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相应 发表于 2020-2-3 15:14:41

佛弟子辩论的基础

第一,要诚实语。辩法时肆意妄语者,非佛弟子。
第二,尊重基本逻辑。佛讲经说法也是尊重逻辑的,不是胡搅蛮缠。
第三,依照佛三法印。所谓我空、法空、有因果。
第四,尊重流传下来的佛法藏。发现错漏可以修正,不可篡改!

有智慧的佛弟子,依法不依人!所依之法,第一是法印,第二是法藏。

做不到上面说的,就非佛弟子。那就没有辩论的必要。


carbon2016 发表于 2020-2-3 15:23:35

中平居士 发表于 2020-2-3 18:27:12

yali5168 发表于 2020-2-3 19:25:26

莲池大师:世智辩聪有失
作者:莲池大师禅林网2015-11-24
节选自《竹窗随笔》

世人重聪明,夸博洽,竞辞采,然不足恃者,以其有失也。彼学穷百家,文盖一世,有来生不识一字者。



其甚如淳禅师以才藻著名,一跌而起,顿成痴呆,则不待来生。又甚,化为异类,则所谓但念水草,余无所知。其可恃安在?



惟般若真智,蕴之八识田中,亘古今颠扑不破,纵在迷途,有触还悟。世俗中人不知此意,无足为怪,出家儿乃以本分事束之高阁,而殚力于外学,可胜叹哉!

译文

世人特别看重聪明,或彼此间夸耀博洽多闻,或互相竞比文采佳妙,其实这些都是靠不住的,都有可能失去。有些人博古通今,文章盖世,到来生居然不识一字。



其中典型的例子像淳禅师,以才华横溢出名,一次不慎摔倒了,当下变成痴呆,这是不待来生即已失去。还有更可怕的,来生化为异类,正所谓“但念水草,余无所知。”试问从前所恃的聪明才智都到哪里去了?



只有般若真智,蕴藏于八识田中,贯古通今,颠扑不破。即使处在迷途,一旦遇缘触动仍能醒悟。世俗中人不知这个道理,不足为怪。出家人居然把本分事束之高阁,而竭尽心力从事外学,真令人不胜慨叹啊!

中平居士 发表于 2020-2-3 20:32:06

yali5168 发表于 2020-2-3 20:48:56

《印光法师文钞》佛言世智辩聪,不可入道
原文:
《印光法师文钞》——增广卷二
复冯不疚居士书

佛以万法皆空,何以有西方极乐世界。答,万法皆空,乃凡夫惑业所感之境,何得以如来福慧所感之极乐世界相比。彼将谓西方亦同此世界,了无有异乎。以凡情测圣境,何异跛夫疑六通圣人一念便达一切世界,当即时累死也。又何异愚人谓一月普印千江,当不胜其劳也。佛言世智辩聪,不可入道。彼之所说,正佛所谓愚痴。而彼尚嚣嚣然自命为智,岂不大可哀哉。欲详说之,太费笔墨,熟读文钞,无疑不释。





译文:





佛说万法皆空,为什么还有西方极乐世界?答:万法皆空,是凡夫惑业所招感的境界,怎可以如来福慧所感招的极乐世界来相比。他难道认为西方极乐也同这个娑婆世界,一点没有差异吗?以凡夫情见测度如来圣境,如同跛脚的人怀疑具六神通的圣人,一念就可以到达一切世界,当即就会累死。又如同愚痴的人认为一月普印千江水,应当十分疲劳。佛说世智辩聪,不可入道。他所说的,正是佛所说的愚痴。而他还傲慢的自命为有智,岂不是大大的悲哀吗?想要详说,太费笔墨,熟读《文钞》,没有什么疑惑,不能释怀的。



——如诚法师译

中平居士 发表于 2020-2-4 09:38:46

yali5168 发表于 2020-2-4 10:23:24

不要误把世智辩聪当智慧
显密禅修学院2019-03-01

世间人书念得多,接触的事物多,看得多、想得多、观念论点多,遇事好辩,说得天花乱坠,著作等身,在佛法里面叫做世智辩聪,不是智慧!



世智辩聪是所知障,佛说是八难之一。



现代人聪明,对于五欲六尘,感觉极其微细,生活中稍有一点风吹草动,便心事泉涌,妄念纷飞,煞费苦心地执着分别着身边发生每一件事和每一个信息。



痛苦源于何处?源于顽固的“我”执!很多人在生活中时时处处不离自我,凡事都以“我”为中心,喜欢争论,好辩斗勇,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人身上。生活中就算遇上星点小事,也非要争出个高低长短来,直至辩得损气伤肝,元神大伤亦不肯罢休,这就是智慧未开!“世智”与“佛智”的本质区别在于“世智”是入世的、有染的。而“佛智”是出世的、无染的。“世智”是躁动的、有欲的,而“佛智”是清净的、无欲的!世人遇事喜欢执“我”,什么我的观点、我的想法、我的意见、我的子女、我的钱财......孰不知这个假合之身的“我”,本身就是一个妄相!一切的烦恼、念想、执着、伤痛其实都是因“我”而起,“我”相不破,欲望无尽、烦恼不断!佛说“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就是要我们放下“我法”二执,去妄归真。真正知道放下的,是智者!执著不放的,那是愚夫!



聪明不是般若智慧,是“世智”。是着于六尘的,是有分别执着的,是有染的、不净的,是在俗世的“贪、嗔、痴”中生出的“小聪明”。佛家讲的智慧是从真如本性中流出来的,是从清净里面生出来的,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那才是智慧!



