=3>  佛法最高的真理是心性,也就是诸位听法这念心。心性也离不开因缘果报,如在社会上,能在事业、学术等方面有所成就,这是世间法,每一样世间法都做得很好、尽善尽美,就是无量的福报。更进一步,了知当体即空的道理,不执著这些福报,而且连空也不执著,最后只有当下这念心,这就是解脱,也是最高的境界。 </FONT></P>
<><FONT size=3>  大乘、小乘,从表面上看有冲突,但是以佛法最究竟的观点来看是没有冲突的。这念心在未达到最究竟时,还是要以小乘为根本,再融合大乘思想,如此在日常生活上才能有所依据。所以,不论对大乘、小乘;世间法、出世法,都应该有正确的认知,如此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会迷惑。</FONT></P>
<><FONT size=3>  道理认识清楚了,就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如家庭照顾得很好、尊卑有序,有家庭伦理,这就是福报,进一步不执著福报,就是解脱。在学校也是一样,学生对于学业能全力以赴、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克尽职责,如此就是福报,也就是慈悲、功德。</FONT></P>
<;P><FONT size=3>  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对于一切法都不执著,心无挂碍,心就能得解脱;心到达这种境界,虽处红尘,世间法即是出世法。所以,世间法和出世法是一体的两面。</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920914(八) </FONT></P>
<;P><FONT size=3>  《六祖坛经》里记载卧轮禅师的一首诗,从诗句当中可以看出小乘与大乘对世间法、出世法见解之不同。卧轮禅师说:“卧轮有技俩,能断百思想,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这是属于小乘境界。卧轮禅师说他有断百思想的方法,其认为人有思想就有烦恼;人们从早到晚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患得患失,始终念念相续,没有停止的时候,想太多,晚上还会失眠。在印度,有外道修行人修习无想,因为他们觉得人们苦恼的原因,是由于有思想;如果到达无想境界就没有烦恼,所以经常控制自己的思想,渐渐达到什么都不想的境界,好比木头、石头一般,一个念头都没有,此即为无想定。</FONT></P>
<;P><FONT size=3>  无想定修成功了,将来就生到无想天,无想天天寿是五百大劫,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是经过如此长的时间后,就又会从色界天堕入欲界,烦恼依旧存在,心还是没有办法作主,无法契入菩提心。修无想定就像石头压草一样,只是暂时压抑烦恼,并没有将心当中的烦恼化除。卧轮禅师这境界也与无想定有点相似,“卧轮有技俩,能断百思想”,认为把思想、念头断得干干净净就能断除烦恼,这种“打得念头死,方许法身活”的观念是有定无慧,不是真正的菩提,不是真正的道。“对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长”,卧轮禅师以为菩提心是指无想的心,其实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所以六祖大师讲:“惠能没技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六祖大师讲,不用去断心念,大众能听法的这念心保持平静、宁静、轻松、自在,当体即是,动念乖真;这念心就是道,就是菩提心,是佛法最高的境界。</FONT></P>
<;P><FONT size=3>  释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就是悟到这念心,人人都有这念心。悟到这念心以后,行、住、坐、卧都是道,随拈一法都是佛法。没有契悟到这念心,世间法就是世间法,出世法就是出世法,所以才必须要舍离世间法,追求出世法。然而想要舍掉烦恼,另外找一个清净心,是不可能的事,因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我们这念心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是被外面的尘劳所染污,所以心才混浊了,迷失本来面目。</FONT></P>
