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胜妙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76|回复: 0

“涅槃”、“解脱”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2

主题

229

帖子

0 小时

在线时间

妙定同修

积分
4873
发表于 2006-9-13 16: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您好,胜妙罗网即日起仅供注册用户访问,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DIV align=center><B><FONT color=#940505 size=4>“涅槃”、“解脱”是什么意思?</FONT></B></DIV>
<DIV><STRONG><FONT color=#940505 size=4></FONT></STRONG><B></B> </DIV>
<DIV>“涅槃”是印度梵文Nirvana的音译,又译为“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意译为槃“灭”、“圆寂”、“灭度”、“寂灭”、“安乐”、“解脱”、“不生”、“无为”等。所谓“灭”,意为灭除生死因果。“灭度”,意为灭除生死因果,度脱生死瀑流。“寂灭”,意为灭生死之患,寂静安稳。“安乐”,意为安稳快乐。“解脱”,意为远离一切业果。“不生”,意为生死苦果不再续生。“无为”,意为不再造作因缘惑业,是自道家中借用的概念。涅槃,原意是指火的熄灭或风的吹散,后为印度古代一些宗教的通用术语,用以指称宗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佛教建立后,将其吸收进自身教义中加以阐述,成为其至为重要的中心内容。佛教认为,众生既受烦恼、欲望等诸苦的折磨,也受生死业力的束缚,涅槃就是对烦恼、欲望、生死诸苦的最后的断灭。众生通过宗教修行实践,可以获得涅槃的境界。</DIV>
<DIV> </DIV>
<DIV>由于佛教宗派众多,理论多样,故对涅槃的理解也有多种。佛经记载的解释就有60多种,互相之间略有差异。原始佛教时,佛陀非常强调“灭”的作用,将“涅槃”放在灭谛中进行表达,认为是一种超越时空、超越世俗世界、超越一切苦乐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实在。犹如打铁时四处飞溅的火花,瞬时即逝,不可捉摸。小乘佛教把“涅槃”解释为“灰身灭智,捐形绝虑”,意为身心俱灭,一切无有,就是与生死轮回相对的一种不再轮回的死亡状态。对此,小乘的不同派别也有不同的解释。如说一切有部认为涅槃为本来实有,是灭除生死之外的实有法。讲空之成实宗则认为涅槃不是实法,生死因果灭除,即是涅槃。小乘佛教把涅盘分成两种,即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是指众生烦恼已断,欲望都无,精神已经进入涅槃的境界之中,但仍有形体存在,肉体尚未死亡;无余涅盘则指众生的精神与肉体皆已死亡,彻底跳出了生死轮回的世俗世界。</DIV>
<DIV> </DIV>
<DIV>大乘佛教中的某些部派接受了这种观点,但为了适应自己的思想学说,对两种涅槃和解释,则与小乘不尽相同。另一些大乘部系根本反对小乘的这种说法,比如中观行派,由于其主张“诸法性空”,“一切皆空”,甚至认为涅槃本身也是一种假名,不过是幻象,不是真实的存在。而大乘佛教如来藏学说则认为,“涅槃”应该是常住不变的,它就是永恒的佛法真理,是一种绝对真实的存在。由于佛性学说将般若性空与佛性妙有相结合,主张中道不二的原则,反对一切偏执,所以他们又认为,涅槃就存在于世间,不在出世间,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超出世间的出世间,故涅槃只能在世间得到。佛性常住,只要摆脱了世俗的认识,悟证了佛法常住不变的真理,就是涅槃。大乘佛教中的佛性学说认为,涅槃有四种品德,即是“常乐我净”,意为涅槃是恒常、快乐、自在、清净的存在,称为“涅槃四德”。又将常、恒、安、清凉、不老、不死、无垢、快乐称为涅槃八德。故与小乘佛教乃至大乘佛教空宗竭然不同。大乘佛教的许多派别还对涅槃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如法相宗综合大小二乘各家学说,将涅槃分为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有余涅槃、无余涅槃、无住处涅槃等。不同的分类方法,反映了佛教内部不同派别的思想主张。</DIV>
<DIV> </DIV>
<DIV>然而,尽管佛教内部对涅槃的具体解释多种多样,涅槃作为一种宗教修行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则是大家所公认的。</DIV>
<DIV> </DIV>
<DIV>解脱的梵文原词是Moksa,离系而得自在之义,一般意为解惑业之系缚,脱三界之苦果,即是指众生摆脱了烦恼、贪欲、业障等的束缚,不为尘世所累的是一种精神自由的宗教境界。佛教对解脱的用法很复杂,有多种分类,多种解说。如二解脱、三解脱、八解脱等。对于二解脱,佛教也有多种说法,如《俱舍论》卷25,以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为二解脱,有为解脱指罗汉无漏之真智,无为解脱即指涅槃。《宝性论》卷五,以性净解脱与障尽解脱为二解脱,性净解脱,谓一切众生本性清净,没的系缚,没有染污;障尽解脱,谓众生本性虽然清净,然由无始时来惑业烦恼所障,不能显露,今断尽业惑,显露出清净自性,故名障尽解脱。《俱舍论》又以慧解脱、俱解脱为二解脱,又以时解脱、不时解脱为二解脱。《大乘义章》则将心解脱、慧解脱为二解脱。这些不同的分法,表明了佛教对待解脱的不同的看法,同时又说明,解脱也是一个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的佛教概念。从广义说,泛是在精神上不受束缚,脱离障碍,自由自在,都可以说是获得了解脱。从狭义上讲,解脱有时又指灭障烦恼的某些禅定,比如说“三解脱”(又名三空、三解脱门等,谓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就是三种具体的禅定方法;所说的“八解脱”,也是具体的禅定方法。不仅如此,甚至于对佛教教理的认识理解,也可以看作是解脱的一种。</DIV>
<DIV> </DIV>
<DIV>解脱与涅槃之间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绝断生死永不轮回的状态,一般只称为涅槃,是一种最高意义上的宗教解脱。而解脱的用法则比涅槃更宽泛一些,主要是指去除烦恼,灭去迷障。故世人一般皆可自说已经“超脱”(解脱),而不会自说已经“涅槃”。因为一般意义上的“涅槃”实际上包含了肉体不复存在的意思。故佛陀去世称为涅槃,诸僧大德去世也常称涅槃,涅槃实际已成为佛教僧侣死亡的代名词。</DI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观世音胜妙罗网 ( 苏ICP备05046363号 )

GMT+8, 2024-5-23 17:19 , Processed in 0.10902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