就算你才高八斗,经论满腹,不见性,还是一介凡夫!充其量那也只是“小聪明”,根本算不上智者。世智辩聪容易乱心性!有“辩”就会“争”、有“争”就会有“执”、有“执”就会有“恼”、有“恼”就离不开“苦”,很多文人墨客,文彩飞扬,洋洋洒洒,著书立说,那都是作者自我心识在起作用,是与世有染的念识,是蒙尘的,都离不开“境相”与“我相”,对境生心,起心分别,在自我满足中,宣泄着自己的观念与论点!或是反驳着别人的观念和论点,争来争去,一无是处,元气大伤,害人害己,得不偿失。在“我想”、“我念”、“我执”中不断迷失本自清净无染的佛性,而在“争论”、“争执”、“争吵”中感受无尽的忧烦和苦痛!



有些老太婆,大字不识一个,却深知生死事大。知道世间本苦,不可贪执,争而无益,劳而有伤,而把自己置身清净的念佛境地,无有烦恼,得自在妙乐,这是真正的般若智慧!



万法万相因缘生,缘尽相灭空如烟,尘缘境相,一期和合,又何苦在转瞬即逝的妄境中起执分诤,执空为有,伤人伤己,岂不痛惜可叹!



佛在《无量寿经》惑尽见佛第四十一中开示:汝见愚痴之人,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



听得多,看得多,见解就多、分别就多,那是“世俗之智”,是记问之学。很多人很会说、很会分别,死的也能说成活的,强词夺理,那是大障碍,是世智辩聪,不是智慧!把读经讲经当着世间学问一样去研究,也是“世智”,学佛和佛学是两回事。



用佛教的观点修整和返观自己的心性,时时告诫自己不可落入娑婆污秽的俗智纷诤当中,转识成智,那是真智慧。佛是真实语者,谆谆教悔,如母忆子,世智聪辩,是增益邪心,当令不忘!

nyckevinwong 发表于 2020-2-4 10:55:37

本帖最后由 nyckevinwong 于 2020-2-4 11:05 编辑

請問各位師兄,問個腦力激盪的問題,念楞嚴咒或金光明最勝王經不是就能以佛力護持正法,轉佛法輪. 是否日日念楞嚴咒或金光明經才是真護持? 就同世尊在甘露味經説,不能在住處施食餓鬼者,不是佛弟子是魔孫. 如果日日沒唸楞嚴咒或金光明經,是不是沒盡到真實性的護持佛法,算半個魔孫? 沒能力辯論者,害怕辯論不恰當恐墮惡道者是否就只要念楞嚴咒或南摩金光明經來護持?

我心相应 发表于 2020-2-4 11:13:48

本帖最后由 我心相应 于 2020-2-4 11:17 编辑

nyckevinwong 发表于 2020-2-4 10:55
請問各位師兄,問個腦力激盪的問題,念楞嚴咒或金光明最勝王經不是就能以佛力護持正法,轉佛法輪. 是否日日 ...
随喜师兄善说!

《大般若般若密多经 第六分》

《无所得品 第九》

佛告最胜:“天王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行不违言,尊重师长,随顺正法,心行调柔,志性纯质,诸根寂静,远离一切恶不善法,修胜善根,名护正法。
[*]天王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修身 语 意三业慈悲,不徇利誉,持戒清净,远离诸见,名护正法。
[*]天王当知!若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心不随爱 恚 痴 怖行,名护正法;
[*]修习惭愧,名护正法;
[*]说法修行皆如所闻,名护正法。

天王当知!三世诸佛为护正法,说陀罗尼拥护天王及人王等,令护正法久住世间,与诸有情作大饶益。陀罗尼曰:
呾姪他 阿虎洛 屈洛罚底(丁履切,下悉同) 虎刺拏莎(去声呼,下悉同)窭荼者遮 者遮折(支热切) 尼阿奔(去声呼) 若刹多 刹多 刹延多 刹也 莎诃 陕末尼 羯洛 邬鲁 邬鲁罚 底迦逻 跋底迦 阿鞞奢底尼 莎刺尼 祛阇祛 阇末底 阿罚始尼 罚尸罚多 罚多奴娑理尼 部多奴悉 没栗底 提罚多奴悉 没栗底 莎诃(九十七字)


《现化品 第十二》

    最胜答言:“若不违逆一切法者能护正法。所以者何?不违正理,常无诤论 名护正法。”

中平居士 发表于 2020-2-4 12:13:38

中平居士 发表于 2020-2-4 12:25:13

我心相应 发表于 2020-2-4 12:55:56

本帖最后由 我心相应 于 2020-2-4 13:00 编辑

稽首微妙金色身
稽首所说甘露法
稽首清净无垢智
稽首一切功德林

qilin123 发表于 2020-11-15 15:55:47

说的好

寂靜 发表于 2020-11-15 17:01:22

我心相应 发表于 2020-2-4 12:55
稽首微妙金色身
稽首所说甘露法
稽首清净无垢智


金翅迦楼罗 发表于 2022-1-26 16:07:08

本帖最后由 金翅迦楼罗 于 2022-3-19 19:54 编辑

南无阿弥陀佛

rose003 发表于 2022-5-5 10:20:08

赞叹!要真正做到依法不依人,一切以佛经为依据。

戒缘 发表于 2024-3-4 18:31:45

说得好,三法印,也有说为四法印,但中心是无我,,尊重他人,能持四无我戒,,不见他过,,和敬柔语,无诤,无妄,无慢,顶礼如圣分语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弟子辩论的基础