<;P><FONT size=3>  有些人心里充满了烦恼,想自杀,其实自杀并不能得到解脱,因为虽然没有了这一世的报身,但是心中依然充满烦恼,自杀者往生后这些烦恼依旧存在,乃至带到下一世,造成更大的痛苦。《楞严经》讲:“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要想找清净心,这个心不起烦恼就是!生活中要保持平常心;“平”者不动,“常”者不变,平常心即是道。在动静闲忙当中,培养定力,慢慢沉淀混浊的心水,当心中的烦恼渣滓沉淀下来,再运用佛法的智慧将烦恼予以化除,清澈的心水自然现前,这就是清净心,也称为菩提心,而菩提心人人本具,每个人都有。</FONT></P>
<;P><FONT size=3>  明白这些道理后,对于世间法努力以赴,尽量去做,做了不执著,始终不离当下这一念心,人在那里、心在那里,念念分明、处处作主,如此一来,世间法也就是出世法。拥有这种正确的人生观,就会觉得生活充满意义,人生也会愈走愈光明。</FONT></P>
<;P><FONT size=3>  道理认识清楚了,就知道一切法皆是佛法,就如家庭照顾得很好、尊卑有序,有家庭伦理,这就是福报,进一步不执著福报,就是解脱。在学校也是一样,学生对于学业能全力以赴、老师在教学岗位上克尽职责,如此就是福报,也就是慈悲、功德。</FONT></P>
<;P><FONT size=3>  知道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当体即空;对于一切法都不执著,心无挂碍,心就能得解脱;心到达这种境界,虽处红尘,世间法即是出世法。所以,世间法和出世法是一体的两面。</FONT></P>
<;P><FONT size=3></FONT></P>
<;P><FONT size=3>  -------------------------------------------------------</FONT></P>
<;P><FONT size=3>  920921(九) </FONT></P>
<;P><FONT size=3>  大众听法这念心是真空、也是妙有,这念心是本具的。孔子也了解这个道理,他说:“一般人都认为我很有学问,其实‘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这个“无知也”最重要,人因为“知”,而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这个“知”能作主,就是道;如果不能作主,这个“知”就带来很多无明、烦恼。这念心无知,什么都不知道,因为这念心不去攀缘,一攀缘心就乱了;却又什么都知道,因为这念灵知心是本具的,具足恒沙功德妙用。</FONT></P>
<;P><FONT size=3>  打坐的时候要保持“无知也”、什么念头都没有、空空如也;这念心知见立知,起了分别,心就会攀缘,一攀缘,心就乱了。所以要保持这念心没有贪心、嗔心、慢心、痴心、疑心,心当中空空的、什么都没有。这念心不但“无知也”,还要时时刻刻保持觉性,清明的智慧就会现前。孔子又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意思是假使有人问我问题,我心空空,保持无念,但是从事情的始末、正反两端,即能分辨其来龙去脉,这就是心的运用。</FONT></P>
<;P><FONT size=3>  所以,要认识自己的这念心,明白了这念心,就能安住在这念心上;能安住在这念心,心当中才有智慧、定力。定不是修出来的,没有妄想就是定;智慧也不是修出来,是本具的。一般人所说的智慧,不是真正的智慧,而是知识,是后天学来的。本具的智慧是什么?能学习的这念心,就是本具的智慧。我们学了很多学问,记了很多东西,能记的这念心是本具的。能记、能学的这念心,保持平静,时时刻刻检讨、反省,使这念心能作主,这念心不要有是非;没有是非的这念心,才是自己的真生命,也就是自己的生存之处。明白了这个道理,生存的空间就无量无边的广大。</FONT></P>
<;P><FONT size=3>  禅宗祖师言:“思无思思”,一般人都是尽量地用脑去思、去想,患得患失、思前思后、精打细算,思完、想完后,能思的这念心不知道要依靠在那里。学佛的人,要“思无思思,思尽还原”,事情想完了就要放下,这念心要归还原点。归还原点,就是保持宁静,保持一念不生──这种境界就是无思、无想;但是要思的时候就能思,要想时就能想。这个没有思、没有想、一念不生的原点,就是自己的真生命。所谓“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妙之无穷,思尽还源”,(心之源头,就是原点),返照自己这念心,就明白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天地都尽在其中。以佛法而言,静、动、体、用,世间法、出世间法都在这念心当中。要在这念心上切实去体悟,要能作主;念念分明、处处作主,这是最重要的;对世间的种种事情,能不拒、不求、不迎、不送,世间法也就是出世法。</FONT></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6-6 02:16 , Processed in 0.1246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